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崇文馆有何区别?不以才学只论官品!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3-22 08:56:56

说起古代的学府,和现在差不多,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但究其本质,也分私立和公立两种,比如古代的四大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睢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最开始出现时都是妥妥的私学,但随着书院的兴盛,才开始逐渐沦为官学的附庸,乃至被纳入公学体系。

“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代,最初只是一种供个人读书的地方,许多文人、致仕的官僚都有自己的书院,类似于今天的书房、书楼。

后来受到禅宗、道教的影响,私人书院开始建设在风景优美,环境清幽之地,成为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比如宋代理学宗师程颢兄弟,大文豪司马光、范仲淹就曾在嵩阳书院讲学长达十余年。

宋代是私学发展最鼎盛的时期,书院不仅数量庞大,名声显赫,而且还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比如在管理上,设置了山长、洞主、院长等职,书院的教学理念也开始形成,比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颁布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了书院的教学宗旨,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官学的教育水平难以提升,因此很多士人都投入到了书院门下,为了争夺生源,书院开始逐渐被纳入官学体系,比如宋仁宗时,划拨官田十顷于睢阳书院以作“学田”,并将其改为府学,而很多书院的主人也将书院捐给国家,以谋求一官半职,这样一来,许多书院就成了官方的书院。

到了明代,由于官府对百姓思想的控制,以及文人入仕必须通过官学的规定——“科举必由学校”,书院逐渐衰落甚至荒废。

清朝初年,为了笼络汉族文人,在文化上采取了怀柔政策,鼓励书院的修复和兴办,私人书院又兴盛一时。

但从雍正后期到鸦片战争之前,满清屡兴文字狱,又重新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和管理,书院重入官学。

但不管怎样,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大多数书院还都是学术浓厚、思想活跃的私人学校。

说完了私学,我们再来重点说一下官学。

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类。

中央学校,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有七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崇玄学;有三馆:弘文馆、崇文馆、广文馆。

各类学校均隶属国子监,各校设博士、助教,教授学生。学生时称生徒,年龄限制14到19岁,律学18到19岁,未完学业者不得毕业。

很多人对国子监与太学分不太清楚,实际上二者既可以并称,又可以从属。

往大了说,中央官学皆属于国子监,往小了说,国子监就是国子学,与太学并立,甚至两者就是一个东西,都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中央学校。

不同时期,国子监的职能有所不同,国子学最早见于晋武帝咸宁二年,最初就是一座学府,与太学并立,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在隋代又增加了协助礼部举行科举考试的职能,也就是在此时,国子学更名为国子监(国子寺),太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中央学校都划归到了它的辖下。

唐承隋制,国子监辖下又增加了崇玄学这一高等学府。

崇玄学顾名思义,就是管理道士、女冠,学道家经典的一所道教学校,于开元二十九年始置。

它仅存在于唐之一朝,谁让老李家的始祖是道教的李耳呢?

太学出现的要比国子学早得多,西周已有太学之名,不过它作为官学却是始于西汉,元朔五年,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在长安开太学,授五经博士,录弟子五十人,教授儒家经典,此为置太学之始。

东汉时,太学发展迅速,史载,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隋唐以后,朝廷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并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总体来说,国子学都能压太学一头。

甚至到了元明两代,国子监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是主管国学政令的机构,具备了监、学的双重功能。

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大学,不仅负责清华的教育工作,还要管理所有的中央官办大学。

四门学也是历史悠久,是仅次于太学和国子学,出现第三早的中央学府,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在洛阳创立四门小学,专门教授小学生(14岁到15岁)五经文字。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古代大多数时期的中央学校,招收的学员不是以才学入学,而是仅论祖父辈的官品!

