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郑庄公死后郑国衰落了

星洲看历史 2023-06-28 12:13:00

因为郑国的崛起,靠的是和周王室互利共存,而郑国强大后亲手打趴下了周王室,郑国本身体量又小,自然就衰落了。

第一,郑国是靠周王室起家,是周王室近亲。郑国为什么是伯爵?因为初代郑伯(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是王畿内的诸侯。王畿内诸侯,想扩张基本不可能。郑国地位的尊崇,靠的郑桓公为周朝三公。然后郑桓公觉得西周要完,提前要求把封地迁到洛水以东,凭着自己三公的地位,虢、郐国国君不敢得罪他,向他贡献出十座城邑,郑国这才从畿内诸侯成为了外部诸侯。平王东迁洛阳,正好东迁到郑国已经经营了许久的地盘,所以郑国出了大力,王室依靠郑国这个近亲活着,郑国依托这个大功劳,换来了郑桓公,武公,庄公三代位列周朝三公,这在西周末年和东周初年还是很有号召力的。所以郑国崛起,绝对是跟周王室密不可分的。

第二,郑庄公个人能力,将郑国带到了不该有的高度。在与周王室闹僵之前,郑庄公打败宋卫这种春秋初年的大国,远交齐国,降服鲁国。而且郑庄公是最早利用周王室名号的人,讨伐宋国打出了周王室的大义名分。三代为周朝三公,虽然郑国是伯爵,但是连齐国这种大国,当时都听郑国的。所以郑国地处中原,四邻都有国家,没有多少土地可供他兼并,尤其是春秋初年还不流行灭国,所以郑庄公把郑国带到了一个不符合它实际地位的高度。郑国虽强,靠的是人治,但是实际上没给郑国争取到多少实际的地盘。无法转换成国力。

第三,与周王室交恶后,箭射天子。而打败周王室之前,周王室还是有能力组织诸侯联军的。郑国打败周王室后,周王室衰,而郑国这种和周王室互利共存的国家注定了不可能长久强盛。郑庄公早就被撸了三公,打败天子后,彻底就无法再利用王室的名义讨伐诸侯了。而且,周王室也被郑国打的威风扫地,没人再重视了。本来就周边都是国家,没什么可以兼并的土地,又没了大义名分,更没法兼并了。

第四,没了大义,就需要联姻。太子忽文武双全,齐国看上了,但是太子忽一句齐大非偶,连续两次拒绝了齐国的求婚。其实因为齐姜放荡,名声不好,但是这就失去了齐国这个强援。为什么说齐大非偶是个借口呢?因为太子忽根本不把自己当小国太子。当时北戎攻打齐国,诸侯都去救援,太子忽英勇无敌,立功最多,结果齐国让鲁国分犒赏品,鲁国嫌弃郑国爵位低,就把郑国排在最后分。太子忽怒了,组织联军要打鲁国,这是当自己小国?所以,太子忽应该是比较傲,而且没看上齐国的齐姜。

最后看上了陈侯的女儿。但是这就导致娘家是宋国的公子突日后的篡位。庄公死后,在宋国支持下,公子突胁迫太宰祭仲篡位。祭仲后来又赶走了突,复立忽,结果忽又被高渠弥杀死,立亹。再后来突复位,就是郑厉公。经过这番折腾,郑国老底一下子就折腾光了。郑厉公后来也想走干预周王室王位的方式,重新依靠周王室立威。但是奇怪的是,周王室没有再次报答郑厉公,郑国没有当王室三公。然后就是齐楚争霸,晋楚争霸,夹在大国之间又没有大义名分,王室也无法依靠的郑国彻底沦为小国。

实际上,这个问题中有一个关键的点值得商榷,那就是郑国并没有”衰落“,而是回到了它本来就应该有的位置上。郑庄公对于郑国最大的贡献,是他实际上凭借自己个人的出众才华和微操,将原本就先天不足的郑国带到了一个它不该有的高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几个点来分析,先看一个要素是建国时间,春秋时代的三大强国齐、楚、晋,其建国时间都在西周王朝正式建立的初期,换言之也就是说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整合自己封土内部的政治力量和资源为自身领域扩张和稳固统治所用。反观郑国,它成立的时间已经在西周倒数第二个统治者周宣王时代,这也就意味着郑国本身是个统治法理薄弱,且内部矛盾重重尚未完全弥合的新兴国家。在应对诸多强国的挑战时,郑国完全无法做到集中力量一致应对外界。

其次是郑国所处的河南中部地区,在春秋时代是个连接各个诸侯国的中心点,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四战之地“,在这种地方建立国家完全谈不上战略纵深和单向面敌的优势。而上面说到的齐、楚、晋,一个靠海,一个凭江,还有一个疆域内山脉纵横起伏不定,以春秋时代的军事技术即使能够击败这三个国家,彻底征服他们也非常困难。这种地利基本上就注定了,郑国要面对时时刻刻都能够直接威胁到自己的压力,保障国家的完整和实力极其困难。

第三是郑庄公本身在继承人处理上的问题,庄公虽然通过“繻葛之战”击溃了周天子,将其对郑国的遏制降到最低,但在这份”打破礼法“之外,庄公依然是个恪守周礼的传统地方诸侯。思索再三他还是将国君之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公子忽,但公子忽因为其母出身于小国的问题,所以根本得不到国内有力卿大夫的支持,最终引起了郑国公族对国君之位的争夺。这场内乱严重削弱了郑庄公打下的基础,使得本来有机会称霸的郑国回归到了郑庄公上台前的混乱国势。

