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蓑衣渡之战,太平天国有可能成功吗

星洲看历史 2023-06-24 02:09:03

1852年,七万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后,行军至兴安,在这里,冯云山做了一个让他后悔一辈子的决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不仅加速了天国内部的分裂,还间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屯兵兴安,太平军在南下广州还是北上湖南之间进行抉择,最终太平军高层选择北上湖南。这个决策,当然有太平军军师、天国首席战略官、南王七千岁——冯云山的支持。

太平军在兴安决定过全州,经湘江北上进入湖南。太平军本是绕全州城而走,直奔长沙,并未打算攻城。而全州城也只有一千多清军,根本不是十万太平军的对手。

但命运在这里跟冯云山和太平军开了个玩笑。

全州城上的一名守军看见绵延的行军队伍中,有一顶亮黄色大轿格外耀眼,猜到必定是位大人物,于是未听到指令就擅自开炮,并精准命中目标,而轿子里坐的,正是南王冯云山。

冯云山被炸成了重伤,杨秀清为了给冯云山报仇,率全军攻打全州城,耗时十天。最终全州陷落,太平军一反往常的在这里进行了大屠杀。

而这件事,也让我想到了林彪。1938年林彪奉命率115师到吕梁开辟根据地,在三月路过山西。当时林彪穿着缴获来的日军大衣,骑着马威风凛凛的前进,结果被当地驻军阎锡山第19军的哨兵以为是日军军官而开枪误伤,造成林彪重伤,差点挂掉,后来被紧急送往延安治疗,后续转到苏联就医才最终保下一命,否则也就没办法指挥后来的临江战役、平津战役、和海南战役了。

但冯云山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太平军仍在赶路,重伤的冯云山只能依旧随军而行,并走水路从湘江进湖南。此时,江忠源的湘勇(这是还不能叫湘军)已在全州跟永州的必经渡口——蓑衣渡陈兵数千,预备伏击太平军。

太平军的先头部队并未发现异常,当太平军大部队到达蓑衣渡时,被江忠源开炮攻击,太平军大败,伤亡惨重。但更重要的是,冯云山在这场战役中又中一弹,最终死在了这里。

冯云山可以说是比洪秀全还要坚定和积极的传道者,他只身深入紫荆山,烧过炭、挖过煤、做过苦力、当过私塾老师,在最偏远和贫穷的乡村里发展了2000多名拜上帝会教众,其中就有烧炭工杨秀清、萧朝贵,富农韦昌辉、石达开,而他们都是太平天国最早的创始成员,特别是杨秀清和萧朝贵,对于冯云山十分信任,当初冯云山被官府抓捕,也是杨秀清和萧朝贵拼死将他救回。

冯云山还负责太平天国的体制建设,永安时的职务划分、拜上帝会的核心教义都出自冯云山之手。自1845年冯云山进入广西,到1850年金田起义,冯云山在紫荆山传道了整整5年。但仅仅起义2年后,冯云山就死在了蓑衣渡。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洪秀全称帝。此后,太平天国的问题开始暴露,洪秀全沉迷女色,杨秀清独断横行,创始团队开始耽于享乐,各王将府邸修建得富丽堂皇。杨秀清和洪秀全的领袖之争越演越烈,而韦昌辉和杨秀清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而这期间太平军两线作战,一面北伐、一面西征,而南京城外,还面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的合围。

1856年,太平天国爆发内讧,韦昌辉按洪秀全密令诛杀了杨秀清及其家眷和士兵,随后又诛杀了石达开在南京的家眷,而后洪秀全为掩盖过错,下令诛杀韦昌辉,太平天国从此分崩离析,创始团队仅剩洪秀全和石达开,而后石达开率10万大军出走,从此未回。1863年,石达开在成都被俘身亡,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洪秀全服毒身亡。自此,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落下帷幕。

太平天国发源于最偏僻的山村,提倡男女平等,人人平等,有地同耕,从理念上来讲,太平天国是先进的。穷苦农民是受压迫最严重的群体,太平天国给了农民们希望,也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意识。我党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想必也受了他们的启示。

如果冯云山没死,太平天国有可能取得成功吗?早期太平天国的缔造者,拜上帝会教义的制定者,冯云山功不可没。而冯云山作为洪秀全的远亲,杨秀清的入会启蒙者,其在润滑天王和东王两大巨头的矛盾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冯云山没死,也许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会更接地气,也许太平天国的内讧不至于那么早就爆发,那么是有可能推翻清政府的,但是太平天国是不可能建立像明、清这样的大王朝的。

