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斌:越峤真我家|东坡踪迹

草堂文化 2024-06-11 12:53:51

♪♪♪

九百多年前,一个失意的文人来到了惠州泊头镇,也就是这位文人笔下的越峤(惠州)。它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西有西湖,东有东江及直流西枝江流入。境内有东江蜿蜒而过,是有着“山水小蓬瀛”之称风光胜地。

这位文人就是五十九岁苏轼,北宋文坛的领袖,“千古第一文人”。此时他的仕途是至暗的,他的命运极其坎坷。

元佑八年(1093年) 九月,苏轼任定州知州。紧接着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被贬英州,后贬到惠州。朝廷金色的圣旨上赫然写着:宁远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北宋朝廷,无法安置一个满身刺头的苏轼,发配他到边疆的土地上煎熬。

为什么一个重文人的北宋朝廷无法容忍这位文坛领袖,因为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杰出的政治家,元祐党人的核心成员!

苏轼,一个名满天下的文人,此刻应该是极度失意的。他还在清远的时候,他遇到了极度崇拜他的顾老秀才。老秀才听说他的被贬之地惠州,热情地介绍“惠州风物之美”。这个小小的惊喜,足以让一个文人满足。他开始“向往”惠州,开始“向往”罗浮山,“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住玉堂仙”,文人心情逐渐开朗起来。

经过艰难跋涉,北宋绍圣元年(1094)九月二十六日,苏轼站在惠州的土地上。苏轼的一生不是在寓居在贬谪之地,就是在去贬谪之地的路上。这一次,他是带着自己的爱妾朝云和三儿子苏过来惠州的,随行的还有两个老婢。此刻王朝云的身体变得更加孱弱。惠州的官员和老百姓以盛大的场面欢迎他们心中的偶像。百姓在泊头码头热情地欢迎他的到来,知州詹范对他很不错,把接待朝廷官员的“合江楼”给苏轼住。继任知州方子容也十分关照他。

这给了苏轼极大的慰藉!惠州实实在在没有辜负他的向往。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海山葱曨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惠州迎来国家的文坛领袖,惠州幸运地迎来给本地文化带来无限荣光的大诗人。来到惠州的名人很多,公元999年北宋大臣陈尧佐来过,但真正让惠州名扬天下的,还是苏轼!

苏轼在惠州仅仅宁远节度副使,也就是一个州长挂名的秘书,没有很多的权力的。对于惠州,苏轼的来到是特别幸运的,他顶着文坛领袖的名号为惠州的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

一是苏轼帮助当地民众提高生产力。他看到惠州当地民众的插秧技术和工具落后,就绘制插秧船图形,命工匠制造,加以推广应用。他在香积寺后看到溪流落差较大,就设计了水碓水磨,给民众用来舂米、磨面,还研磨香粉。宋绍圣三年(1096年)五月,翟东玉赴龙川任县令,过惠州谒苏轼,求“秧马图式”,苏轼为之作跋,赞其“志之在民”凡此种种,苏轼以一己之力推动和普及“秧马插秧”在惠州的广泛传播。博罗县令林抃利用水力作碓磨米面以便僧俗,后来林抃“躬率田者制作阅试”亲自调试实施。苏轼在《题秧马歌后三首》专门记载了此事,与林抃的书信有两次提到“秧马”和水碓。

二是苏轼留下的敦厚待民、重教兴文的理念,也沉淀出了惠州千百年崇文厚德、包容四海的文化风气。清代诗人江逢辰的总结很到位:“一从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提升了整个惠州的文化自信,他的到来,及在惠州的两年多生活,丰厚了当地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惠州今天敢说自己是文化名城,和苏轼是有很大关系的。苏轼在惠州传播文明,推广教育,以至其后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有进士97人。苏轼是惠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他给惠州带来的东西,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既有当时的,也有现在的;既有空间的,也有时间的。