比如国子学,生徒名额为三百人,入学资格是: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官员之子。

又如四门学,生徒名额为一千三百人,入学资格是:其中五百人为文武七品以上官员之子,剩下的八百名额才是平民中的优秀者。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均学儒家经典,比如《礼记》、《春秋左传》等大经,《诗》、《周礼》等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等小经。除此之外,还学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等。

律学,顾名思义就是学法律、规章,名额50人。

书学,主要学书法,名额30人。

算学,学算术,名额30人。

这些学校就像现在的专科院校一样,学有专长。

以上三学的入学资格是:文武八品以上官员之子,以及平民中有此专长者。

至于崇文馆,则基本算是唐代所独有,与弘文馆、国子学、太学等六学并称“六学二馆”,主要职能是掌经籍图书,校理书籍。

同时崇文馆也负有教育皇族子弟的职能,它隶属东宫,是唐代的贵族学校,学生均为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

崇文馆:贞观中置,太子学馆也。

——《旧唐书·志·卷二十四职官三》

弘文馆则隶属于门下省,武德四年由李渊所设,内置学士(五品以上)和直学士(六品以下),武则天以后,以宰相兼领馆事,号“馆主”,由给事中一人主持常务,号“判馆事”。

弘文馆的职能与崇文馆类似,主要也是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同时亦有教授生徒之责。

它入学的条件比崇文馆略低,除了皇帝至亲,宰相、王公之子以外,还招收京官五品以上之子。

广文馆招生条件更低,只要是举人即有资格入校,当然名额有限制,它属于补习性质的学校,主要学习进士科的内容,于天宝九年始置,安史之乱后不久即废。

总体来说,上述三馆本质上属于官署,捎带有教育的职能,其中属于太子衙署的崇文馆地位最高,其次是学士、宰相坐镇的弘文馆。

既然说到了“学士”,不妨再聊一聊“大学士”这一在明清两代相当于宰相的职务。

“学士”这一名词作为官职第一次出现就是在唐朝,上述李渊设弘文馆之时,不过它当时仅是文学著作之官,就算是“大学士”(宰相兼领则称大学士)也只是尊称,并无多少实权,高官兼领当然另当别论。

宋沿唐制,不过除宰相兼领外,对学士中资望特高者,也可加“大”字,称大学士。

到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罢中书省,亲掌六部,仿宋制设文渊阁大学士和武英殿大学士,大学士才有了实权,不再局限于抄抄书写写的文字工作,不过当时的官阶仅是五品,只能算位低权稍重。

朱棣靖难后,又增派官员,如解缙、杨士奇等“入职文渊阁”,协理政务,大学士开始加殿、阁头衔,才有了宰相之名。

至明朝中期,大学士形成了“四殿二阁”的格局,即我们常见的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更是不仅有名而且有实——殿阁大学士就是内阁大学士。

满清入关后,沿用内阁制度,也任命内阁官员担任大学士,不过与明朝不同,很多时候大学士仅是作为论资排辈的荣誉官衔,在权力上,是远远不能与明代相比的。

因为顺治时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又有“南书房”,雍正之后更是有“军机处”这样的决策部门,清代前期的内阁大学士也就是好听点。

不过,后来随着内阁阁员开始兼职军机处,军机大臣也便加殿阁大学士之名,大学士才又水涨船高,再次被视为宰相。

说白了,只有入军机处兼殿阁大学士才能在清代被视为宰相,是先有军机大臣,后有大学士。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一听到大学士,还是会认为那就是宰相的代名词,尤其是朱元璋废除宰相以后。

聊完了中央学校,再简单说一下地方学校。

地方学校按照行政级别设置,分三级:

第一级是京都学,比如隋唐时长安、洛阳两地的学校。

第二级是府学、州学,比如唐时的北都太原府、明时的应天府、重镇凤翔府、河中府,以及宁州、元州、青州、贝州、襄州等地设立的学校。

它们之中,级别也略有差别,比如府学一般大于州学,因为府的地位略高于州,州又分上等州、中等州、下等州,唐时甚至还有辅州、雄州、望州、紧州之别,所以州学也分级。

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向往发达地区的学校一样。

县的情况一样,分上中下三县,学校自然也分上中下三等。

级别的不同除了所拥有教学资源不同以外,还与招收的名额有很大关系,基本是级别越高,招收的生徒越多,比如唐朝的京都学招八十人,府学、上州六十人,中州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三十五人,下县仅二十人。

生徒毕业以后,并不能立即做官,优秀者需由校方推荐,到吏部进行考试,合格者才可被授官职,或者通过科举入仕。

另外,各朝各代的学校,尤其是中央学校都喜欢招收留学生,这可能就是大国、上国的思维吧?

是不是也与现在一样?

0 阅读:1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