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正读丨须菩提祖师传道,写尽人生最美和远去的少年求学时光

曲江家文化 2024-03-21 15:36:39

我一直觉得,《西游记》第一、二回的孙悟空出海得须菩提祖师传道部分是全书最美的篇章,将景色写得很美,将所传的修仙之道内丹之术写得很美,更将潜心求道和倾心授业的心性与过程写得很美。

美猴王本在花果山逍遥快乐地生活了三五百年,它出海学艺的初心是想到了生命有一天会终结,想要求得长生。知有死而求所生,这也是人类长久以来很多“求道”思想和宗教的本源出发点。

经历十几年的出海游历,猴子见识了世间百态,更深感“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当他终于来到了西贺牛州地界的一个山下遇到一个樵夫,这个樵夫唱着一曲《满庭芳》:“观棋柯烂,伐木丁丁···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从这首歌词里,猴子就觉得这个樵夫是神仙。樵夫告诉悟空,说这是一位神仙教的。于是猴子又问说,你既然跟神仙当邻居,怎么不跟着学不老之术?樵夫回答说自己要为生活奔波奉养老母,没办法学神仙。

读到此处,我总要联想起求学时总会碰到一些因为家境困难无法继续求学的同学,进而想到后来我们因为生活奔波不得不活得越发低三下四,而渐渐忘却了曾经的理想。太多人并非不想求道,而是难以卸下世俗生活的责任与束缚。

猴子经樵夫指点,来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此处景色描绘可谓十分写意高古之美: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

我在想,这里的美景也可以指我们对校园的美好记忆。而这灵台、方寸二词都是指人的心,而斜月与三星则是组成“心”字的卧勾和三点。恰似在说,这些美好其实都是由心而生的,而所谓求道求长生,便是求此心的觉悟圆满。就如我们求学过程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须菩提祖师初见漂洋万里而来的美猴王,问他“姓什么”,他却回答自己“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这个和后来的敲三下头都是从禅宗故事借鉴过来的典故。而这个回答也和后面须菩提祖师为猴子取名“悟空”呼应,“无性”指佛家常说的“缘起性空”,而佛教历史上的须菩提则是“解空第一”,而“解空”的最终过程便是书中所言的“打破顽空须悟空”。这种呼应,便是古典文学的文字之美。

孙悟空得名后,先是进行了七年“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的学习生涯,这种日子和我们的校园岁月是不是何其相似?而在一次讲堂上,孙悟空听懂了须菩提祖师所讲的大道,不禁浑身欢喜。读到此处我一直深有共鸣,在求学过程中,我们确实有某个瞬间会恍如好像开了一扇窗,那种智慧之光照进的感觉真是令人无上愉悦。

须菩提祖师问悟空,想学什么道。虽然须菩提和悟空之名是来自佛教,可他所要传的“术”、“流”、“静”、“动”等道却是我国传统方术和道教法门。还有须菩提半夜向孙悟空单独所传的长生之道口诀,也是出自道教内丹学。但这里面其实并没有人们爱解读的所谓佛道之争,而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佛道杂糅的写照,包括小说中所涉及的佛教内容,也是出自掺杂了很多中国本土元素的汉传佛教。这种看似稀里糊涂的杂糅,恰恰是《西游》情节美感之所在。

后来,须菩提祖师还传授了用于躲避三灾的地煞之数七十二变和用于逍遥自在而游的筋斗云之术。在一次悟空向师兄弟们卖弄变化之术时,须菩提祖师此时虽是假装发怒让悟空离开,说出的却是我们从校园走向现实社会所将面临的残酷真相:“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悟空问我能去哪,此时他浑然忘了自己身世而将这里当成是自己的家了,而我们上学住宿时岂非也不免对校园有一种家的归宿感?须菩提问,你从哪来,就回哪去。悟空这才顿然醒悟,自己是花果山来的。是啊,来处便是归处,但今天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最终归不去来处了?这个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人最深入血脉的原乡情怀,在今天我们多少人已然不知归处,而来处竟成了我们难以回望的乡愁。

最后,须菩提又告诉悟空,出去后绝不许提起他是自己的徒弟。这个情节,也引得古往今来很多人在猜测和解读这位顶着佛教名头传授道教法术,后来再也没有现身的须菩提祖师的身份。比如有说须菩提其实是太上老君的,也有说就是如来的。不过,我倒更多地愿意给出一个比较个人主观的理解,须菩提祖师所塑造的其实是我们在求学时幼小心灵日渐成长过程中,那些老师们留给我们的高大形象和世外高人的意象想象。而须菩提祖师在后续情节的隐去,则恰似我们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求学时光。

人无再少年,可少年心性却是此生永志。重读《西游记》的悟空求学与须菩提祖师传道,便是这般一场梦回。

0 阅读:4

曲江家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