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杀袁崇焕是错的?要是换成你,你也会这么干

太宗悦史 2024-06-21 16:44:37

关于崇祯杀袁崇焕,肯定有人跳出来说崇祯昏庸,但实际上真的是崇祯昏庸吗?未必,崇祯的确有崇祯的问题,但是袁崇焕的问题更大,大到崇祯都不得不杀他。这也是为什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那一天,京城的百姓买他的肉配酒喝,可见对他痛恨到了什么程度。

有着第一待遇的袁崇焕

崇祯元年,袁崇焕出任蓟辽督师。

要知道,在半年之前,袁崇焕还只是一个百姓,而蓟辽督师可是一个要职,不但是辽东的一把手,还是辽东附近各个重镇的一把手,就比如京城的门户蓟州。

他凭什么呢?凭宁远之战,宁锦之战。

宁远之战,袁崇焕依靠一万大军驻守宁远,抵挡住努尔哈赤六万大军的进攻,这对于明朝而言是史无前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努尔哈赤自从二十五岁起兵以来,从未遭遇过敌手,在辽东可以说是横着走,直至遇到袁崇焕。

就连努尔哈赤的死都与此战有关,因为此战努尔哈赤退兵的原因在于明朝一发炮弹击中一座黄色的帐篷,而黄色即是龙袍的颜色,里面居住的人是谁可想而知。

虽然清朝不承认里面居住的是努尔哈赤,但是大部分的人都认定是努尔哈赤,毕竟除了他努尔哈赤,谁还有资格居住在黄色的帐篷里面?况且,努尔哈赤回去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去世,难不成这是巧合?

这也是为什么兵部尚书王永光大发感慨: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而经过一年的时间,后金又卷土重来,为什么卷土重来的这么快呢?

因为第一、要报仇;第二、当时辽东发生天灾;第三、新上任的皇太极要立威。

袁崇焕有没有给他机会呢?没有给。

宁远之战的教训赫赫在目,皇太极不敢轻视袁崇焕,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军队也就只有六万,而皇太极也率领了六万,打算稳扎稳打。

结果锦州打不进去,从锦州绕到宁远,还被狠狠羞辱了一下,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前明军只敢防守,从未敢主动进攻,但是现如今竟然敢列阵在城外与后金硬碰硬。结局如何呢?以后金失败而告终。

后金为什么失败呢?因为与他们对战的士兵不是普通的士兵,是明朝唯一能够与八旗骑兵抗衡的关宁铁骑。况且,城墙上还挂着大炮,能够有效控制后金进攻的人数。

而锦州里的守军也没有闲着,出兵偷袭了后金一把。

要是换一般情况,皇太极也应当退兵,但是此战却不能,毕竟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他这三把火烧不成,还被泼了一盆凉水,这口气岂能够吞得下?

又折返回去攻打锦州,结果还是攻打不下,再打下去恐怕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只能退兵,史称“宁锦之战”。

有的人或许好奇,通过宁远、宁锦这两场战争,足以说明袁崇焕就是当时最有能力的将领,但是崇祯元年的他为什么是一个百姓呢?

因为居首功的他仅仅只是升一级,赏银三十两,一怒之下,辞官回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朝廷派发下来的赏钱是可以层层剥削的,功劳也是可以层层剥削的,更何况,当时主持朝政的是魏忠贤。

袁崇焕有着如此功劳,怎么可能在崇祯一朝得不到重用?

而崇祯对于他可谓是寄予厚望,袁崇焕提出三大要求,第一、粮食不能出现问题;第二、武器不能出现问题;第三、舆论不能出现问题。

对于这三大要求,崇祯一一答应,还特地吩咐负责武器事宜的工部侍郎张维枢,将监造官员以及工匠的名字刻在武器上面,倘若出现问题的话,谁都跑不掉。

除了这三大后援要求之外,袁崇焕还有两大要求,第一、将他当年的亲信赵率教、何可纲、祖大寿全部调到辽东担任要职。

赵率教担任山海关总兵,何可纲担任宁远总兵,祖大寿担任副手。

对于这些要求,崇祯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要知道,他已经涉嫌在辽东培植自己的势力,但崇祯给出的结果是答应。

第二、拨军饷八十万两,这个要求可比第一个要求要难得多。第一个要求顶多也就是挪换一下位置,第二个要求简直就是要崇祯的老命。

要知道,前任辽东巡抚毕自肃死于兵变,为什么兵变呢?因为朝廷已经拖欠四个月的军饷,而他的哥哥毕自严就是负责军饷的户部尚书。

就这种交情户部都拿不出钱,更何况他袁崇焕。

虽然八十万两是没有的,但崇祯还是从户部那里抠出三十万两。

要知道,当时的财政情况相当的不容乐观,户部一年的总收入在四百万两左右,而军费开支一年就在五百万两左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原本一个蒙古就已经够明朝受,结果临了又跳出一个后金。

对于袁崇焕,崇祯已经是在尽力满足,那么袁崇焕又是如何报答崇祯的呢?

