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广东老太看杂志,才知30年没回家的儿子,竟是国家功臣

佑渊爱奇闻 2024-05-26 01:41:15

1987年的一天,一位生活在汕尾市红海湾区的93岁老太太,接到了一张特殊的大信封。

她颤巍巍拆开信封,发现里面装着一本《文汇月刊》。这本杂志字迹模糊,封面已经泛黄,但那一页有被人折起的痕迹。

老人家带上老花镜,翻开那一页,上面刊登了一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她仔细读了起来,原来这是关于一位“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30年默默奉献的感人报告文学。

文章里提到黄总设计师的妻子名叫“李世英”。

老人家惊呆了,她的三儿媳不就叫这个名字!难道,这位功勋卓著的黄总设计师,就是自己30年未曾谋面的三儿子黄旭华?

老人想到这里,泪水夺眶而出。原本认为他“不顾家庭”的指责通通化作乌有,她为三儿子感到无比自豪!

但老人心中依然充满疑虑,这位“黄总设计师”到底是不是自己三儿子呢?30年间的种种细节都让她百思不得其解......

想起往事,93岁高龄的曾慎其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1945年,二战硝烟渐散,中华大地却依然动荡不安。内战的阴云笼罩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头顶。就在这一年,黄旭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

他立志要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入学时,他郑重地将名字改为"黄旭华"。

在他看来,"旭"象征着旭日东升,寓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华"代表着中华儿女,寄托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在交大求学期间,黄旭华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4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优秀的造船人才之一。

毕业后,黄旭华被分配到上海江南造船厂工作。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国防工业更是几乎为零。为了尽快改变这一局面,中央决定派遣一批精英去苏联学习先进技术。

1954年,表现突出的黄旭华有幸入选,前往苏联参与援华的常规潜艇技术转让和仿制工作。在那里,他见识了苏联造船工业的先进水平,学习了现代潜艇设计制造的精髓。

回国后,凭借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黄旭华很快成为了江南造船厂潜艇设计团队的中坚力量。

在江南造船厂工作期间,黄旭华结识了一位叫李世英的女同事。李世英是上海交通大学外语系的高材生,当时在厂里担任翻译工作。

聪慧细腻的李世英给黄旭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次技术资料的翻译中,两人因为一个专业术语产生了分歧。

在交流和辩论的过程中,黄旭华被李世英的专业素养和过人的语言天赋所折服,也被她谦逊好学的品质所吸引。

渐渐地,两人默契十足,配合愈发默契。工作中你来我往的切磋讨论,不知不觉就滋生了爱情的火花。1956年,黄旭华和李世英喜结连理,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李世英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义无反顾地跟随黄旭华来到了条件艰苦的江南造船厂。她不仅要照顾家庭,抚育孩子,还要兼顾繁重的翻译工作,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

就这样,黄旭华和李世英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他们虽然出身普通,却怀揣着非凡的理想和抱负。

对于黄旭华来说,妻子李世英不仅是生活中的贤内助,更是事业上的好帮手、好参谋。是她的支持和鼓励,让黄旭华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就也越来越高。

多年后,当黄旭华被问及是什么支撑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时,他动情地说:"是责任,是祖国的需要,更是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尤其是妻子,她是我事业的坚强后盾!"

谁能想到,命运又一次转动了它不可捉摸的转盘。1958年的一个秋日,一纸调令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宁静,也改变了黄旭华后半生的命运轨迹……

1958年,中央决定研制核潜艇。作为海军工程学院动力系的副教授,年仅35岁的黄旭华临危受命,担任了核潜艇动力部分的研制工作。

就这样,黄旭华和妻儿老小匆匆告别,投身到了这个不见天日却至关重要的秘密工程。此后数十年里,他都很少能抽出时间与家人联络,往来的书信也寥寥无几。

每逢佳节,他只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对着妻儿的照片默默思念。

然而,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任何援助。黄旭华只能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艰难的自力更生之路。

由于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黄旭华和他的团队一度陷入僵局。就在这时,黄旭华灵机一动,从外单位搞来了两个玩具模型,一个是常规潜艇,一个是核潜艇。