三是苏轼看到民众缺医少药,便到处搜罗药品为人治病,营造义冢埋葬无主尸骨。苏轼接到广州太守王敏仲的来信,他知道苏轼先后在八个州当过太守,见多识广。他告诉苏轼,上任不久就遇到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特向老朋友讨教。苏轼想起自己在杭州办“安乐坊”治病救人,介绍给太守。他把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和自己掌握的药方,传授给当地人们,救死扶伤。看到惠州城郊有许多无主尸骨,捐出自己的钱物营建义冢埋葬。

四是苏轼想方设法化解当地矛盾,他向外界写信,通过自己的关系解决惠州军队抢占民房的事情。在农业税收方面,他提出了钱粮自便。让每个老百姓根据自身家庭的情况,自行选择用银钱或用粮食纳税,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博罗的军营之前和百姓的房子在一块,苏轼给他们分开了,部队有单独的属地,这促进了惠州社会的稳定。

五是苏轼对惠州西湖的惠民改造。苏轼到惠州不久,发现惠州城四面环水,民众出入不便,于是向主政官员提出了“两桥一堤”的惠民方案。在惠州,他也只能提供建议,并多方奔走促成此事。为了筹钱,苏轼把皇帝御赐的犀带都拿出来了,甚至还让自己的弟弟苏辙捐款。倡建东新桥、监造西新桥和大提。近千年前,西枝江和东江的交汇口以西是惠州州城,以东是归善县城,东新桥就在“二江合处”。东新桥是罗浮山冲虚观道士邓守安提出并主持修建的,苏轼了解到东新浮桥已毁坏,交通困难,用小船渡江又经常淹死人,便希望能为惠州百姓建起一座稳固的浮桥。西新桥和堤坝由僧人“希固”主持修建,在西村和西山之间筑堤修桥,解决西湖两岸的往来。修建“苏堤”,亦是解决西湖两岸百姓出入不便的难题。

六是苏轼惠州荔枝的推销者。绍圣三年(1096)四月,知州詹范邀请苏轼到梌山的太守东堂饮酒品荔,他赏啖之余,写下了名篇《惠州一绝/食荔枝》。在惠州期间,苏轼提到荔枝的诗词多达十七首,书信文章达到九篇。因惠州荔枝的美好慰藉,苏轼对岭南增添了热爱之情,而惠州也因苏轼而扬名天下,拥有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真情告白。

六是苏轼是夜游西湖的先驱,是苏轼之后改名西湖。“东坡到处有西湖”,惠州西湖原本称为丰湖。绍圣二年(1095年)中秋节后写下了著名的赏月诗篇《江月五首》。该诗描述了苏轼夜游惠州西湖所见“一更到五更”的月下风光,使苏轼如月般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苏轼寓居惠州期间在作品中曾八次提到西湖,这其中有的可能是对杭州西湖的怀念,如“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有的则是专指惠州西湖,如“西湖不欲往,暮树号寒鸦”;也有的是表达惠州西湖美如杭州,如“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有的则直接使用西湖这个名称,如《减字木兰花 西湖食荔枝》。可以确定的是,惠州西湖在苏轼到惠州后写的大量诗文,才开始见诸各个文献中。明代学者张萱所写的那样:“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

而对于苏轼本人,他在惠州就是一个闲散的官员,虽然有较大的行动自由,但是被监视着。没有权利签阅公文,却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寄情于秀美山川,可以与友人喝酒吟诗作文,著述修炼,也可以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一是苏轼在惠州发明并推广了当地美食。苏轼过的也是穷日子,以至于没钱买羊肉,所以才有了买羊骨“烤羊蝎子”的故事。惠州是苏轼美食地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他“饱食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实现了诗意人生与美食同行。在惠州,苏轼把没人要的羊脊骨买回去后清水煮熟沥干,表面涂上酒和薄盐,再用小火烤至微焦,食用时发现竟美如“蟹螯”,自此诞生了流传后世的羊蝎子。颇为自得的他专门给自己弟弟苏辙家书《与子由弟书》说:“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他开玩笑直言,“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除了发明了“羊蟹骨”外,他还赞叹了惠州的“谷董羹”、“玉糁羹”、“煨芋头”,这些美味皆因苏轼流传推广。

