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了侄子皇位的朱棣创下了什么丰功伟绩?

太璞石 2023-12-29 16:50:05

朱棣,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出生在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妻子是魏国公徐达的长女徐氏。洪武三年(1370年),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首都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

朱棣的一生,丰富而多彩。幼年生于战乱,彼时陈友谅进攻太平,下一站就是老巢应天府。老爹朱元璋忙着抵抗,指挥作战,连儿子第一面都没见到。稍长时,朱元璋对这几个儿子严格要求,不但要像士兵一样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还要接受儒家经典教育。长到十六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青梅竹马的魏国公徐达的长女徐氏。随后二十岁就到北平就藩,在岳父徐达手下学习带兵打仗,在边境对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略。

朱棣

同时朱棣也十分注重培养自己的势力。一是就藩的亲王可以拥有一支万余人的护卫军;二是诸王初封时,朱元璋为他们挑选一名僧人辅佐,给朱棣挑选的是颇有谋略和学识的道衍和尚,也就是后来的姚广孝;道衍也推荐了一个名叫袁珙的术士,这二人就是朱棣初期的谋士团,他们在靖难时期给予他巨大的帮助;三是就藩后,有意结纳地方文武官员。后来,朱棣能够独当一面,出征漠北,劝降了北元太尉乃儿不花,获得了朱元璋的嘉奖,并给予了更大的军权。这也给后续的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源。

太子朱标在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虽有争斗,但面上尚能一团和气,朱棣也不得不隐藏自己的野心。随着朱标、朱樉、朱棡相继故去,老朱也到了迟暮之年,燕王朱棣的羽翼已丰,尾大不掉。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即位,上来就实行削藩。朱棣看到兄弟的下场,早已酝酿已久的反心终于爆发,发动了清君侧的靖难之役。最终,建文四年,朱棣夺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承继大统。

朱棣即位后,深知自己的皇位来的不那么光明,百年之后怕无颜面对老爹朱元璋,因此下定决心,励精图治,要把大明治理的国强民富,江山永固,要向老爹证明,大明交给我才是最正确的决定。下面我看一看朱棣都做了哪些丰功伟绩来开创永乐盛世。

丰功伟绩一:五次亲征蒙古,保卫疆土

诱因:一则北元残余势力死而不僵,虽然北元政权已经灭亡,但蒙古的部落制度使得游牧民族如野草一样坚韧,总能慢慢恢复;二则地理原因和游牧的耕作方式导致他们生产物资单一、贫乏,盐、茶叶、铁器、粮食等物资在明朝的阻断下很难获得,不得不寇边掠夺。

对手:鞑靼本雅失里可汗、阿鲁台;瓦剌答里巴汗、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兀良哈部

对策:一是武力打击,亲征漠北消灭有生力量;二是设立都指挥使司,进行管辖。

战果:永乐八年(1410年)五月,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大军,本雅失里率七骑逃走;阿鲁台归顺。

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征瓦剌,大败瓦剌,王子等十余人阵亡,数千人被杀,答里巴、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脱身逃亡至土剌河 。

永乐二十年(1422年)七月,征鞑靼叛逃的阿鲁台部,阿鲁台闻风而逃;回师途中,击败兀良哈部。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秋七月,征阿鲁台部,其部溃散,不战而胜。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至七月,大败阿鲁台,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

影响:朱棣亲征蒙古,接连打败了已分裂成三部的蒙古北元残余势力瓦剌、鞑靼和兀良哈,极大地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保障了边境的安宁稳定。

弊端:四年的靖难之役让洪武时期刚刚恢复的生产由再次陷入战乱中,百姓民不聊生,土地千疮百孔,国家财力枯竭。而朱棣在二十年间发动多次对外战争,更加消耗为数不多的国力。

朱棣

丰功伟绩二:六次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

诱因:朱棣积极发展对外邦交关系,在《皇明祖训》中提到的十五个“不征之国”之外,试图构建一个以大明王朝为主导,有等级秩序、和谐稳定的理想世界秩序。

对策:一是通过组建大规模的航海舰队,出使外邦,建立西洋各国朝贡体制;二是打通海上交通贸易之路,将大明王朝生产的茶叶、瓷器等远销海外,换回西方的香料等产物,带动大明经济发展。

硬件:过硬的造船技术,发达的航海技术

结果:郑和六次下西洋,向番邦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极大地宣扬了大明王朝的国威;同时拓展了西洋各国的朝贡体系,开拓了海外贸易之路,引入新的工业技术、产品,丰富了大明手工业生产模式。

弊端:郑和下西洋是一项政治任务,在宣扬国威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经济效益。朱棣为彰显大国风范,对于朝贡国家,往往是厚赐大于朝贡,这些都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极大地消耗了国力。

郑和下西洋

丰功伟绩三:修撰《永乐大典》,造福千秋万代

诱因:朱棣为彰显永乐盛世,决心修撰一部彰显国威、造福万代的史诗巨著。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说白了,就要修一套百科全书。

主编:解缙、姚广孝

结果:耗时五年,编撰队伍2196人,修成全书22937卷(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意义:《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囊括了中国古代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学科知识,是极为丰富的史料,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弊端:修撰《永乐大典》耗时耗力,对于国家财政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虽囊括古代多门学科知识,但因成书规模巨大,不便刊印,流传稀少;更在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中,被偷盗、抢掠、焚烧等,难见全貌,为之可惜。

永乐大典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55

太璞石

简介:轻点红尘,洒脱执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