所以郑庄公对郑国来说只能算是个正面的BUFF加成,郑国一个40级的玩家就算有了这个光环,依然也只能将自己提升到50级的实际战斗力,跟那些90级的高玩还是比不了的。一旦没了这个BU,一切都会回到最开始的样子。

郑国的衰弱,并不是从郑庄公的死开始的,而是从郑国的诞生开始的,它的地理位置、国际环境决定了郑国发展的上限,也决定了只要有一代君王没有谨慎在诸国间游走,就会很容易走向失败。所以郑国的衰落,不在郑庄公后,而在郑庄公前。

(一)谋城迁国

东周初年的国际环境,和西周时期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把周朝理解成一个班级,西周时期,班主任是个体育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班主任一跺脚,学生没有一个敢吱声的。

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换了个弱鸡班主任,小学生们也长大成初中生了,发育早的初中生已经可以和弱鸡班主任比划比划了。

郑国就属于入学比较晚,但发育比较早的那个学生。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武王立国后,开始大肆分封。而一直到公元前806年西周周宣王时期,郑国才被封为在镐京附近(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西北)。这个时期,西周国力已经日落西山了。

因为大片土地在西周初期都已经被天子分封了,所以封国比较晚的郑国地盘很小,没有战略纵深。

作为周幽王的叔叔,郑国开国君主郑桓公同时在镐京担任西周司徒,属于三公九卿中的三公之一,相当于现在部长到副总理级别的高官,掌管天下土地。

作为郑国的一把手,郑桓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王公贵族,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这个金汤匙含的似乎不太牢。

君一代、创一代往往都是焦虑的,因为经历过拼出一片天、经历过从无到有,“我得活下去”的不安全感永远都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

作为一个诸侯国的一把手, 郑桓公敏锐的察觉出西周这棵大树垂垂老矣,非常没有安全感。郑桓公注定过不了小富即安的生活,每天上班时思考的最多的就是为子孙后代谋求更长久安稳的路。

有一天,郑桓公和掌管王室典籍的好友太史伯聊到这个困扰许久的问题:天下现在不稳定,我想迁国,怎么才能让郑国高枕无忧?

太史伯给出了一个答案:只有成周(西周的陪都,河南洛阳)东边那块土地是最安全的。那地方王室军力能够辐射,可以保护它免受他国战乱,现在它属于东虢国(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河南新密东南)势力范围,虢、郐二国的国君治国理政能力较差、群众基础不牢靠。

你现在是王室的司徒,又是周天子的叔叔,口碑好、威望高。利用天子哥哥、司徒的双重身份,请求虢、郐二国分献城池给你立足,他们不敢得罪你,应该买账。之后你再徐徐图之,操作空间应该很大。

郑桓公听的半信半疑,继续问到南方、北方其它区域是否有更合适的地方?

太史伯接着分析了一通国际形势:普天天之下,北边的晋国、南边的楚国、东边的齐国、西边的秦国,这些诸侯国先祖有功于周朝,要么在封地经营数百年根基深厚,要么地势险阻。

现在如果西周王室衰落,这些诸侯无疑是挣脱了锁妖塔的束缚,必将扩张势力,那么东齐、西秦、北晋、南楚这四个诸侯国应该会快速崛起,大量吞并附近的土地。所以东南西北这四个区域都不能去,只有成周以东这块地安全。

郑桓公是行动派,对太史伯高屋建瓴的分析非常认可,并立即着手准备将郑国东迁。事实证明,郑桓公雷厉风行的风格,拯救了他的子嗣家眷。

公元前773年,郑桓公向周幽王请求东迁。

周幽王签字同意。郑桓公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国借地,副总理兼国土资源部部长重金来买地,花钱买已经是客气的了。虢郐二君权衡利弊后,各自乖乖献出五座城池。

加起来的这十座城池就是郑国在中原的立国之本,郑桓公立即把家眷内迁。

两年后的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另立褒姒为后。申后和太子跑回娘家。为了帮助外甥夺回太子之位的申侯,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兵败,郑桓公和周天子一块在骊山脚下被杀。关中平原几乎被战火摧残殆尽。

所幸,而郑桓公的家族,则在两年前东迁,躲过这场浩劫。

(二)西倚周王

公子掘突作为郑桓公的长子和郑国东的迁计划的执行者,被拥立君(郑武公)。

郑武公继承了父亲遗志,持续经营着新迁的郑国:

一方面高举坚决拥护周平王的大旗。周幽王被灭后,周朝出现了两个天子的情况。郑武公有两条鲁可以走,一条路是在镐京拥立幽王弟弟周携王,另一条路是护送周平王东迁成周。郑武公居于形势和利益的考量,坚决站队周平王,平王大受感动,将成周东边虎牢关(河南荥阳)东边附近部分土地赐予郑武公,又让他子承父业担任周室司徒。

一方面开疆拓土,在正确站队班主任周平王后,第二年郑武公就武力吞并实力相对较弱的郐国,第四年吞并东虢国,随后一扫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个小国,郑国的领土发展到了成周附近。

