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元璋的儿子都在做什么

星洲看历史 2023-06-27 12:25:01

朱元璋晚年,开国功臣杀的杀,死的死,已是所剩无几,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代王朱桂、肃王朱楧等北方强藩手握明朝北方三分之二的兵力,他们拥兵自重,对明中央政府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此时因朱元璋还在位,诸王都不敢有过分的举动,可是随着朱元璋的驾崩,朱允炆的登基,因诸王本就对朱元璋立自己的侄子为帝十分不满,再加上朱允炆自登基初就对诸王虎视眈眈,意图削弱他们的实力,所以明朝的中央政府开始直面诸王对于朝廷的威胁。

朱允炆未登基前,就对诸王所拥有的实力忌惮不已。《明史.列传第二十九》载:“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当年朱允炆在跟随黄子澄学习的时候,他就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该如何?”,黄子澄答道“诸藩王仅只有护兵,最终只能自守,一旦他们敢动,朝廷完全可以以六师监之,到那时谁能抵挡?汉时,七国不可谓不强,可最后不还是被朝廷给灭了吗?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如此,在黄子澄、齐泰等人日日夜夜的“熏陶”下,朱允炆未登基前,就早已想好该如何解决地方藩王对于朝廷的威胁,那就是“削藩”。如此,1399年,朱允炆登基后,就立即开始了“削藩”的进程,因燕王朱棣势大,所以朱允炆先从与燕王较为亲近的较弱小的藩王下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被以各种罪名夺爵,湘王自焚,其余皆废为庶人。

在剪除了燕王的潜在盟友后,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掌北平民政,谢贵、张信为掌北平都指挥使,掌北平军事,另令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同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以此加强对燕王的掌控。

同年六月,朱允炆自认已是完全的掌控住朱棣,自认为已是万无一失,所以他开始对朱棣动手了,他先是命齐泰将燕王使臣邓庸下狱审讯,在得到朱棣谋反的罪状后,就开始发兵逮捕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可是在张信这里,朱允炆要对朱棣动手的事情被泄露,因张信是朱棣的旧部,所以张信在得知朝廷的意图后,就迅速的告知朱棣。

朱棣在得知消息后,七月就用计擒杀张昺、谢贵,然后又迅速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之后在占据北平不久,燕王朱棣就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也就是正式起兵谋反。

而在朱棣昭告天下,自己要造反的时候,朱元璋其余的子嗣也是反应不一,或跟随造反,或保持中立,或支持朱允炆,终之是分为数派,相互不对付。

刚才也说了朱棣起兵造反,是在1399年七月,而在这个时候依旧拥有藩王身份的就只剩下楚王朱桢、蜀王朱椿、 肃王朱楧、庆王朱栴、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宁王朱权、辽王朱植、谷王朱橞等13王。

一、保持中立,两不相帮。

这类藩王有楚王朱桢、蜀王朱椿、 肃王朱楧、庆王朱栴等4位藩王。这几位藩王保持中立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年龄的问题,朱棣造反时,他们大多才二十几岁,这样的年龄大多都不喜欢参加政治斗争,哥哥同侄子打架,他们没必要参和。

楚王朱桢。朱元璋第六子,出生时恰逢平定武昌的捷报到来,朱元璋曰:“子长,以楚封之”,如此6岁时被封楚王,藩地武昌。1399年七月朱棣造反时,他按兵不动,拥兵自重,隔岸观火。

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7岁受封蜀王,19岁就藩成都。朱棣造反时,他28岁,史载:“博综典籍,容止都雅”,他生性儒雅,喜欢做学问,而不喜政治,再加上成都与江南相距较远,当朱棣与朱允炆争斗的时候,他秉持着两不相帮的原则,闭关自守,同时替明朝守卫着西南的门户,避免少数民族出现异动。

肃王朱楧。朱元璋第十四子,2岁受封汉王,14岁改封肃王,17岁就藩甘州,23岁迁藩兰州。朱棣造反时,他也才23岁,再加上他的封地兰州离江南更远,完全没必要参和争斗,躲在封地静观其变显然是最好的。

庆王朱栴。朱元璋第十六子,13岁封庆王,15岁就藩宁夏。朱棣造反时,他21岁,朱栴这人生性不喜欢争斗,所以叔侄相争时,他只是老老实实的镇守宁夏,两耳不闻窗外事。

二、没有藩地,谁也支持不了。

这类藩王主要有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等6位藩王。这几位藩王虽都被封为王,但都因年龄的问题,未能就藩,而是一直留在南京,所以根本不能发表意见。

韩王朱松。朱元璋第二十子,11岁受封韩王,他本来是有藩地的,就是在辽东开原,但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就藩,而是一直留在南京。

