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爹妃子私通的李治是怎样一步步登上皇位的?

太璞石 2024-01-05 16:02:43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贞观二年(628年)7月21日,出生在东宫丽正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母亲是皇后长孙氏,大哥嫡长子前太子李承乾,四哥嫡次子李泰。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谋逆,李泰涉嫌夺嫡,相继被废,李治被册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含风殿驾崩,李治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永徽。

李治在位初期,重用老爹留下的两位辅政大臣舅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非常注重听取他们的意见,朝政通顺,百姓安宁,延续了贞观之治的政治方针。后期专权独断,不纳谏言,特别是犯了眩晕症之后,更是疏理政务,给了武后专权之机。李唐国祚被窃,李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治作为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嫡生的第三子,一直以温良仁厚、恭敬孝顺的形象出现,那么对皇帝之位,他就真的一点想法也没有吗?下面,跟随小编的脚步,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李治究竟是否觊觎皇帝宝座?

唐高宗李治

一、皇位继承方式及人选

在古代,承继皇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最正统的莫过于成为皇储,监国理政,慢慢熬到老爹驾鹤西游,或者其他非常规原因导致皇帝无法履行义务的,然后昭告天下,顺应天命,登基继位。这里的非常规原因包括但不局限于,如皇帝被敌国俘虏、皇帝因重病无法理政等。另一种方式就是兵谏逼宫,李世民就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李渊退位,继承大统。这种方式在古代这种重孝悌的礼治社会不被认可,是一种风险大、收益高的极端夺权方式。

古代几千年以来的宗教礼法制度,太子的确立靠的是立嫡立长的圭臬。就是说,有嫡子的,选取嫡子中年长的即位;没有嫡子的,选取众子中年长的即位,嫡在长前。嫡子的依据比较好判定,那就是皇后所生的就是嫡子。

李世民只有一位皇后,那就是长孙皇后,和她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按照顺位继承顺序,李承乾既是嫡子又是长子,自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李泰是嫡次子,是第二顺位继承人;李治是嫡三子,是第三顺位继承人。

也就是说,李治想要继承皇位,要么相继干掉亲大哥李承乾、亲二哥李泰,且自己不被牵连的情况下,才能以第一顺位继承人的身份即位;要么干掉老爹,像发动玄武门之变那样,兵谏逼宫,逼老爹退位,自己上台。

话糙理不糙,综合来看,逼老爹退位那是想都不要想,这种方式得手的几率估计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一则老爹就靠这种篡位手段上位的,现在玄武门的鲜血还未干涸,老爹怎么可能不防御全开;二则兵谏兵谏,得有信得过的兵啊,兵权在哪,在各位开国功勋等大佬手里,自己上哪去有,何况还需要联络内外,风险太高了。

那么就只有一种方式了,那就把老大、老二挤下台,自己好上位,这种方式的困难程度丝毫不亚于第二种方式。这种方式要论操作起来,就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荣获宠爱,静待时变。说白了,就是要让大哥和四哥斗的两败俱伤,自己置身事外,等到时机成熟后,再一击致命。这个前提是要在老爹心中有位置、有分量。

武媚娘‍

二、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从出身的角度看,李治比不过嫡长子大哥李承乾,都是一个妈生的,谁让他生的早,这是先天优势没法比;从老爹宠爱的程度来看,李治比不过四哥李泰,李泰文采斐然,工于草隶,是众皇子中才气最盛的皇子,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老爹对他的宠爱更是特许可以不下放当官,允许设立文学馆,招贤引才。可能同是千年老二的遭遇,勾动了李世民心中的那一份柔软,是以对这个嫡次子是爱屋及乌,特别宠爱。

那么李治是如何在众多皇子中,立好自己的人设,博取老爹的喜爱呢?