郑国从桓公时期借地发展,到郑武公鸠占鹊巢,武力扩张,成为天下中心,颇具规模的诸侯国,甚至领地比周天子还大。为了发展新打下的领地,郑武公宣布解放原来商朝的奴隶,让他们加入到郑国的建设当中,扩建重要关隘虎牢关、建设多个超大城市。

又因地制宜,利用郑国处于天下中央优势,鼓励经商和手工业发展。

郑国作为天下贸易枢纽和货物集散地,把东边齐国的海货买到秦国,北边晋国的战马卖到楚国,成为春秋初期进出口贸易、手工业最发达的诸侯国之一。

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着郑国10万士兵的战力。而西周时期,常年驻扎在洛阳的成周八师也就两万多人。就算东周时期扩编了,顶多估计也就大几万人。

周平王看着家门口的郑武公疯狂扩张、手握重兵,心里有点不踏实。

这时候三好学生郑武公的政治素养就体现出来了:他最大限度争取班主任周天子信任和支持,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在战略上是最优解。

郑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东有宋卫陈蔡,南有楚国、北有晋国和赤狄。需要王室的支持稳固大后方,才能在这个强敌环伺的丛林里立足。

为了平衡王室和郑国的利益,打消班主任的顾虑,郑武公还是给周天子献出了东周战略要地虎牢关(河南荥阳市虎牢关村)以东的土地。

封国时间上输在起跑线的郑桓公,能够空手套得一席之地,在于他和郑武公在战略上特别清楚班主任搞好关系的意义,只有得到班主任的支持,才能专心和其它同学一较高下。

他不仅在国家战略上拎的清楚,在指定继承人时也毫不含糊。

郑武公夫人武姜生头胎寤生时难产搭上半条命,生次子叔段时顺产,所以武姜不喜欢寤生,多次请求武公立叔段为继承人。

也就是那一年的难产,影响了郑国的走向。郑武公清楚祖上周公旦制定嫡长子继承制的意义,就是为了减少权力争斗产生的内耗,接连驳回武姜的请求。郑武公死后,寤生(郑庄公)顺利继位。

(三)战略歧途

十个手指有长短,偏心病啊无药医。郑庄公即位后,母亲武姜还是不放弃,请求郑庄公把叔段封到京邑(河南荥阳东南),这个京邑个大城,规模和气势比都城郑(河南新郑)还要大。

按照周朝的礼乐制度,即位为郑庄公的嫡长子突掘属于大宗,弟弟叔段属于小宗,按理说叔段封邑的规模不能大过国都,所以多位大臣劝阻郑庄公不要把叔段封到京邑。

孝子郑庄公还是依母后的意思照办了。

如果不想让一个人失望,就不要给他希望。

叔段被封全国第一大城京邑,心理上就得到了暗示,取而代之想法在心底生根发芽。叔段暗暗扩大在京邑周边地影响力,势力一直延申到廪延(河南延津),侵蚀郑庄公的权力。

臣下报告叔段扩张势力,郑庄公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将祸及自身(多行不义必自毙)。”

放任弟弟扩张势力,郑庄公心里应该还是有底的,可能他在叔段身边安插了间谍,任由其猥琐发育,对于他的动向十分清楚。

公元前722年,叔段经过22年的准备,决定袭击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附近),由母后武姜作为内应。郑庄公得知了叔段起兵的日期后,先发制人派出200两战车出征讨伐。

京邑的民众对郑庄公大军夹道欢迎,叔段兵败流亡到卫国。

在平定了叔段的叛乱后,对母亲心灰意冷的郑庄公把武姜安置在城颍(河南临颍),发誓:“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叔段逃到卫国时,卫国当权的贵族公子州吁正觊觎君位,州吁碰到叔段这么个“志同道合”的邻国贵族,两个心怀不轨的人一拍即合。州吁随即带领卫国军队前去攻打郑国,占领郑国北部的廩延。郑庄公利用王室职务之便,带上王师和西虢国、邾国的军队,与卫国在边境线上开战,混战3年整体处于拉锯战的动态平衡。

郑卫边境战争的动态平衡最终还是被打破,因为周边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

公元前719年,卫公子州吁杀死了自己的国君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东边的宋国刚完成政权更迭,宋国上任君主宋穆公的君位是传自他哥哥的,这个没落的老牌商朝贵族对礼制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执着,宋穆公咽气前决定将国君之位还给哥哥的儿子公子与夷。而宋穆公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害怕公子与夷即位后被迫害,就流亡到了郑国。

刚篡位不久的卫国国君州吁(卫前废公)暗中联合宋殇公(公子与夷),并唆使他铲除公子冯以免君位不稳、夜长梦多。

宋殇公一看郑国收留了公子冯,这个公子冯又是宋国国君最大的潜在竞争者,于是宋国和卫国站在了统一战线上。此外还有宋、卫附庸国蔡国和陈国。

郑庄公也有自己的算盘,计划利用宋公子冯搅乱宋国内政,从宋国的动乱中分一杯羹,决定出兵帮助公子冯夺回君位。

就这样,卫、宋、陈、蔡就站在了郑国的对立面,封锁了郑国向北、东、南发展的可能性。

郑庄公决定干涉宋国内政是合理的,向东发展是郑国仅有的战略选择,因为你不能把周天子给灭了。给郑国留下的只有一个向东发展,挤压卫、曹、宋、陈、蔡等一众诸国的生存空间的选项。

