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能不能查出癌症?提醒:指标出现3种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

莉雅知识说 2024-04-24 09:11:12

老刘一周内查了两次血常规,每次的结果都让他寝食难安。看到血小板的数值有所上升,结合自己的肿瘤家族史,他内心的不安如潮水般涌动,生怕自己得了癌症。

他带着满心的疑虑找到了医生,在详细查阅了两次血常规的结果后,医生轻声地告诉他:“老刘,您的血小板确实有波动,但是仍然在正常范围内,不必过分担心。”

在医院里,血常规几乎成为了各科医生的得力助手。从内科到外科,从妇科到儿科,几乎所有学科的疾病诊断和治疗,都离不开血常规的辅助。

血常规能够反映人体内部许多重要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我们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发烧、头痛还是肚子痛,医生总是习惯性地让我们先去做个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简单而快捷,却能够为我们提供许多关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信息。而像老刘一样有着相似想法的人很多,从血常规中能不能看出癌症的踪迹呢?

01

血常规能不能查出癌症?

血常规检查,作为医学领域的基础性监测手段,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涉及到血液系统的疾病,如白血病这类血液类癌症,血常规的检查结果会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异常。

以白血病为例,这种癌症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的数量常常会急剧增多,特别是在疾病的晚期,这一现象更是明显。

然而,也有一些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这告诉我们,血常规检查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健康状况的线索,但它并不能作为癌症诊断的绝对依据。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会导致血液数值的普遍变化,因此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并不能为我们提供绝对的参考意义。

尽管如此,血液检测中还有一项名为肿瘤标志物的检测项目,它是专门针对肿瘤而设计的。这项检测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肿瘤的存在和变化,为医生提供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

02

那血常规检查能发现哪些类型的疾病呢?

首先,血常规检查可以揭示感染的存在。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增高往往提示着体内存在炎症或感染,不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血常规都能为我们提供初步的诊断依据。

同时,白细胞分类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比例的变化,也能进一步帮助我们确定感染的类型。

其次,血常规检查在贫血的诊断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的异常,都可能是贫血的信号。

而贫血背后又隐藏着多种可能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血常规的检查结果能为医生提供进一步调查的方向。再者,血常规检查还能反映出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存在。当血常规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计数异常增高时,可能提示着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此外,血常规检查还能为我们提供关于肿瘤、风湿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线索。虽然血常规检查无法直接确诊这些疾病,但它能为医生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03

提醒:指标出现3种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

白细胞

在血常规的各项指标中,白细胞的数值异常,尤其是明显增多,无疑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白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一环,承担着对抗细菌、病毒及异物入侵的重任。

当身体遭遇炎症或感染风险时,白细胞会相应增多以应对。因此,一旦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数值异常升高,进一步的诊断不可或缺。

嗜碱粒细胞

这一指标一旦出现异常,也应立即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嗜碱粒细胞数量的减少,有时可能是免疫功能出现问题的信号,如慢粒白血病或淋巴瘤等。当然,也不能忽视过敏和感染等常见原因。

红细胞

作为“运输工”的红细胞,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等至身体各部位,同时将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如果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超过正常范围(如250以上),那么很可能是身体某个器官发生了病变。

这需要我们立即采取行动,进行深入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而保障我们的健康。

04

拓展阅读:抽出来的血,最后都到哪里去了?

在化验血液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抽取的血液量超过实际检测所需的情况。对于这部分“剩余”的血液,医院并不会轻率地立即处理掉,而是精心地将其存放在血液科,以备不时之需。这样的做法,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医学的尊重。

想象一下,当一份验血报告摆在患者或医生的面前,其中的某些数据或许会引起他们的疑惑。这时,这些剩余的血液就如同“备用钥匙”,为解开谜团提供了可能。

通过再次检测,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完成了使命的血液样本,它们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答案是,它们会被作为医疗垃圾进行废弃处理。

但这一过程绝非简单的一扔了之。为了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医院会采取一系列严谨的处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高压灭菌和化学处理消毒,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和标准。

0 阅读:298

莉雅知识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