二是苏轼在惠州将儒家的入世和佛道的出世均衡调和,寄情山水,回归诗意的精神家园。他在惠州共创作了587篇诗词文章,仅次于黄州(753首)的又一个创作高峰。这些诗歌既是苏轼旷世的诗词才华的彰显,也是惠州绝无仅有的山水人文的千年写照。苏轼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劝慰自己,要随遇而安,因为无论在哪一处,芳草都能散发出清新的芬芳。苏轼还留下了《归去来兮辞卷》《三马图赞》《致南圭使君帖》等19幅书法作品。

三是苏轼一生爱酒。他曾对人说:“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 苏轼不但喝酒,还尝试酿酒。他在惠州品题的美酒达到10种之多,其中亲自酿造了4种酒,为罗浮春、桂酒、万家春、真一酒。他还总结自己的酿酒经验,写了《东坡酒经》《桂酒颂》和《真一酒法》。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苏轼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造酒试验家,酒仙。”

四是苏轼在惠州寄情山水。苏轼虽远离朝堂,但因缘自适,很快融入到对惠州生活的热爱中。绍圣元年(1094)秋,苏轼寓居嘉祐寺。一天他纵步于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意欲到树林边休息。抬头望去,距离尚远,焦急之情油然而生。然而,焦虑之余,他忽然想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这样一想,遂“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体验到一种“放下”的舒适,所有烦躁不安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于是写下了名篇《记游松风亭》。苏轼热衷旅行,惠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流连的足迹。除了惠州西湖,苏轼的足迹遍及东新桥、合江楼、罗浮山、九龙潭瀑布、白鹤峰等。罗浮山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素有“岭南第一山”的美誉。东晋时期的道学家和医药学家葛洪,一生两次入罗浮山,在此行医采药,炼丹修道。苏轼一行入延祥、宝积寺,饮卓锡泉,至长寿、冲虚观,“观丹灶”、朝斗坛,坐“遗履轩”。苏轼还为葛洪留下来的丹炉题下“葛洪丹灶”四字,遗憾的是,题刻在明末清初兵祸时散失。苏轼与友人把酒言欢,既醉,夜宿宝积寺。精神亢奋、毫无倦意的他,诗性大发,一口气写下《书卓锡泉》《天华宫》《书单道开传后》《记罗浮异境》《书刘梦得诗记罗浮半夜见日事》《题罗浮》6篇散文和《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1篇诗歌,称赞罗浮山朱明洞不愧是“蓬莱第七洞天”。苏轼在《题罗浮》文里豪情写道:“山中可游而未暇者,明福宫、石楼、黄龙洞,期以明年三月复来。”苏轼游白水山和“佛迹院”,回到家已是二更。吃饱喝足后,苏轼难以入寐,当夜写下《记游白水岩》和《白水山佛迹岩》,白水山名声从此更盛。他游历于山水间,并将惠州风光和个人情怀记录于笔墨之间。惠州的山水也借着这些诗篇,走出了岭南、走进了中原,进入到中国文化的深处,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五是苏轼打算在惠州买田筑室,长作惠州人。苏轼初到惠州,在惠州的合江楼和嘉祐寺暂住。绍圣三年朝廷公开昭告“元祐臣僚,一律不赦”以来,苏轼已经断了北归的希望,决心在惠州落籍,同时惠州的秀美风光和父老热情让他感动。他选择了“独立千岩之上”的白鹤峰“规作终老计”。苏轼先生形容这里“江山千里,供我遐瞩”。绍圣四年(1097)二月十四日,苏轼迁入白鹤峰新居居住,白鹤峰新居落成,苏轼终于有了安居之所。阔别近三年的长子苏迈、次子苏迨带着家眷从宜兴南下,一家三代团聚于此。苏轼将白鹤峰新居的中堂取名为“德有邻堂”,表达了自己亲民重友的思想。《宋史》记载苏轼在惠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据不完全统计,苏轼寓居惠期间,跟全国各地有书信或直接交往的友人约100多位。不仅有南雄、广、惠、循、梅等五州知守,还有惠州本土士人、僧人、道士、以及邻里翟秀才、卖酒的“林婆”等。苏轼在惠州能够广交朋友,其德操正应了《论语》中:“德不孤,必有邻”。苏轼全家离开后,这里改为“东坡祠”,是目前全国唯一可考证的苏轼自己建造的居所。