但宋、卫都是和郑国规模相差无几的中等诸侯国,单凭郑国一己之力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而且这个时间点收留公子冯,是郑庄公实施东扩战略的一个难得的机会窗口期,西北方的晋国正处于70年内战,南边的楚国正处于在楚武王当政的前期,正在积攒实力无暇北顾。远东的齐国是站在郑国这边的。

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但唯独缺乏人和,因为一年前,班主任周天子对郑庄公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

郑庄公继承了父亲在周王室的卿士职位,以王室的名义带领着周天子军队为自己的利益征伐,占着王室卿士的坑位,肆意享受着周天子旗号带了的正义,却继位后24年不朝见周平王。

打着领导名义把领导当炮使的人永远得不到领导的认可。

于是周平王决定对郑庄公反制,计划任用同宗的虢公分化郑庄公卿士的权力。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直接从新郑冲到洛阳掀桌子,不依不挠质问班主任周平王为啥换班长。

底气不足的班主任再三向郑庄公赔礼道歉,最终以周郑互换质子结束,周平王派送公子狐到新郑留学,郑公子忽到洛阳留学,好巧不巧后来公子狐还死在了郑国。

郑国和周王室的摩擦加剧。

周平王死后,因为公子狐已死,所以由公子狐的儿子继位………也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决定启用虢公分权,打击郑庄公嚣张的气焰。要强的郑庄公得知后,派人强行收割了周王畿内(河南温县)和洛邑附近的麦子。

周郑关系从郑武公时期为王室利益让步献出虎牢关,韬光养晦。郑武公是吃了亏的,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吃亏是福,他吃的这个亏,从对东周朝堂中,以更多的政治补偿反馈回来了。既包括了使用王师的便利,又有代言周王的政治正义。

不难看出,郑国和东周王室一直都有摩擦,因为他们靠的太近了。到郑庄公时期公开与王室展开明里暗里的斗争,周郑政治互信裂痕加剧,也为郑国的沦落种下了恶果。

这个恶果很快就显现了,导火索就在郑庄公这个顺产,并流亡到卫国的弟弟叔段这。

为了利用叔段削弱郑国,为了扩大卫国在宋国影响力,卫国策动宋国及附庸国陈国、蔡国,组成四国联军浩浩荡荡向郑国扑来。郑庄公的军队力量主要布置在西边和东北边,防御周王室、卫国。

四国联军从宋国边境杀来,打的郑庄公措手不及,不到数日,四国联军直逼郑国国都新郑东门。

黑云压城,人心惶惶。

还得老大冷静应对,郑庄公认为四国联军虽然来势凶猛,但并非铁板一块,陈、蔡两个小国兵力较弱,是表态性出兵,主要敌人是卫国和宋国。而宋国的目的是来杀公子冯,只有卫国才有和郑国开展的理由。

于是郑庄公将公子冯转移到南边的长葛,并放出风声,宋军得知公子冯在长葛,脱离联军独自南下。

附庸国的伪军坐山观虎斗,剩下的卫军和不敢贸然和郑军决战,战斗意志土崩瓦解,五日后新郑解围。

前719年,的东门之围给郑庄公带了很大的冲击,他终于明白过来了,于是做出三个决定:

第一,远交近攻,拉拢东边的大国齐、鲁。

第二,瓦解卫宋陈蔡联合。

第三,缓和与周天子关系。

郑庄公一边继续巩固和齐僖公的传统友好关系,齐国经过了几代人的积累,已经在国力上走向正轨,提升齐国国际地位和形象,充当和事佬角色,让郑、宋这些纷争不断的中原诸侯国之间握手言,符合齐国提升感召力的战略意图。

前715年,齐僖公主导郑、卫、宋三国在瓦屋会盟(郑国授权齐国全权代表出席),5年前郑国国都东门被围的旧怨在齐国的调解下最终告一段落。

另一边郑国又疯狂对鲁国示好。此前鲁国一直在郑卫宋之间保持中中立,捣糨糊能力满分。

在郑庄公的不懈努力下,鲁国的立场在前715年发生转变。在郑庄公的主导下,郑国和鲁国启动许田和祊田交换,这两块地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后面具体说),表明鲁国已经开始慢慢选择站队郑国了。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抓住宋殇公没有朝见周天子的把柄,借天子名义,赋予出兵征讨的正义性,拉拢齐国、鲁国讨伐宋国,拿下宋国北部靠近鲁国的郜城和防城。

这两座城远离郑国,不便管理,为了拉拢鲁国,郑庄公做了个顺水人情,将这两城全部送给了鲁国。

团结周边小国。前716年,郑庄公同意陈桓公之女和公子忽订婚,郑、陈结成同盟。楚武王上台后经过三十年得蛰伏,国力渐长开始吞并周边国家,郑国和蔡国感受到了南方的威胁,前710年,郑庄公与蔡桓公结盟。

