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如果不削藩,会怎么样?

太璞石 2023-12-28 16:55:55

朱允炆,洪武十年(1377年)在北京出生,是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子,生母是吕氏。朱标长子朱雄英早夭,原配常氏病逝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扶正,朱允炆也成为朱元璋的嫡长孙。

朱允炆是一个充满着理想主义的人,从他上台推行的建文新政,着力削藩来看,这种急于通过巩固皇权来证明自己的行为,缺乏上位者通盘布局的政治思维;身为大明的执棋手,不谋全局,率性而为,陷国家于战乱,置黎民于水火,显然是不切实际,缺乏思考的,最终不得不吞下自己酿下的苦果。

朱允炆

一、我有一个好爸爸,他的名字叫朱标

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朱元璋早已内定下一任皇帝的不二人选,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最有权势、深受拥戴的完美太子。

朱标自幼就受到名师宋濂等人的悉心教导,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洪武元年正月被立为太子后,逐渐让他参与政事,练习国政,旨在理论指导实践,加速朱标的成长。

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gang)、燕王朱棣、周王朱橚(su)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都是朱标从中调和,向朱元璋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因此在兄弟们中威望很高;朱元璋御下甚严,但是朱标对待朝臣就很宽厚,这使得在朱标在朝臣中也得到了拥护。可以说,朱标是朱元璋培养的完美的接班人选。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在关中和洛阳视察新都选址的归途中,身染风寒,不久就病逝了。

朱元璋得知后,悲痛不已。对于他老说,朱标是他倾注了巨大心血培养的接班人,老年丧子,他感叹儿子命薄福浅的同时,不得不重新布局,这时他看到因哀伤而消瘦的朱允炆,觉得这孩子至诚至孝,爱屋及乌,决定培养朱允炆为下一代接班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时年22岁的朱允炆即皇帝位,年号建文。

朱标

二、初掌皇权,年轻人要干一番事业

朱允炆即位后,大赦天下,准备放手大干一场。朱元璋在位时,给他打的底子足够好,对外十三次征伐北元,北元政权覆灭,只剩散兵游勇骚扰边境,不足为虑。对内,朱元璋对下属严苛,能体察民情,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动荡的社会逐渐安定,破坏的生产也在恢复,也没有可以忧虑的地方。

是以,在朱元璋留下的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朱允炆豪气迸发,誓要有一番作为,不辜负朱元璋的期望。

政治上,朱允炆优待朝臣,宽容文士,昭告天下,求访贤能,寻求治国利民之策;同时组建自己的班子,升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升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共同参政议事。

经济上,继续减免部分地方赋税,与民休息,重视农桑,恢复生产;同时推行利民之策,如年老者可以赐予米肉棉帛等物,鳏寡孤独废疾者政府要有所赡养;法律上,废除了朱元璋在位时的一些严苛刑法,实行宽刑省狱,降低冤假错案的风险。监察上,派遣夏原吉等二十四人为采访使,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当然,朱允炆也有些其理想主义的创造,把一些官名、殿名、门名啥的做些艺术上的加工,但是纯粹是徒增烦恼。

朱允炆唯一棘手的问题就是藩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

朱元璋即位后,在加封朱标为太子的同时,还把成年的九个儿子也一并封王,其中次子朱樉封秦王、三子朱棡(gāng)封晋王、四子朱棣封燕王、五子朱橚封代王等势力最强,领兵驻守边塞,手下有上万的兵马。老朱这个人还是感性的,他认为,儿子只要教育好了,放在外面可以驻守边境抵御胡虏,内部若有叛乱威胁中央集权,则可调兵勤王。大家都是血脉骨肉兄弟,肯定会死心塌地的拥护以朱标为中心的大明政权。当然这种想法朱标活着的时候,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朱允炆来说,不啻于慢性毒药一般。

朱元璋是吃了读书少的亏,历史上藩王作乱的例子比比皆是。朱元璋也许是看不到这种弊端,也许是看到了但苦于亲情羁绊;当然,朱元璋手下的大臣诸如李善长、刘伯温之流,肯定也知道这种做法的危害,但是碍于朱元璋喜怒无常的性格再加上之前有言官谏言藩王危害被处死的事实,让这些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也心有戚戚。

朱允炆也和朱元璋探讨过关于藩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的问题,当时,朱允炆给出的方案是,先用道德亲情感化他,用礼法族规约束他;如果不行,那就削减他的土地;如果还不改正,那就更改他的封地;如果还执迷不悟,那就只能出兵讨伐了。朱元璋听了,也是默然不语,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等到朱允炆即位的时候,秦王和晋王早已换了人,燕王朱棣成了诸位藩王中最厉害的,当然也成了朱允炆的心头大患。

朱棣

三、靖难之役,强行削藩遭反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按照既定计划,朱允炆开始削藩行动。

第一步,要把有不法之事的周王削掉。周王是燕王朱棣同母所生的弟弟,和朱棣自然是同气连枝,打掉周王,可断朱棣一臂膀;第二步,要扩大战果,把周、齐、湘、代、岷诸王拔掉,进一步剪除朱棣的依靠;第三步直捣黄龙,挟大势削藩燕王,大事可定。

这里我们要说一下,为何朱元璋才死了3个多月,朱允炆就迫不及待的向他的叔叔们磨刀霍霍?