作为聪明人的李治自然找到了一个万无一失的人设,那就是为臣子、为孝子。为臣子是告诉皇帝李世民,我对皇位没有想法,我只想当好一个臣子,辅佐好君主,匡扶李唐天下;为孝子是告诉老爹李世民,我是你的好儿子,我是哥哥们的好弟弟,我希望我们是一个父慈子爱,兄友弟恭的大家庭。这两个人设是最能打动李世民,且风险低、立得住的人设。

李世民兵谏逼宫,篡权夺位,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都是注定的,他在后世的史书里,肯定有这不光彩的一笔。这对于立志成为千古明君的李世民来说,是一根扎进心里,无法拔除的刺。在他的心里,最不希望,也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子走了自己的老路,兄弟相残,父子翻脸。可以说,如果李治立住了为人臣、为人子的人设,承继大位还真有那么几分的可能。

有了人设,就得巩固自己的人设,对此,李治必然是殚精竭虑,务必做到人狼统一的角色设定。

曾经有一次,李世民问李治:“你认为《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回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时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样,在庙堂之上会想着为国尽忠,为民谋事,退居回家会想着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他不好的地方。”李世民听了,那是十分的高兴,说:“你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能够侍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母亲长孙皇后去世,九岁的李治恸哭的尤为伤心,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所有人,李世民看到日渐消瘦的李治,是多加宽慰,也愈加宠爱李治。同年,李治就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亲征讨伐高句丽,大胜还朝。李世民在回师途中生了一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嘴吸出毒脓,每天亲奉汤药,服侍左右,直到李世民痊愈。

不管怎样,李治无论在李世民心中,还是在朝臣眼里,都是一个宽厚仁慈,尊父爱兄的皇子。也许小时候是真的性格敦厚,但在没有城府就活不下去的皇宫之内,亲情实在是一种奢侈的物品了。我只能说,可能别人不信你的人设,但是演着演着,演了十几年,你自己都相信了自己的角色,那么别人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

武媚娘

三、是你的,谁也抢不走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过于宠爱李泰的行为终于酿下了苦果,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驸马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秘密勾结谋划,意图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为庶民,流放黔州,李元昌被赐自缢,杜荷、侯君集被杀。

要说这事,根源还在李世民身上。嫡长子李承乾虽然被立为皇太子,但因为患有足疾,走路不变,内心不自信。在古代,九五之尊是不能有这样的缺陷的,既然是受命于天,上天怎么会让有缺陷的人当皇帝呢。再加上李世民过于宠爱李泰,李泰狂悖骄躁,对他这个大哥那是相当不尊敬,这就给李承乾造成了李世民是不是要更换太子的错觉,最后因为暗杀李泰失败,不得不采取照葫芦画瓢,用这种极端手段,逼李世民退位。

其实,这种事情,不但是大臣看的清楚明白,聪慧异常的李治肯定也是一清二楚的。而老大和老四的这种斗争恰恰是他想要看到的,他要做的就是继续巩固自己的人设,静待时间的发展。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就想立嫡次子李泰为皇太子,并召李泰来询问,如果他即位后,将来大统如何传承,李泰表示会传位给胞弟李治,李世民颇为赞赏。但是李泰却是个两面派,夺嫡之心早已生根发芽,都已长成参天大树,如今胜利在望,更是不容许任何差错出现。他以李治和李元昌交好的事情威胁恫吓李治,让他安分守己。

李治一看,好小子,四哥,你这是送我个大礼。当即把此事汇报给李世民,李世民一听这老四,我还没死,就研究怎么逼迫他弟弟,我要是死了,他的这些弟弟还能有好。又把废太子李承乾叫了过来,询问他谋反的原因,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图谋太子之位,自己恐地位不保才出此下策。李世民当即对李泰非常失望,为了保全废太子,最终下定决心,立仁孝的李治为皇太子,对此大臣们也是非常支持。

至此,李治也成为了李唐江山的第一继承人。要说李治没有夺嫡之心,不觊觎皇位,我是万分不信的。就拿他和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娘私通一事就足以崩塌他忠孝仁厚的人设。你孝顺,能勾搭你老爹的妃子,你孝顺,你给你老爹戴绿帽子,这完全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李治登基后,他乾纲独断,不纳谏言,耽于朝政,原形毕露,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有野心,懂隐忍之人。

李治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55

太璞石

简介:轻点红尘,洒脱执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