为了缓和与周天子的关系,前717年,郑庄公决定去成周朝见周桓王。

不过周桓王还在为三年前郑国收割了成周麦子,让王室颜面扫地而愤怒,心里还想着对郑反击,所以接待郑庄公没给什么好脸色。郑庄公热脸贴了个冷屁股。

反倒是周公向周桓王提醒了后果:以郑庄公的脾气,以后他不会再来朝见了。以后周王室会更没面子。

的确,郑庄公没有太多的耐心。

前715年,郑庄公彻底不顾周王顾虑,放飞自我私下换田:启动鲁国在郑国飞地许田和郑国在鲁国飞地祊田的互换,并最终在四年后完成换地。

许田是鲁国使团西去朝见周王半路过夜歇脚点,这块飞地和郑国的国中国许国接壤,郑庄公想拿下许国,需要得到鲁国许田这块桥头堡。

泰山附近的祊田是郑国国君作为周王卿士,在服务周王祭祀泰山前做准备工作用的封地。

在土地名义为周天子所有的社会制度下,诸侯王私下交换土地,而且是政治意义这么重要的土地,是对周天子的公开蔑视。

没有做好服软和吃亏的准备,郑庄公缓和与周天子的关系的计划最后以失败告终。

很多时候,不难分析出一件事的利弊,难的是跳出自身性格脾气的舒适圈,执行一件事情。主动改善关系、缓和矛盾的一方,往往需要具有更加成熟理性的心智,和更加包容的心态,亘古不变。

郑庄公在中原大国博弈中展现了纵横捭阖的政治能力,但在处理和周王室的关系上,倒像是倔强的小姑娘:我强大有什么错?我厉害我给你脸色怎么了?

错就错在你不仅强大,而且你离我太近了,近的让我睡不着觉,吃饭不香。郑庄公没有深刻认识到郑国的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和齐、楚、晋的强大对于周天子的威胁是不同级别的。1500多年后,唐玄宗冒着安禄山进攻长安的风险,也要斩杀死守潼关的名将哥舒翰,本质上是唐玄宗误判哥舒翰是更近的威胁。

历史长河中也没有新鲜事,过去发生的事情,总会循环往复再次发生,背景和环境可能有些许不同,但本质却总是相似,岁月在变,而人性一直没变……

如果是周郑双边博弈,胳膊粗壮的郑庄公大可打的班主任鼻青脸肿;但是现实是多个诸侯国的多维博弈,往往需要决策者牺牲边缘利益服务核心利益。

周郑交好,为争取周王支持牺牲部分利益,郑国的额外收益就是利用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为自己东进的行动赋予正义性,打击弱小的诸侯国,扩大自己的势力。

周郑交恶,对周强硬,就容易树敌八方,最终被各大强国粗暴干涉内政,郑国的最终结局也证实了这一点。

按照辈分讲,郑庄公和周桓王的爷爷周平王同辈,但是郑庄公屡次假借王命四处征伐,私下易地,年轻气盛的周桓王一直在寻找机会出这口恶气。

前707年,周桓王受够了郑庄公干吃白饭,把王师当作私人武装,正式炒了郑庄公鱿鱼,宣布革除郑庄公“左卿士”的职位,卿士之权完全托付给虢公,在政治上给郑庄公判了无期。

同年秋天,周桓王组成周、蔡、卫、陈联军,兵分三路,向郑国繻葛(河南长葛)开进,逼近郑国都城。

周桓王率领中路军,卿士虢公林父率领右路军蔡卫联军,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军。

郑都(河南新郑)和长葛处于广阔的平原,春秋初期各国战争基本属于摆开架势,击鼓冲锋的决斗。

郑庄公与智囊团分析了局势:

周桓王出兵主要是宣泄愤怒,消除郑国在朝中权势。其它诸侯国随王出兵没有利益出发点和周天子不一样。

特别是左军陈国多年前已经与郑国联姻,陈国这时候由陈佗当政,陈佗在辅佐陈桓公时期,就多次劝其与郑国和好结盟,与郑决战意志最弱;

右军卫国和蔡国联军除了前718年五国联军军压东门之外,从来没有胜过郑军。蔡国南边就是楚国,主要压力在楚国疯狂扩张,战斗意志也不强,应该也不难击破。

在战斗中,战车是宝贵的战略资源,未瞅准时机,宝剑不轻易出鞘。主流的阵法,是由步兵先发起进攻,战车等待敌军薄弱点后再冲击的阵法。

而郑庄公创造性地摆开 “鱼丽阵”,这种阵法把战力强的战车放在前面开道,战力弱的步兵跟在战车后面,战车上战损一卒,后面的步兵就立即填补战车间的空隙以及战车后部补位。

这种阵法注定了步兵只能跟着战车前进,没法后退,属于进攻性阵型。面临大军压境的郑国士兵,后方就是妻女家眷,战斗意志爆表,鱼丽阵则将这种战斗意志发挥到最大。

决战时刻,郑军先集中优势力量,击败联军中战斗意志不强的左翼右翼。最后集中兵力对付周桓王率领的中路军,周军大败,郑将的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这一箭,射穿了周天子最后的尊严。

祝聃还想追赶抓主周桓王表功,这明显是没有站在郑庄公的角度思考问题,拍马屁拍到马蹄上,喂领导吃药。

50岁的郑庄公清楚,抓住周王和以前红红脸可不一样,抓住了又能对他如何,反落得不讲仁义道德的口实。战斗结束当晚,郑庄公立刻派遣使臣慰问周王和群臣。

在对周成功自卫反击战封赏大会中,唯独祝聃没有被封赏,这是郑庄公对天下宣告:箭射周天子属于手下人不懂事误伤,是合同工干的,这种行为是不鼓励的。为后续周郑关系留下回旋的余地。留下了一脸懵的祝聃。