苏轼寓居惠州期间,最痛心的是自己的侍妾王朝云的病逝。在他被流放前,他的前两任妻子均已去世,王朝云名义上是他的侍妾,实际上是他颠沛流离中照顾他生活、给他心灵慰藉的人。南下惠州,朝云“万里随从”。她与苏轼患难与共,使身处异地他乡的苏轼感受到温暖与陪伴。在苏轼写给妻妾的诗中,朝云是最多的。绍圣二年(1095)端午前一天,苏轼为自己爱人写了《浣溪沙.端午》一词,其中用“佳人相见一千年”表现了与王朝云白头偕老的愿望。1073年宋神宗熙宁四年,在西湖边苏轼初识王朝云,曼妙舞姿与波光潋滟的西湖相映成趣,遂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8岁朝云被纳为妾室。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二十二岁的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儿子。苏轼为他取名苏遁,小名干儿。1084年7月28日小小的干儿中暑不治,夭亡在王朝云的怀抱。此后无论苏轼遇到多大在灾祸,王朝云总一路追随,直到宋绍圣三年(1096年)七月,王朝云染上时疫病逝,时年34岁。王朝云因苏轼满肚子“不合时宜”成为最懂苏轼的人。王朝云病逝后,苏轼更是创作《悼朝云》《朝云墓志铭》《殢人娇》等作品,有“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之句,情深至极,令人动容。现实中,惠州是苏轼的遭贬地,是痛失爱人的伤心地,但在苏轼心里,这里成了他的又一个故乡,这里葬着最懂他的爱人。王朝云死后,葬在西湖边的栖禅寺东南松林里,苏轼写了墓志铭:“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现在的“朝云墓”和“六如亭”为清朝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重修,亭柱上镌有苏轼为朝云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到惠州半年后就写下:“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宋史.苏轼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再赴儋州。苏迈带着其余家人长住白鹤峰,直至元符三年(1100年)他从海南遇赦北归。他寓居惠州的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里(940天),他整顿心灵、为民谋福、寄情山水、快意文章,对惠州产生无法用时间丈量的影响。仕途的失意与家庭的变故,并没有击倒苏轼,他始终相信“枝上柳绵吹又少”并不可怕,因为“天涯何处无芳草”。

对于惠州,“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对于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不辞长作岭南人”“越峤真我家”。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生奔走潦倒,虽然也曾自叹“身如不系之舟”,但在其作品中少见哀怨嗟叹之言。偏远的岭南的惠州,苏轼没有抱怨,而是当成平生的功业,这是一个怎样的豁达!将愁苦化作旷达,将伤痛酿成蜜糖,只有我们的千古第一文人—苏轼做得到!

在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出过去一千年最有影响力的12位“世纪英雄”(1001年至2000年)中,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苏轼当之无愧!仅仅惠州的功业让他光芒万丈。我只能仰望并一直仰望。

武斌于2024年2月5日家中

武斌:蓬莱阁上苏公祠 | 巴蜀之地

武斌:常州,苏轼从鸡黍之约到终老之地 | 巴蜀之地

武斌:苏轼最后的皈依地郏县 | 巴蜀之地

武 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省临猗县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固体地球物理理学博士,副总工程师。获得“四川工匠”“成都工匠”“金牛工匠”“地矿局技术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省级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武斌城市物探专家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出版物专业书5本,发表物探论文4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10项。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大地文学》《运城日报》《中国矿业报》《华西都市报》《山西日报》《中国煤炭新闻网》《四川工人日报》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两百篇

0 阅读:3

草堂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