要知道,他的条件崇祯可不是白白满足的,崇祯满足他的条件,是因为他跟崇祯承诺五年必定恢复辽东。

一上来就帮助后金干掉后金的心腹大患

要说到当时后金最痛恨的明朝将领,袁崇焕排在第一,毛文龙能排在第二,毛文龙是谁?他为什么能够排在第二呢?

毛文龙原本在辽东工作,他的官职是都司。

而他这个都司来得相当不光彩,不是通过打仗来的,也不是通过考科举来的,是通过走后门来的,因为他的舅舅沈光诈是山东布政使。

不过有的时候通过正规渠道来的,未必比走后门来的更加有用,毛文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天启元年,努尔哈赤攻克辽阳。要知道,辽阳可是当时辽东的经济中心,辽阳都已经被攻破,更何况其他地方。

别人都从山海关内跑,但是毛文龙却坐船前往后金的后方——镇江堡。

难不成他是打算投敌?并不是,他是打算攻占镇江堡。他虽然仅有二百士兵,但是攻占镇江堡绰绰有余。

因为镇江堡位于后金的后方,仅仅只有上千的守军。况且,他攻击的时间是在晚上。镇江堡的守军无论怎么想都没有想到,在后方竟然还会遭到攻击,事实也是如此。

毛文龙仅仅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将镇江堡拿下。

有的人或许会因为此事对毛文龙赞不绝口,但要知道,其实前往镇江堡也是被逼无奈。

因为后金的主力是骑兵,当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后金已经在他的前方,倘若他敢往前方跑的话,有很大的可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他还有二百士兵跟着。要是在原地的话,也是一个死,倒不如赌一把。

他跑到后金的后方不是死的更快吗?当时后金并没有海军,而镇江堡的附近有一座岛叫作皮岛。

他知道他不是后金的对手,后金一返回,他就撤退到皮岛,后金的噩梦即将开始。

他以皮岛为根据地,攻占后金的金州、旅顺、南通,扼制住后金,以至于后金不敢大规模对明朝发动进攻,生怕他在背后来上一刀。

“东方自逆奴狂逞以来,唯一毛文龙孤撑海上,日从奴酉肘腋间撩动而牵制。”——《明熹宗实录》

难不成后金就不会攻打回来吗?后金想攻打回来,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今天攻打回来,明天他又攻打回去,这样打来打去不是白费精力吗?倒不如干脆让给他。

他不是仅仅只有二百士兵吗?他凭着这二百士兵是如何拿下金州、旅顺、南通的呢?他原来的确是只有二百士兵,但是奈何他有经商头脑,将军队愣是扩充到了四万。

明朝的茶叶、丝绸、瓷器在国外一直都是处于畅销状态,但国内又有“片板不得下海”的政策,以至于只能通过走私,数量始终有限。

而毛文龙作为将领,可以利用政策达到合法走私的目的,他是怎么做的呢?毛文龙在皮岛上总不可能自己生产各种生活用品以及各种军需用品,因此只能靠明朝补给。

每一次补给,他都顺带拉茶叶、丝绸、瓷器到皮岛上售卖。后来觉得这样不过瘾,挣得太少,干脆直接将外国的商船拉到明朝,那么他是如何收取费用的呢?按船收费。

正是因此,毛文龙一年的收入高达上百万两白银,如此富有,区区四万大军算什么?更何况,另一半的军饷是明朝出的。

按照规定,毛文龙归辽东的一把手管辖,但是历任的辽东一把手没有任何一位敢管他。

原因很简单,人家有自己的军队,又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作用又是至关重要,你凭什么管人家?

更何况,由于毛文龙是算命先生出身,并没有读过什么书,学到的都是棍棒道理,就这种情况想让他服管,怎么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朝廷的大臣对毛文龙有着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应当扣毛文龙的军饷,对他进行掣肘;第二种意见是,不能动毛文龙,倘若将他逼到投靠后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崇祯支持谁呢?支持第二种意见。

银子固然重要,但是避免后金打过来更加重要。不过崇祯没有想到的是,袁崇焕到辽东的第二年,毛文龙就死在袁崇焕的手上。

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袁崇焕不允许他的手下出现不服管的情况。

要知道,袁崇焕的官职虽然比毛文龙的高,但是他凭什么杀掉毛文龙呢?别说杀掉毛文龙,就算杀掉一个普通百姓,都得经过皇帝的答应。

他杀毛文龙完全是他个人的行为,崇祯并不知情,直到事后才知情,不过为时已晚,看在他承诺五年平辽的份上,将这口气吞了下去。

难不成毛文龙就不反抗吗?毛文龙反抗过,但奈何吃了没文化的亏。

袁崇焕的手里有一把尚方宝剑,是崇祯赐给他的。但是有了尚方宝剑想杀谁就杀谁那是只有影视作品里才会有的事情,在现实里别说杀毛文龙这种级别的人物,就算杀一个知县都杀不了,因为杀人需要圣旨。

而袁崇焕在杀毛文龙的时候,举起尚方宝剑说了一句,崇祯赐他尚方宝剑,正是为此。

“皇上赐尚方正为此也。”——《明史·袁崇焕列传》

这句话明显就是头脑一热说出来的,但是毛文龙却以为是真的,莫名其妙的就丢掉了性命。

袁崇焕是在哪里杀毛文龙的呢?是在双岛杀的。

要知道,双岛也是毛文龙的地盘,难不成他就不怕遭到毛文龙部下的反抗吗?不怕,因为当时整座帐篷已经被他控制,那从帐篷里出去之后呢?