因为太平天国的执政党本身是有问题的。首先是领袖洪秀全,意志不坚、遇事退缩、沉迷女色。洪、冯二人到广西传教时,洪因为吃不了苦,把冯云山一人留在广西,自己回广州教书去了,而在起义之初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就以疏通关系的名义跑到广州,尚在金田、武昌时,就开始大选秀女和妾室。

太平军最早以拜上帝会教众起义,教义号召人人平等,不留私产,但太平军高层在定都南京后,就已与底层大众开始脱节,耽于享乐,互相攀比,滋生腐败。说明太平军高层本质上的信仰是工具化的,是缺失的。

另外,在太平天国建国执政的11年里,人民并没有安居乐业,反而是连年征战,导致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的物质水平和社会生产力也没有明显改善和提升。蓑衣渡是湘江上的一个渡口,在全州城东北,行陆路才十里,行水路则有十二里。过蓑衣渡五十里,即可经黄沙河水路进入湖南。蓑衣渡一战,是清廷战胜太平天国、苟延残喘的关键之战。"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如无蓑衣渡之战,长沙陷落,湖南尽入太平军之手,丁忧的曾国藩必不能回乡募勇甚至会为太平军所俘,曾、胡、左、李诸中兴名臣永无出头之日,历史上将不再有湘军这一支武装。

  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路碑》说:“蓑衣渡大道,系楚、粤往来通衢,山径崎岖,行路多难”。道光五年(1825年)立的《路碑》说:“蓑衣渡大路,上通州城,下达湖南,虽非关津,实为通衢”。可见,它是太平军北进的必经之路。据实地考察,当年太平军与清军的战场并不是在蓑衣渡口,而是在渡口东北约三华里之水塘湾。因为蓑衣渡口水深如潭,江忠源于二、三天内根本不可能在那里打桩塞河,而且渡口岸边的六梅塘,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但水塘湾滩多水浅,枯水时可涉水而过,舟船难通,其左岸的狮子岭,高可三百余米,密林深箐,地势险要,正是江忠源设伏堵击之地也。方志云:“狮子岭在长乡,去城北十五里,地名奥塘”。不能不指出,简又文之采访调查并没有弄清楚战场的确切地点,也弄错了战场与州城的实际距离,应予订正。

  据载:清朝统治者获报太平军攻陷全州,“掳马掳船,水陆并进,凶焰益张”;“又大张伪示,欲直扑长沙”。乃在一天之内连下四道上谕,严令赛尚阿“飞饬各路将弁督带兵勇,或由间道绕越贼前;或跟踪紧迫,使贼无暇喘息”,并指明“全州与湖南水陆兼通,水路尤关紧要,或设法阻其行舟;或于要害地方密置兵船,暗藏枪炮,截击尾追,俾匪船不能顺流直下,方为万全”。清军“厚集兵力”的布防部署是:提督鲍起豹驻屯永州。总兵孙应照防守湘桂交界之黄沙河。和春率领之七千清军扼守距州城北十五里之太平铺,“首当贼冲”。提督余万清奉命赶赴道州堵截。刘长清等部清军则尾追不舍。

江忠源率领的楚勇千余人原是追兵,尾随刘长清等部之后,由桂林至全州。他深恐太平军继续北进,攻取其家乡湖南新宁,乃急忙趋前阻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先军桥头(即太平桥桥头,位于狮子岭附近的桥渡村旁),堵其西窜新宁之陆路;并钉塞河道,断其北窜零陵之水路。”他还急请和春速派兵“于河东扎营,以为合力攻剿之计”。然而,和春慑于太平军之声势,不肯“分兵扼截”;只檄调非已统属的张国梁部前往东岸防堵。张国梁尚未到达阻击地点,蓑衣渡的战斗便已经打响了。

  6月5日(阴历四月十八日),太平军的船队蔽江而下,陆路沿江行进。当船队通过蓑衣渡口,下驶到水塘湾过险滩时,发现狭窄的河道已被清军“伐木作堰”所堵塞,船只因无法前进而密集江面,遭到左岸狮子岭江忠源伏兵居高临下的猛烈轰击。太平天国领导人措手不及,只好把拥挤不堪,乱成一团的船只横亘江面,搭成沟通东西两岸的浮桥,抢占河岸阵地,仓猝还击。其陆路部队闻炮声也急行靠拢救援。据清方记载:十八日,清军“用劈山炮向河流钉塞处彻夜轰打”。十九日黎明,太平铺方面的清军“分路攻剿”过来,“贼船二百余只已在蓑衣渡江心泊如营垒,两岸安设大炮。