繻葛一战,周桓王输掉的不仅是战争,更是周王室最后的尊严。

也许在郑庄公的字典里,没有吃亏两个字。

和班主任周天子有摩擦了,反手就啪啪给了班主任两巴掌,赢得其它同学一致惊呼:牛X!但殴打班主任,与周王交恶属于战略错误,非常容易在道义上被同学们谴责,受到围殴,同时在班上也失去了一个有力的支持者。

在战术上看似连连敲打周天子,牛气冲天。但是在战略上,郑国失去了西边的有一定号召力的支持者,把处于四战之地郑国,推向危险的深渊。郑庄公名声达到了巅峰,但和宋、卫、周轮番翻脸,加上平原无险可守的地缘格局,注定了的郑国试霸将止步于此。

郑庄公一朝。看似是高光时刻,实则危机四起。

郑庄公死后,公子忽继位数月,内政受到宋国干涉,郑国陷入了长达二三十年的政权更迭困境,郑庄公四个儿子轮流为君,迅速衰弱。上天不再独爱郑国,一个东方大国冉冉升起。

地缘。郑庄公的小霸是异数,不是常态。郑国那地方就不可能赢。

与郑公太子有关,也没关系。

的答案对庄公后的郑国历史说的很清楚了,我就不狗尾续貂了。

中原是四战之地。所谓四战之地,就是谁都想揍你的地方。大家都想揍你,你想想怎么可能称霸,武运长久?

好虎不敌群狼,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过人多,大概其都是这个意思。

现代地缘政治学有个“世界岛理论”,始创者为英国人麦金德。罗哩叭嗦一大堆,发了好多论文,但其核心就是在边缘的能赢,在中间的赢不了,但要想征服世界,必须征服中间地带。

在中国也差不多,四个角出大国强藩的可能性大得多,比如秦国、齐国、楚国赵国,这么说吧,战国七雄,其实都在边缘地带。但最终的赢家是最边缘的秦国,最后灭亡的是东边的齐国,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边缘地带,你不用面对四面围攻;在郑国这个中心地带,谁都能揍你;谁要想隔着你去打别人,还是要先揍你。

这么多人要揍你,你就是浑身是钉,也死定了。所以中原只出过郑国、宋国两个小霸,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也是我说郑国的衰落和郑昭公姬忽关系不大的原因。别的国家不是没出过败家子,但人家折腾得起。

主要原因是郑国的地缘环境导致其扩张的机会有限,次要原因则是郑庄公死后郑国连续多次内乱中又错过了扩张机会。

郑国依靠鸠占鹊巢之计避免了遂西周覆灭的结局,在春秋初期属于实力中等偏上的国家,领土面积不大不小并且开发程度较高,但是地缘环境并不好。对于一个春秋初期实力中等及以上的国家,地缘环境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极好:近邻都是小国或者实力较弱的戎狄蛮夷部落,并且这些潜在的扩张对象周围也没有大国会和自己竞争。好:周围最多只有一个实力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国家,但是仍有许多小国和较弱的戎狄蛮夷一般:周围有一至两个和自己实力实力差不多的国家,还有几个小国,但是这些小国也和其它大国相邻较差:周围有实力强于自己的国家,或者靠近强大的戎狄,但是能找到其它国家作为外援差:周围有实力强于自己的国家或者靠近强大的戎狄,还找不到可以依靠的外援

郑国的东边是宋国,实力稍强于自己,北部则是卫国,实力和宋国接近,宋、卫再向东则是鲁和齐国;而郑国的西北部则被周王室的领地半包围,西南方向是蛮氏、陆浑之戎,南方则是汉水以北的众多中小国家,东南部还有陈国;其领土内嵌着许国和一块鲁国的飞地(很快就通过和鲁国交换飞地而消除)。

郑国要扩张,向东和向北都是比自己实力稍强的国家,西面和西北方向则是周王室——此时周王室的实力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但是仍然可以以王室的名义召集其它国家支援。郑国唯一可能的扩张方向是向南,抢在楚国向北扩张之前吞并不羹、许国、申国,然后和随国联合遏制楚国,然而郑国从郑庄公时期就没有走向正确的扩张方向,而是犯了春秋初期实力较强的国家的通病:与实力差不多的国家相争。

郑庄公在平定共叔段之乱后,因为周桓王任用虢公作为卿士分其权,遂割取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向周桓王示威,此后和鲁国交换飞地时又不向周王室报告,最终导被免除了卿士的职位并且遭到周桓王所率周、卫、陈、蔡(可能还有虢)联军的进攻,最终郑庄公虽然在 葛之战战胜了周桓王的联军但是却未能获益,周王室的威望受到严重损害而郑庄公也失去了王室卿士的地位,无法再利用周王室的名义和力量,并且还得罪了其余几个国家。

之后郑庄工又和宋国、卫国、陈国开战,郑国连年交战但是胜负参半,之后又将鲁国和齐国拉进了战争。郑国原本可以利用郑太子忽救齐之时和齐国联姻以牵制卫、宋,但是太子忽却没有接受导致自己和郑国都失去了一个强援。终郑庄公之世,郑国东征西讨看起来很能打,但是实际上没有获得多少实质性的收益。

假使郑庄公不和周桓王争一时之胜而是尊崇王室,利用自己作为王室卿士的地位改善外交形势,则足以依靠齐、鲁、陈牵制宋国和卫国,自己专心扩张。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郑庄公选错了,或者说是生错了接班人,因为这个人就是太子忽,是郑庄公合法的继承人,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因为他的无能导致郑庄公的几个儿子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快就把郑国的小霸局面折腾没了!下面是一篇曾经发在个人公众号上的文章,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很契合的,所以搬过来!