沈王朱模。朱元璋第二十一子,11岁受封沈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潞州。

安王朱楹。朱元璋第二十二子,9岁受封安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平凉。

唐王朱桱。朱元璋第二十三子,5岁受封安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南阳。

郢王朱栋。朱元璋第二十四子,3岁受封郢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安陆。

伊王朱㰘。朱元璋第二十五子,3岁受封伊王,直到永乐六年才有藩地,就藩于河南。

三、明确站在朱允炆这边。

这类藩王有辽王朱植、谷王朱橞等2位。他们2位都曾明确表示过支持朱允炆,并听从朱允炆的命令。

辽王朱植。朱元璋第十五子,1岁封卫王,15岁封辽王,就藩广宁州。1399年朱棣造反时,朱允炆担心离朱棣不远且拥重兵的辽王朱植会支持朱棣,于是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接到诏令后,无条件服从建文帝的命令,后朱允炆见朱植如此识相,并未剥夺他的藩王位,同时将其封地被改为荆州。

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12岁受封谷王,就藩宣府。1399年,朱棣造反后,在兵锋直指南京时,朱橞听从朱允炆的命令,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当然,不久因朱允炆大势已去,他就开门南城,迎王纳降。

四、明确站在朱棣这边。

这类藩王只有宁王朱权一个。不过朱权最初是坚定的站在朱允炆这边的,但是不久因朱棣使用阴谋诡计占了他的宁国,且又被朱棣俘虏,后在朱棣“平分天下”的许诺后,就开始坚定的站在了朱棣这边。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岁受封宁王,15岁就藩宁国。朱棣造反时,初朱权并没有与朱允炆过不去的心思,他一直对朝廷很恭顺。但是后来因被朱棣炸称有意投降朝廷,希望他代他向朝廷请罪的阴谋给夺走宁国,自己还被俘虏,再加上被俘后朱棣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于是朱权就开始坚定的站在朱棣的这边。

1399年朱棣造反后,13位还拥有藩王身份的朱元璋子嗣大多都是秉持着两不相帮的态度,他们都不愿意参与到这场叔侄的争斗中,只是有封地的就老老实实的待在封地里,没有封地的就老老实实待在京城。

而唯一追随朱棣的宁王主权还是被胁迫着造反的,其余两位支持朱允炆的也就只是遵从朱允炆的命令。

但也未派大军与朱棣面对面的战斗,谷王朱橞虽派3000兵马协助朱允炆守城,但没过多久就投降了,算不算与朱棣作战。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子,极会拉拢人心,不过就是去世早,所以皇位隔代接力,传给了他儿子朱允炆。可朱允炆脑子不太灵光,朱元璋还在世时,曾带着朱允炆一同参加阅兵,当看到爷爷分封的诸王兵强马壮时,朱元璋开玩笑说“以后只要有人敢造反,就让你这几个叔叔带兵去灭了他们”,可朱允炆却问“如果这几位叔叔造反了,谁会去平乱呢?”问得朱元璋哑口无言。

所以朱允炆小小年纪心中就埋下了一颗种子,爷爷能镇得住儿子,我可镇不住叔叔!为了保住皇位,我得先下手为强,于是等朱元璋去世后,他果断搞了一项削藩政策,没想到却把自己的皇位搞没了。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的由来

当时,顾命大臣齐泰首先建议朱允炆(建文帝)削弱四叔燕王朱棣,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把最大的搞掉,剩下的威胁自然少了很多,可是另外两个顾命大臣黄子澄和方孝儒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不能打草惊蛇,先拿实力较弱的藩王开刀胜率大一些。

朱允炆权衡了一下,采纳了后者建议,第一个动手的就是与朱棣同母的弟弟五叔周王朱橚。给随便安了个图谋不轨的理由就流放到了云南蒙化,并贬为庶人。此后又接连指控了几位叔叔,最终轮到了朱棣。

摆在朱棣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心甘情愿任人宰割,一是起兵造反搏上一把,其实朱棣文治武功都不亚于朱标,但年轻时朱棣也是个愣头青,没少在朱元璋面前闯祸,每次都是自己哥哥朱标为自己求情,面对如此“仁义”的哥哥,朱棣当然感激不尽,不会与他争夺皇位(关键也争不去),可朱允炆却不一样,相安无事也就罢了,主动要降低自己的权利和待遇,还蛮横无理,这放在一般人身上都受不了,更何况是能力很强的朱棣呢。

所以朱棣称“根据《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诛除奸邪,为国“靖难”,史称“靖难之变”。

此时,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也就是朱允炆的几个叔叔)态度很有意思,有的属于骑墙派,有的属于支持派,有的则是反对派,还有的早就死了。

