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六大帝王级的“孤胆英雄”——东晋竟也有皇帝入选!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6-22 21:16:51
一、晋明帝司马绍

晋元帝司马睿长子,东晋第二位皇帝。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起兵于武昌,攻入建康,虽然没有废杀司马睿,但后者还是忧愤成疾,于同年病逝。

司马绍继位三个月后,一直体虚多病的王敦便加快了篡位步伐,他不好在没有借口的情况下带兵入建康,于是暗示明帝,召他入朝,希望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过把皇帝瘾。

当时的司马绍年仅23,但却是危急时刻坦然不惧,亲笔写诏书让王敦入京,“(敦)讽朝廷征己,帝手诏征之”,这样一来,反倒让王敦有点吃不准——皇帝这是要委曲求全,还是要请君入瓮?

于是,一直拖到了太宁二年(324年),王敦才决定起兵“清君侧”,以诛温峤为名,令大哥王含率五万精兵,水陆并进,杀奔建康而来。

假使司马绍与他老爸一样窝囊,王敦当可一举成功(两年前的形势还不如现在),但这位青年皇帝却是“文才武略,钦贤爱客,明锐果决”,大战之前,竟以万乘之尊,仅带仆从数人,骑马至姑孰,侦察王敦的火力部署。

司马绍衣着普通,但相貌不凡(其母荀氏一族是燕代人,有鲜卑血统,黄须白面),王敦闻听大营附近有个长着金黄胡须的人四处转悠,于病床上惊起,大叫:“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忙派骑兵四处追捕。

司马绍见势急,上马驰奔而去。一路之上,每有停歇,就让从人用冷水浇马粪,追骑见马粪冰凉,以为敌侦骑已不及追赶,就止马当地,“帝因而脱困”。

司马绍这次“孤胆英雄”之举,虽然略显莽撞,但对提振官军气势却是至关重要,两年前王敦势如破竹攻入建康,阵前几无一合之敌,早已将东晋朝廷上下打出了阴影,现在众人却因这个年少君主生出了信心。

而司马绍也没有令人失望,他以王敦堂弟王导为都督,全权负责平叛事宜。可以说他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托付给了王导,这与上一次王敦起兵,王导在建康城内惶惶不可终日形成了鲜明对比。

论胆色,司马绍在历代皇帝中绝对数一数二。

二、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但他“乔装入秦”的故事,恐怕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赵国胡服以后,新骑兵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赵军一路向西横扫林胡,随后,又一举拿下中山的丹丘、华阳、石邑等19城,距离彻底抹去中山国仅一步之遥。

然而此后数年,赵国在疆域上未再有寸进,而原因就是赵武灵王担心一旦灭亡中山,很可能会引来强秦的干涉。

当时赵国虽强,但比起打遍天下无敌手秦国还是差了许多。

前299年,赵武灵王为了从繁重的政务中抽出身来,让位给太子何,自称“主父”,开始谋划对付秦国。

他制定的策略大胆至极——就是以雷霆之势先北上剿灭中山,再向西横扫楼烦,最后从云中、九原南下,袭击秦国。

为了获得秦国的第一手情报,他于前298年5月,亲自穿着胡服,化装成赵国使臣,沿着设想的攻击路线,一路侦察到了咸阳。

如果到此为止,可能还算不得什么,毕竟秦人并没有得到赵王入境的消息,但赵雍接下来的操作,则充分体现了他“孤胆英雄”的一面。

他竟然亲身入了秦宫,“觐见”了秦昭王。

秦昭王就是当年他从燕国“护送”回秦国继位的公子稷,也就是说,十年前秦昭王是见过赵雍的,这更体现了赵武灵王的胆大妄为。

多亏,赵雍精心装扮了一番,再加上作为使臣不可能离秦王太近,秦昭王竟然一时没有认出他来。

但过程还是险象环生,史书上说,秦昭王对这位“状甚伟”的使臣感到吃惊,说此人“非人臣之度”——赵武灵王的“气场”确实够强!

