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随笔丨闽南冬至:搓“冬节圆”和捏“鸡母狗仔”的童趣

曲江家文化 2024-02-08 13:23:43

闽南把冬至也叫冬节,大家总说冬至大如年。其实在周朝、秦、西汉时期,中国人的正月是建于子月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农历十一月。而冬至,对那时的中国人而言就是年关了。

这么重要的节日,敬天法祖观念很深的闽南人在这一天要隆重地敬神佛、敬祖先“公嬷”,有些地方的宗族还会组织祭祖仪式。在这些闽南冬至习俗中,我最喜爱者莫过于搓汤圆(也称“冬节圆”)和捏“鸡母狗仔”,因为相比于大人才能熟习的仪式,它们充满了让孩子们参与其中的童趣。

冬节圆的原料是糯米粉为主,也加点面粉,再加些红色的食用色素,这样可以搓成红白两种颜色。红在五行中指火,白在阴阳中代表阳气,而把丸子叫圆寓意阳气元气,以此来实现冬至补阳气的理念。今天看来可能会觉得没有根据,但对于缺衣少食的古代老百姓而言,这种朴素直观有着很奇妙的效应,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令人着迷之处。

和元宵节的汤圆包有各种馅料不同,“冬节圆”一般不包馅料,直接用糯米粉搓成,形状一般也比较小。因为简单易做,所以通常会让小孩子参与进来一起搓。“冬节圆”吃起来自然是没什么味道,所以有时会加红糖、芋头、地瓜一起放进去汤里煮。

搓完汤圆,剩下的糯米粉料就会用来捏一些鸡狗牛羊鱼等动物,或元宝、灯笼、植物等形状,主色也是红白二色,有时候也会加点其他颜色的材料来丰富色彩和造型。闽南语称这些为“鸡母狗仔”,取这个名自然是有传统文化内涵的。鸡和狗是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社会小家庭的象征者,老子认为理想的社会中要“鸡犬之声相闻”,中国人表达家宅不宁时则常用“鸡飞狗跳”。

对孩子们而言,捏“鸡母狗仔”的过程是很快乐的,大人也乐于让小孩动手参与和学习。于是,他们会一边用小手惬意地捏着手中的糯米面团,一边仔细地学着大人的手工。最后这些“鸡母狗仔”蒸出来后,会一个个去辨认哪个是自己的作品。

我以前总以为捏“鸡母狗仔”和祭传统祀文化有关的,那些捏出来的鸡、鸭、狗、牛、羊等形状,大概和三牲五牲之礼这些相对应,因为老百姓置办不起那么多牲畜来供奉,就用形状代替,有点类似于丧葬礼仪中土俑的作用。后来翻泉州府志和《温陵岁时记》等前人笔记,都未提到其中有那么多深远的意义,我才觉得是自己想复杂了,其实这个习俗更多地就是纯粹为了让孩子们玩乐的。或者说,让孩子们玩乐,本就是最深切的意义。

冬至为一年白日最短的一天,也是一阳初生之时,而孩子们就是此家一元复始的初生之阳。

0 阅读:0

曲江家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