我们现在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个继承人昏暗无能,这里的阿斗家喻户晓,是刘备的继承人刘禅。不过按照史书细细考究起来,刘禅头上这个“扶不起”的帽子真是有点冤。

刘禅作为蜀汉皇帝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除去诸葛亮辅佐的11年,刘禅还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纵然算不上明君,却绝对在及格线以上,并不是各种演义和小说中那般昏庸无能。

不过我们现在不讲刘阿斗,而是来看一个春秋时期真正扶不起来的“阿斗”,他就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四任和第六任君主,郑昭公。

01.高开低走的一生

郑昭公姬姓 ,郑氏名忽, 郑庄公长子, 郑厉公和郑君子亹的哥哥。姬忽同学作为新兴强国郑国的太子,未来的一国之君,前期还是很生猛的,但即位之后却没有表现出任何过人之处,直到被手下大臣射杀,和他的名字一样,“忽”然就挂了!

下面就是他高开低走的短暂一生:

郑国太子 郑庄公娶邓国女子,生下公子忽,被立为太子;入周为质 在周郑关系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周郑交质,周平王派王子狐到郑国作为人质,郑庄公派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保卫郑国 前713年,郑庄公联合齐国和鲁国,率军讨伐宋国。太子忽和大夫祭足在郑城监国。宋国司马孔父嘉乘机带领宋国和卫国的兵马偷袭郑城。太子忽和祭足紧闭城门,率领军士和城内百姓登城防守,保住了郑国的安全;救援齐国 前706年,北戎进攻齐国,齐国派使者向郑国求救,郑庄公派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同年六月,大败北戎军,俘虏北戎的两位主帅大良和少良,砍下带甲北戎军队三百人的脑袋,献给齐国。齐大非偶 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忽,被忽给拒绝。几年之后,太子忽帮助齐国打败北戎军,齐僖公又请求把别的女子嫁给他。太子忽以父亲郑庄公的名义再次拒绝。顺利即位 公元前701年,庄公四十三年,五月,郑庄公去世,祭足拥立太子忽为国君,是为郑昭公。避乱卫国 宋庄公听到祭足拥立郑昭公为国君,就派人诱骗祭足来到宋国,将他抓起来,并威胁他说如果不拥立公子突为国君就将他杀死。祭足答应了宋国的要求,与宋国订立盟约,带公子突回到郑国即位,是为郑厉公。郑昭公则逃往了卫国。再度复位 公元前697年,郑厉公四年,因祭足专擅国家大权,郑厉公对此很担心,暗中派祭足的女婿雍纠准备杀死祭仲。祭足的女儿得知此事,告诉祭足,祭足将雍纠杀死,在大街上陈尸示众。郑厉公拿祭足没办法,于同年五月,出居郑国边邑栎邑,祭足迎回郑昭公,郑昭公复位。遭臣射杀 郑昭公在做太子时和高渠弥交恶,郑昭公二次继位后,高渠弥担心郑昭公会杀害自己。公元前695年,高渠弥与郑昭公出去打猎时,在野外射杀了郑昭公。祭仲与高渠弥不敢迎回郑厉公,便改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为国君。02.一把好牌打个稀烂

从郑昭公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到,该同学高开低走。前期作为新兴大国的太子,能征善战屡立军功,还善于发表各种高冷的名言警句,妥妥的年轻霸道总裁形象,货真价实的国民老公。

不过即位之后,这位国民老公却没有表现出任何过人之处,两次短暂上位之后,却被臣下射杀,真是令人唏嘘。如此看来,郑昭公实在是把一手好牌打个稀烂的典型代表,我们先看看姬忽手里抓的都是什么牌?

新晋强国太子,在讲究礼制的时代,这应该算是王炸;东方大国齐国国君的厚爱,妥妥的四个2;祭足等顾命大臣的辅佐,四个A之类的炸弹;前期积累的军功和威望,5678910JQ之类的顺子;

虽然抓了一手好牌,但姬忽同学却一直我牛逼但我不出的态度,一直让牌,让其他人一愣一愣的。比如太子身份这个王炸,本来可以利用好,把老爹手下那帮人笼络住为他所用,但除了祭足之外,并没有见到其他心腹之人,而且还四处树敌,得罪了高渠弥这种人。再比如,本来可以成为强援的齐国,被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联姻,失去了一个最强大的外援。

有句被说烂了的名言“性格及命运”,通过姬忽同学的一生的表现和最终结局来看,可以总结出他大体的性格特点:傲娇,武力值爆表,巧言令色,直男癌晚期,固执的不像话,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逻辑等等。

先说说姬忽同学的傲娇 。刚刚在中原崛起的郑国虽然算不得大国,但是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成就了小霸的事实,在当时的诸侯国里面谁也不会小瞧郑国吧?可当齐侯亲自找他当女婿的时候,竟然说什么“齐大非偶”,这里看似不卑不亢,实际上是没瞧上人家齐国和文姜,给人目中无人的感觉。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

《左传》中这个“善自为谋”的评价,应该是自作聪明,有嘲讽的意思!