我兵一进,贼枪炮如雨。和春亲督兵勇四路奋攻,该逆亦死力拒敌数时之久。贼匪情形,颇为迫蹙”。尽管太平军奋勇拒敌,不让清军靠近江岸,并杀伤了不少敌人。但经过二昼夜的激战,仍无法疏通航道前进。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多面受敌,无法立足的危急情况下,太平天国领导人不得不改变沿江而下永州,直捣长沙的原定计划。于6月7日(阴历四月二十日)下令舍舟登右岸,“并将船只自行焚烧,遗弃辎重米粮器械甚多”,在右岸集合队伍,翻越半边山,过扁担坳,向湖南而进,“欲攻永州”。及至永州,“将薄城,以大水不得渡”,“知城中有备,不敢攻,遂趋道州”。6月12日,清军提督余万清“亦弃城不守”,太平军“乘虚袭道州,踞之”。

  蓑衣渡受挫绝不是“太平军失败之起点”,对战争全局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也应该承认,它是太平军在广西期间遭受挫折最大的一次战役。其损失可以用三句话进行概括:船只尽毁,辎重尽失,伤亡惨重。关于太平军伤亡的具体数目、清方记载:一说“悍贼毙者数千”。一说“毙贼千余”。一说“(贼)被杀者七、八百人”。上述数字都令人难以置信,夸大邀功也罢,主观臆测也罢,太平军在蓑衣渡之战中蒙受一定伤亡却是毫无疑义的。当时人记述和评论说:“其时所毙贼尸,蔽江而下,衡湘之人皆见之”。“蓑衣渡之战,贼尸蔽江,自焚其船,遗其辎重妇女,仓皇东奔、为贼从来未有之败” 。

  综上所述,太平军在蓑衣渡受挫的原因,可概括为二点。

  第一,战略目标与战役指挥脱节。太平军自永安突围的战略任务是:打出广西去,挥师北上,建基立业、开创“小天堂”。然而,太平天国人领导却没有处理好战略全局与战役局部的关系。太平军本应神速行动,力戒拖延,乘虚奔袭湖南长沙。这是发展革命形势的战略大转移,而不应该费时耗力围攻全州达十一天之久。事实充分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主观上犯了轻敌的错误,自以为可不费吹灰之力攻下全州城。

然而却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为此而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不仅遭受很大伤亡,连南王冯云山也在全州受伤而牺牲。太平天国过早地失去了一位忠勇坚毅、能顾全大局和协调内部的杰出领导人,确实是无法弥补的极大损失。正是由于攻城伤亡很大和冯云山不幸牺牲,使太平军被仇恨蒙住了眼睛,失去了理智,非竭尽全力打下无关轻重的全州城不可。这是农民狭隘的复仇思想的反映。

  清方记载直言不讳地供认:“是时,湘水盛涨,顺流直下,三日可达长沙。长沙方拆修城垣,工不及半,城中空虚无备。贼若猝来,竟可长驱直入,事不可问矣”。又说:“是时,湘水涨,省防尚无备,方拆治城垣。微忠源堵击,贼船三、四日即抵省。言者谓蓑衣渡一战,为保全湖南首功云”。这些说法虽属推测之词,但也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久攻全州的失策。

  第二,麻痹轻敌造成蓑衣渡之败。太平军围攻全州时。救援的清军皆胆怯惧战,在距州城十里外扎营,畏死不前,坐视不救。于是,太平天国领导人产生严重的轻敌思想,自以为清军不堪一击。太平军撤离全州北进,放弃自已所惯用的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声东击西、迂回包抄等战术,居然鸣锣放炮,大摇大摆地坐轿出城,蔽江而下。如果太平军在进军蓑衣渡途中。能先派出先锋精兵,扫清前进路上之清军,或使敌坚壁自守,或驱逐阻击之敌,清除江面上的障碍。其船队是可以顺利通过的。由于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自己估计得过高,对上帝保佑信赖得太过,麻痹大意,不明敌情,疏于防范,造成了蓑衣渡受挫。郦纯先生指出:“其致败之由,则在行军不侦敌情。否则,以江忠源千余之勇,太平军自不难派队先行驱逐,疏通江路,不仅不至挫败,且可照原计划直攻长沙。

  其时,军事已归东王主持,不能不说是杨秀清行军的一次严重疏忽。幸而东(右)岸没有敌兵,否则局势将更艰危”。这话是有道理的。

所以,蓑衣渡战役对于太平天国也许是一次重大的挫折和损失,但冯云山即使不死,或许天国灭亡的命运也不可改变。不过另一方面,蓑衣渡之战也让清政府看到了湘军的敢战和能战,间接激活了曾国藩等湘军大佬。

1 阅读:559
评论列表
  • 2023-07-15 12:11

    1.南王与东王合伙干天王,2.南王与天王火并。还有一种就是历史事实——东王与天王合伙送南王见上帝[笑着哭]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