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朱允炆急于证明自己。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现在天下太平,边境无事,能干点什么立威呢,当然是拿叔叔们开刀,这些藩王在百姓里面多行不法之事,名声不好,处理好了能博得美名;第二,皇权受到威胁。藩王因为朱元璋的纵容,已经是尾大不掉之势,拥兵自重,且占据边关这等要害之地,如果有哪个背弃祖宗宗法,和外敌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其三,不利于朱允炆掌控朝政。从辈分上来说,朱允炆算是低一辈,他有些命令在他这些飞扬跋扈的叔叔眼里那是废纸一张,你爹在还行,你嘛,我阳奉阴违那都是给你面子。没有了朱元璋的压制,放飞自我的叔叔们在自己的封地里胡作非为,整得民怨沸腾,朝廷推行的法令也没法实行。

所以说,削藩是必不可免的。前期计划进行地很顺利,周王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湘王朱柏无以自明,自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被废为庶人;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流放漳州。好家伙,朱允炆这小子也够狠的,他爹这帮兄弟至此,除了燕王外,没有一个好下场。

可能是事情进行的太过顺利,朱允炆开始飘了,认为燕王朱棣也不过尔尔,那是老虎吃豆芽,小菜一碟。但他低估了朱棣的实力,朱棣作为这些藩王中势力最大的,并不单单因为他是最为年长的,更是因为他驻守北京,手下有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

当然,正视对手。重视对手是一个棋手必备的素质。朱允炆前期也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比如令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兵驻扎在北平周围的开平、临清、山海关,防备朱棣;再比如将北平、永清二卫的军马调至彰德和顺德,削弱朱棣掌控的兵力。但是建文帝在削藩过程中,因未能抓住朱棣不法罪证,没有把朱棣作为第一人选,给了朱棣充分的应对之机。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允炆以防备边患为名,企图将朱棣身边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一举拿下朱棣。朱棣一看,终于对我动手了,也该反抗了,当即誓师抗命,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要说朱元璋真是祸害不浅,整了一个皇帝修炼手册《皇明祖训》教导后代子孙如何当好皇帝,其中就有一条,“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这当然有两个前提,一是朝廷有奸佞,这个好说,齐泰、黄子澄就是,自己说不是不好用,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当然朱允炆是被蒙蔽的;二是要有天子密诏,这玩意也好说,虽然真是你要削藩,但百姓不知道啊,何况我燕王镇守北境多年,保家卫国,有功而无错,在百姓里面我口碑那是可以的。诏书什么我可以伪造,到时候杀到了北京,让你写什么就得写什么,画个乌龟都能当圣旨。总之,有了这个祖训,造反咱也有个正义之名。

起初,朱允炆还是很有优势的。其一他占据了国家绝大部分的土地和税收,这些能够源源不断为军队提供粮草、兵器、兵源等;反观朱棣只有北京一座城池,地狭人稀,物资贫乏;其二朱允炆坐镇京师,有三支常备军,总计30万的军队,还可以调配各地方兵马;而朱棣只有一支10万兵马的军队;其三,朱允炆拔除了除燕王之外的藩王,使朱棣孤立无援,没有帮手。所以怎么看,无论是打持久战还是兵团作战,朱允炆想输都难。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朱棣生了三个好儿子,长子朱高炽带领老弱残兵能坚守北京城,抵御李景隆率领的数十万大军,等到朱棣回援;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作战勇猛,勇武异常,特别是朱高煦,数次救朱棣于危难。其次,朱棣有一支能打胜仗的百战之师,相比于休养生息,许久不打战的南方常备军来说,朱棣的这支队伍,在边境经常和残元势力交手,军队作战经验丰富,士兵弓马娴熟。最后,朱棣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朱棣是明朝第一名将徐达的女婿兼徒弟,长久的对外战争早已磨砺出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能力,对比从未带兵打仗的朱允炆,那不知道高了多少等级。

是以,朱棣运用灵活的策略,不断消灭南军主力,队伍也不断壮大。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朱棣攻下帝都应天府(今南京)。

彼时,皇宫大院起了大火,火光冲天,朱棣到时,火势已被扑灭,灰烬中发现了几具无法辨认的残骸,太监们说这是皇帝、皇后和长子朱文奎的尸体。当然,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朱允炆穿着朱元璋给他留下的僧装,逃出皇宫,各地流浪。这也成为明朝的一大迷案。

朱棣

至此,朱棣正式登上帝位,是为成祖,年号永乐。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93

太璞石

简介:轻点红尘,洒脱执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