他反复比较研究着两个模型,虽然只是玩具,但也让黄旭华获得了重要启发。他发现,核潜艇与常规潜艇在结构上有许多不同之处。核潜艇要求压力壳体更长更大,以容纳庞大的核反应堆。

这个发现,为黄旭华及其团队指明了研究的方向。他们开始着手对核潜艇的结构进行设计,朝着自主研制核潜艇的目标持续前进。

在核潜艇研制的漫长岁月里,黄旭华两次错过了与亲人最后的告别。1961年,黄旭华的父亲去世,但由于任务在身,他无法回家奔丧。3年后,黄旭华的二哥又病故了。

然而,由于正值研制的关键时期,他又一次没能见二哥最后一面。

由于长期保密的缘故,黄旭华与家人音讯渐少。加之当时交通不便,他难得回一次家。渐渐地,家人对他产生了误解。

面对家人的责难和猜疑,黄旭华苦于国家机密不能说。他无法解释自己缺席家庭的真正原因。一次次读着母亲埋怨的来信,他的内心满是苦涩和不甘。

但为了国家利益,他只能把这些委屈埋在心里,独自承受。

在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下,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终于在大连造船厂成功下水。

当巨大的船体缓缓滑入大海,在场的每个人都热泪盈眶。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填补了国之重器的空白,向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经过4年多的海上试验,1974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交付海军。

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掌握了核潜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也意味着中国正式跻身于世界核潜艇俱乐部。

读完这篇文章,93岁高龄的曾慎其泪流满面,一瞬间,种种误会和不解都烟消云散。曾慎其想起儿子小时候聪明好学、长大后又对祖国忠诚,泪水夺眶而出。

她自豪、欣慰又歉疚,为儿子的伟大付出和自己多年的误解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一直在为国家做着伟大的事业,是一位真正的无名英雄。

当即,她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诚恳地告诉他们:"三儿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他一定有苦衷,一定是为了国家做着大事!"这番话,彻底化解了家人多年的误解和不满。

1993年,曾慎其过百岁大寿,黄旭华特地返回家乡探亲。母亲一反常态,主动要求陪黄旭华去肇庆著名的七星岩游玩。原来,她要弥补儿子多年前未能成行的遗憾。

虽然身体已经不太好,但曾慎其依然满怀深厚的母爱,执意要陪伴三儿子走遍那风景秀丽的地方。这令黄旭华万分感动,他含着泪水拥抱了这位慈祥的老母亲。

1995年3月,102岁高龄的曾慎其不幸摔倒,从此卧床不起。临终前的一天,她一直呼唤着"绍强",希望能再见上三儿一面。

黄旭华闻讯后立即赶回,虽然母亲已然奄奄一息,却还是睁开眼睛,颤声说:"我知道你忙,可我好想你啊......"

母亲的这番话,让黄旭华悲痛欲绝。他无法原谅自己,让这位慈祥的老人在有生之年,无法真正见到自己。从此,这位为国争光的核潜艇之父,再也没有亲眼目睹母亲的容颜。

1996年,70岁的黄旭华退居二线,他终于有时间陪伴家人了。然而,母亲曾慎其已经永远离开了人世。这一辈子,黄旭华让母亲等得太久了。

晚年,黄旭华在接受采访时落泪道:"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句话,道出了他多年来的内心挣扎。

忠孝难全,他选择了为国奋斗,却也错过了与亲人相聚的时光。但正是他这份不懈的奉献,换来了祖国在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也为人民谋得了无上荣光。

黄旭华用一生诠释了"大家为重,小家为轻"的人生态度。他不追名逐利,不以位谋私,不居功索禄,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这位老一辈科学家的伟大事迹,必将永载史册,永远被人民铭记!

信息来源

湖北日报:揭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传奇人生https://www.cnr.cn/hubei/jmct/20170710/t20170710_523841612.shtml

共产党员网: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https://biaozhang.12371.cn/2017/12/26/ARTI1514244819428269.shtml

0 阅读:0

佑渊爱奇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