可惜,秦昭王反应过来的还是太迟,等到赵国使臣离开了咸阳,他才派兵去追,以赵骑的能力,当然是徒劳无功。

不过,赵武灵王也因此改变了作战计划(他也为秦昭王的风采所折服),抹去了袭击秦国一项,只是于一年后灭了楼烦和中山。

我们也失去了一次目睹巅峰赵国对决强秦的机会。

三、武悼天王冉闵

冉闵是史上最典型、最著名的孤胆英雄。

当北地遍地狼烟、胡虏猖獗,汉人惨遭屠戮之时,他站出来力挽狂澜,称六夷胡人敢持兵器者皆斩,并发布了振奋汉族人心的讨胡檄文——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随后就是与胡人的“无月不战”,虽然冉魏因此四面树敌,资粮储备消耗殆尽,但他依然站在讨虏的风口浪尖,未显丝毫怯意。

公元352年,冉闵率领的一万“游食”部卒与南北朝第一战神慕容恪所率的十万鲜卑精骑相遇于常山。

因为双方兵力极为悬殊,且燕军擅长野战,因而大将军董闰和车骑将军张温都劝冉闵避战,但他不听:“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一心要与鲜卑军拼个高下。

结果十次交锋,鲜卑兵皆大败,连慕容恪都发出了“不可与冉闵力战”的感慨。

但冉闵终归是寡不敌众,被鲜卑人的连环马大阵缠斗的力尽马毙而被擒。

但面对燕主慕容儁言语上的嘲弄,冉闵依旧毫无惧色——尔曹夷狄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

慕容儁恼羞成怒,将他斩于遏陉山。

四、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柴荣是很多人的意难平。

论为人,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论为君,他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

军事上,更是仅用偏师便收复了秦、凤、阶、成四州之地;三次亲征,击败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又马不停蹄对契丹用兵,一路势如破竹,连下莫、瀛、易三州及益津、瓦桥、淤口三关之地,直逼幽州。

如果再给柴荣三年时间,哪怕是一年,后周也定能拿下燕云,那么,北境胡族也不会成为汉家王朝百年挥之不去的噩梦。

柴荣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在位期间有三个“十年计划”,第一个十年用来开阔天下;第二个十年用来修养百姓;第三个十年让天下太平。

但可惜,上天只给了他六年时间,崩逝时年仅39岁。

柴荣文韬武略,人所共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胆色也是一流。

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柴荣命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将李谷为淮南道行军都部署,统率后周名将王彦超、韩令坤等十二将进攻南唐。

结果李谷在寿州城下遭遇南唐大将刘仁瞻的顽强抵抗,又被增援的神武统军刘彦贞利用水军偷袭了正阳段淮河上的浮桥,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李谷无法,烧毁辎重,举军南撤,在回军途中又被刘仁瞻偷袭,损失惨重……

接到战报,柴荣二话没说,再次御驾亲征。到了寿州城下,为了鼓舞低落的士气,他命人搬来一张胡床,直接立于城下百步开外,然后跨坐其上,督战指挥攻城。

后周将士见他们的皇帝陛下决心如此之大,纷纷高叫请战,而这时城头上的刘仁瞻也看到了柴荣的绫罗伞盖,于是挽起强弓射去。

刘仁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最厉害的还是箭术,时有“南唐吕布”之称。他的箭射到了世宗面前仅数步。

左右忙请柴荣暂避,但他毫不畏惧,竟然命人将胡床连他本人一起移步到刚才刘仁瞻射中处,大喊道:“刘将军,向者不中,今朕立近,请复射之!”

刘仁瞻也不客气,再一箭射去,竟然又只差数步!柴荣再次大笑:“将军再射,矢尽朕复送君!”

刘仁瞻大惊道:“果真天命耶?此城必破,吾唯以死报国耳!”说罢掷弓于地,仰天长叹。

虽然刘仁瞻已明白天下大势已不属南唐,但仍尽忠职守,南唐主李璟慑于后周兵威,愿割土地,称臣纳贡,柴荣遣使至城下示之,刘仁瞻依然坚守不降。其子刘崇谏趁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也被其立斩,于是士卒感泣,愿以死守。