要知道,毛文龙的部下虽然与朝廷并没有过多的关系,但也知道是朝廷的官员,毕竟他们都来自明朝。

袁崇焕之所以选择在双岛杀毛文龙,是因为要让毛文龙的部下知道毛文龙是因为什么被杀的。

倘若不在毛文龙的地方杀掉毛文龙的话,消息一旦传回毛文龙的地盘,一定会引起动乱。

因为他们都跟着毛文龙混,朝廷既然杀毛文龙,那么说明即将也会对他们动手,岂能够坐以待毙。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杀掉毛文龙的袁崇焕一定会感到后悔,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随着毛文龙的死,再也没有人能够承担起毛文龙的重任,虽然皮岛还在明朝的手里,但是金州、旅顺、南通,逐一陷落,再也没有恢复。往日里能够起到牵制作用的皮岛,现如今一无是处。

袁崇焕并不知道的是,他将因为毛文龙的死命丧黄泉。

由于毛文龙已死,后金正在准备一场对明朝的大型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己巳之变”,而袁崇焕也因为这场战争丢失性命。

你难不成想谋反?

就在毛文龙死的那一年,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绕过辽东,从蒙古方向直扑京城,他为什么要绕过辽东呢?他的父亲,包括以前的他,都在辽东吃尽了苦头,怎么会再重蹈一次覆辙。

十万大军可不是说着玩的,更何况还是十万训练有素的后金军,京城当即进入戒严状态,辽东的袁崇焕自然受到京城的调动。

根据兵部尚书孙承宗的部署,袁崇焕应当在蓟州、顺义、三河这一线抵抗皇太极的进攻。

但是袁崇焕是怎么做的呢?他并没有听从部署,毕竟他连毛文龙都敢杀,更何况你一个区区的兵部尚书。

那他在干什么呢?跟随在后金的后面,就在后金抵达京城的前一天,他抵达了京城,还要求进入京城。

他的种种行为已经触及到崇祯的底线,朝廷叫他防守,他不防守,不防守也就算了,还跟在后金的后面,眼睁睁的看着后金一路烧杀抢掠,想干什么?

而按照规定,边防军是不能驻扎在京城城下的,毕竟要是突然间造反的话,那还得了。

但他袁崇焕未经许可,就直接将军队驻扎在京城城下,这已经足够犯忌讳,可是他呢?竟然还想进入京城。

当时京城里就已经满是袁崇焕是奸细的传闻,毕竟他的行动都在证实他是一个奸细。

更何况,皇太极还上演了一出“蒋干盗书”。

当时有一位姓杨的太监被皇太极俘虏,皇太极故意在他的附近,小声与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说,他与袁崇焕其实有密约。到了第二天,故意放了杨太监。

杨太监作为一个太监,当然看不出其中的端倪,将此事在朝廷里直接传开,更加坐实袁崇焕是奸细的说法。

对于袁崇焕,崇祯又岂敢再重用。

“十八日,闻袁督师至城下。又云是奴酋奸细伪为袁者,忧惶殊甚。十九日,至朝中,汹汹而已。”——《文文肃公日记》

因此,在当时袁崇焕基本上已经处于必死之局,而崇祯之所以不杀他,是因为后金军还没有退去,而随着后金军退去,彻底宣告了他的死期。

都已经打到京城的后金军为什么退去呢?明朝的勤王大军都已经陆续到达,他要再不退去的话,难不成要死在明朝。

但实际上,袁崇焕真的是奸细吗?不是,他跟随在皇太极的后面,是因为他的作战风格向来都是诱敌攻坚,待敌疲惫,全力出战。

更何况,以他那五万的兵力,顶多也就是与皇太极那十万兵力打一个平手,要想胜利谈何容易。

只不过他选的地点说明他的政治水平相当的低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选的这个地点是京城,这也就能够解释他的种种行为。

毕竟他真的想当奸细的话,将辽东全部交给皇太极就行了,何必整的这么麻烦。

崇祯对袁崇焕可谓是一点都不薄,袁崇焕要什么他就给什么,甚至连杀掉毛文龙都不跟袁崇焕计较,只是因为袁崇焕先前答应过他五年平辽。但是现如今过去了三年(皇太极崇祯二年十月出的兵,到达京城已经是崇祯三年),辽东寸土未收也就算了,还背上一个通敌的嫌疑,整整三年的期待,换来的就是这种结局?换谁,谁受得了?又有几个人能够在极度愤怒之下控制住情感?虽然明知道这件事情不对。

0 阅读:97
评论列表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