朱允炆父亲和六子已经死亡

太子朱标、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八子潭王朱梓、九子朱杞、十子鲁王朱檀、二十六子朱楠七个儿子已经去世。明朝能活到五六十岁就算高寿了,所以朱元璋前三子和十子早就病死,九子、二十六子夭折,八子潭王朱梓因为胡惟庸案受到牵连,在朱元璋还未追究其责任的时候就自焚死了,由此看出心理素质是多么地重要,有些人担不起重任与心理素质差有很大关系。

五子削藩,贬为了庶民

五子周王朱橚、七子齐王朱榑、十二子湘王朱柏、十三子代王朱桂、十八子岷王朱楩在靖难之变前就被削藩废黜,当素来贤政的朱柏听到被废黜的消息后,做出了与哥哥朱梓同样的举动:自焚!与此同时,宫中很多人都选择了和朱柏一同死去,说明朱柏真的是一位很好的执政者,但内心太多柔软,不对别人狠,就对自己狠。

除了朱柏外,其他四子都受到削藩影响,所以暗地里都支持朱棣,尤其是朱橚,与朱棣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不过实力有限,也仅限于精神支持。

十二子或中立或静观其变

朱棣封地在北平,当时与他相邻的有两个兄弟:广宁的十五子辽王朱植,以及宣府的十九子谷王朱橞。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更何况人家本来就是兄弟,所以朱允炆十分担心这几位叔叔会出兵支持朱棣,因此他发了一道急令,让两位叔叔连夜回城,到达南京,两位叔叔也很给面子,直接从命回城,甘心被囚禁了起来。因为表现很好,在防守战中朱橞甚至被派去防守城门,可看到朱允炆实力不行,朱棣快进城时,第一个给朱棣开门的还是朱橞,真的是墙头草随风倒啊。

朱元璋的儿子年龄跨度很大,虽然从二十子到二十五子都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是年龄却都比朱允炆小,基本上都未成年,当初虽然都封了地,但宫室都没建好,全都留在了南京城中,基于年龄因素,他们都不好公开表示支持朱棣,因此都是中立派。(他们分别是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栋、二十五子朱㰘)

还有四个儿子选择静观其变。

六子楚王朱桢位于武昌,此人手握兵权,名义上算是朱氏家族中最德高望重的长辈了,不过他的性格属于与世无争型,因此自己德高望重,这场战役无论谁赢谁输都不会亏待他,所以他没有任何表态。

十一子蜀王朱椿位于成都,此人博览全书,温文尔雅,成都又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所以朱椿也借着“路途遥远”,没有掺和朱棣的这档子事儿。

十四子肃王朱楧位于甘肃,他只比朱允炆大一岁,属于没有主见的藩王,当时刚搬家到兰州,完全无暇顾及战争,所以抽手旁观,未明确表态。

十六子庆王朱栴位于宁夏,年龄比朱允炆小一岁,因为就藩时间短,实力并不强,同样不参与朱家内斗。

一子被胡萝卜加大棒逼迫,由此支持朱棣

十七子宁王朱权封地在大宁,属于九大塞王之一,史书称“甲兵八万,战车六千”,也就是有一批战斗力超强的特种兵,实力仅次于朱棣,因此是朱棣和朱允炆都在争取的力量,朱允炆召他回家,朱权置之不理,于是朱允炆下令削藩,但朱权根本不听这一套,谁来也不好使。

朱棣也请求他支援,说“事成之后,你我平分天下”,可朱权不置可否,于是朱棣又开始诉说自己的委屈,朱允炆的种种不对,总之能说的好话都说了一遍,可朱权还是无动于衷。

于是在朱权送朱棣出城的时候,朱棣直接绑架了朱权,将其精锐骑兵进行收编,直接纳入燕军队伍,成为其中最为强悍的力量。

朱权没有想到哥哥来这么一出,也就在半推半就中选择了支持,在战争中不断给朱棣出谋划策,可没想到的是,当朱棣登上了皇位后,却把朱权赶到了南昌去,全然忘了当初信誓旦旦的诺言,这可能就是政治家的必修课吧。

总体来说,朱元璋分封诸王考虑的是抵抗外部势力,可没想到年幼的朱允炆实行削藩手段步步逼近,最终逼迫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而朱棣的兄弟们对于内斗有些实力太过弱小不方便插手,有些实力强大却不屑于动手,还有些已经去世,没有机会动手,最终的结果是朱棣上位,上位后依然对削弱了各位藩王的兵权,但却保留了其藩王的地位,造成朝廷的巨大财政负担,反正不管谁当权,天下还是在老朱家,而对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都一样,反正日子还是该怎么过怎么过呗。

0 阅读:15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