周军虽因柴荣士气大涨,但也急切难下寿州。

直到一个月后,刘仁瞻忧愤成疾,副使孙羽诈作其书,才以城降周。

柴荣亲至刘仁瞻帐前,叹嗟良久,赐以玉带、御马,并让人伺候刘入城养疾,可惜刘当日即卒,柴荣追封其为彭城郡王,李璟亦赠其太师,哀荣后世。

刘仁瞻的忠让人敬仰,柴荣的胆识也令人敬佩。

五、高贵乡公曹髦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

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虽然曹髦此时年仅13,但已是一位被赞为“文似曹植、武类曹操”的俊秀少年。

曹髦知道,自己已经是砧板之肉随时有下锅的可能,唯一希望就是不要被司马氏抓到把柄,以寻求那万中无一的机会。

所以,他小心伺候着郭太后,乖乖地给司马师盖章,过着那好似永远也结束不了的傀儡生活。

一晃十几年过去,曹髦19的时候,司马昭已如当年的曹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而且正在谋划进爵晋公,其心已是路人皆知。

曹髦再也没有时间去谋划,是选择继续当傀儡,乖乖将帝位交出,换来像刘禅一样的乐不思蜀,还是选择抗争,英勇的死去。

他最终选择了做孤胆英雄,拼死一击,率领仅有的几百仆人、官僮,向司马昭的大将军府杀去。

然而还未出宫,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的千余名禁军。他们以司马氏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曹髦扑了过来。

曹髦仗剑大喝:“吾乃天子也!尔等突入宫廷,难道想弑君吗?”

司马氏士兵见魏主挥剑亲杀,谁也不敢上前,这时贾充忽悠成济道:“这是司马公之令,荣华富贵就在眼前。”于是傻大冒成济率众向帝辇冲去,可怜曹髦连一句“匹夫安敢无礼?”都未说完就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

曹髦虽死,但他血性的决心、悲壮的气势、宁肯站着死的勇气还是让我们无比感叹——无愧曹操的子孙。

北魏孝庄帝亦如此评价:“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

六、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身上有诸多标签,天可汗、马上皇帝、文治武功皆为帝王标杆的太宗文皇帝,但最令人叹服的还是他的胆色。

他自18岁起兵以来,以秦王之尊亲临战场,亲冒矢石,几乎就是常态,昭陵六骏中的“青骓”、“什伐赤”都曾身中五箭,“拳毛騧”与“飒露紫”更是一个身中九箭而死,一个前胸中箭,力尽而亡;尉迟恭身为近卫将军,更是多次救驾,以至于李世民大赞:“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身为帝王,更是留下了“六骑赴渭水”的美谈。

武德九年八月,颉利可汗率10万大军入关中,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岸边,当时的突厥正是“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之时,而李世民刚经历玄武门之变初登位,百废待兴不说,朝中太子残余势力依然具有极强的力量。

更关键的是,大唐双子星李靖和李勣一在灵州,一在并州,率领精兵强将卫戍边疆。另外,原太子党成员燕王罗艺、庐江王李瑷等人,先后起兵叛乱,也牵涉了大唐一部分兵力,而这正是颉利突然南下的直接原因。

颉利也正是借由李元吉控制的泾州缺口,突破尉迟恭在泾阳的防线,才抵达了渭水。

李世民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战,亦不能闭城自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朕若闭门,虏必大掠。”

大打一场非他所愿,一是,就算北方诸镇全师勤王,也未必打得过突厥,二是,如果在关中开战,打烂的是自家物事,受苦的是自家百姓,如果闭门不出,“虏必大掠”,事后突厥可以一走了之,李世民却担不起这个罪名,所以能和则和,能不打则不打。

所以,李世民以帝王之尊,亲自带着高士廉、房玄龄、周范等六大臣前往渭水,与颉利对话。

尽管处于绝对的弱势,但李世民却表现得相当强势,一上来就责备颉利背约,然后曜军容,展现敢于亮剑的决心,“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此举成功的对突厥产生了震慑,颉利“始有惧色”,“其酋帅大惊,皆下马罗拜。”

最终双方于便桥之上,刑白马盟誓,然后李世民取财帛与之,突厥献马三千,退兵而去,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

虽然史书为了李世民的面子,将渭水之盟轻描淡写,貌似太宗一出,群宵授首,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危如累卵。

敢于率六骑赴约,史上帝王不会超过三人。

0 阅读:1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