霍去病为何每次都能精准打击到匈奴,而其他将领却多次失道?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4-03 21:20:49

霍去病20无敌与寂寞,李广60难觅封侯,霍去病三次出击,每次都能精准命中匈奴暴击,而李广却多次失道次次杀空,连与匈奴照面的机会都没有,这应该是众多广迷们最愤懑的事情了。

有人说广哥是天生迷路圣体,霍去病是穿越自带导航,非人力所能及也。

这当然是玩笑话,在汉武帝时代,中原人对于长城以北、河西走廊以西可以说连一知半解都达不到,只知道那里有一群野蛮人,否则刘彻也不会让张骞出使西域18年了!

等到张骞归来,汉武帝都高兴成啥样了,就知道中原王朝对这些未知之地有多么的渴望了。

其实,迷路的不止李广一个,公孙敖、赵食其也曾失道,就连李广带上人形地图张骞也是迷了路。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广袤的草原上迷路是大概率事件,霍去病肯定有什么“诀窍”,让他不至于失道,那么这个“诀窍”是什么呢?

小编推测,原因可能有四:

第一,霍去病麾下有不少匈奴人

汉武帝时代,对匈奴作战一般都是找一些比较熟悉环境的向导,这些人要么是来往匈奴与中原之间的商旅,要么是俘获的匈奴人。

但他们很难说对汉朝有多少忠心。

退一步说,就算有忠心,也会因为缺乏军事素养,对匈奴人的驻地、王帐、游牧路线缺少敏锐性而一知半解。

而霍去病麾下有不少熟悉匈奴内情的将领。

比如河西之战后,随霍去病一起封侯的三人之中就有两个半匈奴人。

为什么这么说?《史记·侯者年表》中写的清清楚楚:

宜冠侯高不识,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再出击匈奴功侯。故匈奴归义。

煇渠侯仆多,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再出击匈奴,得王功侯。以校尉从骠骑将军二年虏五王功,益封。故匈奴归义。

而剩下的赵破奴,“故九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骠骑将军司马……”

这三个侯,有两个是纯种的匈奴人,有一个虽然是汉人,但是从小在匈奴长大,算是半个。

后来封侯的还有杜侯复陆支、众利侯伊即轩,蓹儿严侯辕终古、东城侯居股,都是匈奴人归义。

另外,霍去病手下的兵,也有很多投降或俘虏的匈奴人。

有这群带路党,霍去病想失道都难!

而反观李广这边,清一色的中原人。这可能与他在陇西时屠杀过羌人降兵有关,也与他老贵族作风,不用匈奴人有关。

《史记》中说,李广曾因不被封侯一事向术士王朔请教,王朔让他自思己过,李广就坦诚曾在陇西太守任上诱降坑杀过800名羌族士兵。

王朔就认为“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也说:“至今大恨独此耳!”

可能他也意识到了杀降的后果——匈奴在和他遭遇时没有投降的,当然更没有真心替他带路的。

另外,卫霍是武帝亲自培养和专门研究怎么去对付匈奴的,所以在参谋团队的配置上也要比李广针对匈奴得多。

当然除了武帝的战略重心在卫霍身上以外,也与李广的个人能力有关,卫霍是遇到了能打赢,打赢了自然就有知道王庭在哪的向导,而李广是遇到了也打不过,还被打的仅以身免,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优质的向导了。

总之,李广的能力和喜好问题决定了他的参谋团队在地图测绘能力上远不如卫霍。

第二、霍去病麾下清一色的骑兵

骑兵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并不是攻击力强,而是作战半径大。

说白了就是,即使失道,也能快速找到水源,蹑上敌踪,就算是迷路也是暂时的。

而汉军骑兵基本都在霍去病、卫青麾下,霍去病一部基本全是骑兵,卫青是步骑各半,而李广部基本以步兵为主。

这其实怨不得汉武帝,一是汉军骑兵有限,当然优先配给最有能力的将领;二是,论对骑兵的重视、应用,当然首推霍去病。

霍去病或许不是史上第一个使用骑兵远程奔袭的人,但大部队远程奔袭,见敌就冲,打完就撤,以战养战,确是他首创。

李广对骑兵的运用远远比不上卫霍。

第三、对斥候的重视

李广确实是一位有人格魅力的将军,他爱兵如子、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卒愿为他效死力是举世公认的。

史书说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如果遇到缺粮断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但他却不是一位好统帅。

就算按照司马迁他这个小迷弟的说法,带兵,也一直是李广的一个软肋。

史记中明确说,李广每次行军,从不约束部下,扎营时,随性而居,也没有统一要求,只要部下高兴,怎么扎营都可以,营内不设岗哨,夜间也不巡营,只是远远派出观察哨而已。

司马迁为他辩解:即使如此,李广也从未遇袭。

但是很明显,李广治军太散漫,什么都无所谓,好听点叫主打一个随机应变,不好听点就是太在乎士卒的感受了。

他的“深得人心”是以牺牲纪律为代价的。

而霍去病则完全不一样。

虽然他对于士卒有点过于严苛,酒肉饭菜宁愿倒掉也不予士卒,但这是与他“赏功罚过”的治军理念有关——打了胜仗怎么都可以,犯了错误,天王老子都不认。

对于斥候的理解,霍去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不但行军必派斥候,而且都是远远撒出一二百里,他麾下许多将军都是从斥候开始做起的。

在大草原上作战有个难题——骑兵群都是在快速流动,位置不断变化中的,很难形成包围之势。

谁先一步发现对方,并迅速集结兵力、展开队形,谁就能赢得先机。一言以蔽之,要走打结合,不停运动。

在这一点上,霍去病比同时代的任何将领做得都要好——

跑的比对面的斥候快,超远距离狂飙突进可以打对方的信息差;不持续在一个地方停留,避免被对方主力包围:不留沿途之敌,避免被对方掌握自己的动向。

第四、霍去病作战无后勤

霍去病塞外作战总是取食于敌,以战养战,轻装疾行。他每次奇袭得手后,只留敌军部分物资补充给养,剩下的全部舍弃,然后继续奔袭下一个目标,不给对方任何还手的机会。

史书虽然不写,但是霍去病一支生力骑兵深入敌后,遍地的老弱妇孺,手段怕是也不见得光彩。

这只能以战争对谁都是残酷且公平的,来聊以自慰了。

前121年,霍去病只带了一万骑兵出陇西过焉支山,转战六日,先后跟五个匈奴小王接战。由于汉军的动作太快,匈奴完全跟不上进度。当他们回过神来,想合围时,已经找不见人了。

霍去病这种打到哪吃到哪的战法,无所谓迷路。

但李广就不同了,对于以战养战不要后勤的打法,他甚至直接表示自己老了,理解不了了,虽然口气中满是沧桑,但也是无奈之言,他反驳不了。

这其实也怪不怪他,一是这种战法是第一次出现,二是李广本就是一名传统的将领,三就是习惯了。文帝景帝时对上匈奴,限于当时的环境,基本就是躲在城池内防守,好不容易等到武帝要大展拳脚主动出击了,李广又出师不利,一战被擒,后来虽被重新启用,也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最后一次失道,可能就是汉武帝希望看到,故意为之的,他实在是对李广缺乏足够的信心。

0 阅读:0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