说完他的傲娇,再说说他的优点。一个傲娇的人,肯定有其傲娇的资本,要么出身显赫要么自己有能耐,姬忽同学两方面都有。出身不必再说,能力主要体现在战力方面,姬忽同学在郑国保卫战和救援齐国的几次战争中,表现还是很亮眼的,战力爆表,也正因为如此才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除了战力爆表之外,姬忽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同一般,在几次作死操作上,他给自己的辩护理由都让人哑口无言,连祭足和郑庄公这种级别的大佬都被说服,可见其一本正经的忽悠能力还是很强的,用圣人的话来总结就是“巧言令色”。

直男癌晚期,固执的不像话。如果说第一次拒婚齐国还有情可原,可之后再次拒婚,就有点丧心病狂了,这次不但把齐侯给气吐血,把祭足也给气够呛。祭足把和齐国联姻的各种好处用最直白的语言都说出来,可姬忽还是拒绝了,理由同样堂而皇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

诸侯公子的婚姻从来都不只是男欢女爱,齐侯第二次屈尊想跟他联姻,他竟然再次拒绝,这就不是傲娇的问题,而是愚蠢的问题了。此时的忽完全没有意识到国内权利斗争的惨烈,也没有意识到国际关系中外援的重要性,始终一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好使的架势,这就是传说中的迷之自信吧?

话说如果姬忽同学选择和齐国联姻,有了齐国这个靠山之后,宋国敢不敢支持郑厉公还两说,就是真的还有人敢叫板,他也有个好的去处呀!如此嫌弃齐国美女的姬忽最终选了那家姑娘呢?陈国,可是陈国在他有难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存在感,两下对比则更显其蠢!

而且,在《左传》中记载,这太子忽去陈国迎亲,还没等回来祭拜祖先,在回来路上就逼着人家姑娘入了同房,被送嫁的陈国大夫说以后子孙不昌盛!

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逻辑。所谓非黑即白,换个词就是头脑简单。姬忽同学很愣是一定的,他的脑子里应该有强烈的是非观念,对待婚姻如此,对待周围的同僚和大臣也如此。作为一个继承人,他考虑的不是这个人能不能为我所用,而是这个人是不是好人?这种政治素养实在不像一个当过质子,又跟在庄公身边混了多年的人。

再者说,人如果有被人背叛的经历,就会变的敏感,姬忽被祭足背叛过一次,但一点起码的警惕性也没有。如果你真不喜欢高渠弥,早在第一次即位之后,就应该想办法把他除掉,如果没那个能力就应该和他修复关系。

有过一次被赶下台的经历后,做事更应小心谨慎才是,可他竟然在打猎的时候被高渠弥给射杀了。那时就算是礼坏乐崩,但一个卿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射杀一国之君,肯定也是被逼的的没有办法了。

03.作为死敌的弟弟突

郑国经过桓公武公庄公之后,三代的好运气终于被用尽,出了姬忽这么一个外强中干,扶不起的阿斗。因为扶不起来,导致庄公的几个儿子轮番上位内斗不断,这也直接导致了从郑国开始走下坡路。桓公武公庄公要是知道,肯定要从棺材板里爬出来骂这个不肖子孙了,而庄公肯定也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本来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公子突,也就是后来的郑厉公。

作为郑昭公的弟弟和死敌,郑厉公确实是一个比郑昭公更合适的继承人人选。

首先,郑厉公同样优秀,在郑庄公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多次出谋划策,同样能文能武。

其次,郑厉公虽然没说什么名言警句,但是个妥妥行动派,敢想敢干,借助宋国势力上位但也不愿成为宋国傀儡,不惜与宋国开战,依靠祭足上位却也不甘大权旁落,积极密谋除掉祭足这一点和郑昭公对待高渠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次,郑厉公更加隐忍,也更有权谋,第一次被人赶下台之后,在栎邑盘踞了十几年,终于卷土重来,利用傅瑕攻入都城杀了子仪和他的孩子。复位之后,又杀了傅瑕为子仪报仇,逼杀老臣原繁,整顿了内部,巩固了自己的权利。

第四,郑厉公复位之后表现不错。对外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对内继续发展农业,训练军队,使郑国恢复一定的国力军力。尤其是当周王室发生了王子颓之乱的时候,厉公迎王居烁,独立率师平王室之乱,送惠王还都王城。

惠王为了报答郑厉公勤王之功,与之武公之略,虎牢以东。此时,郑国作为中原大国的声望也有了一定的恢复。不过历史留给郑厉公的时间太短了,复位没几年就去世了。

郑庄公之后的三四十年中,郑国走马灯似的换国君,国力大衰,庄公当年笑傲中原的风采早已荡然无存,在后来的几百年中,郑国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只能做墙头草。楚国来了就跟楚国结盟,晋国来了就跟晋国结盟,朝秦暮楚,令人可惜可叹!

1 阅读:49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