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灵:弘扬正能量永远在路上|沈丘专栏

草堂文化 2024-06-10 14:41:55

又是一年新年到。甲辰年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清晨5时许,一觉醒来,看到邢庄镇副镇长王文凯一连发来4条微信。其中一条的内容是:王老师好,几年前您宣传报道的卢秀英今年获得了河南省好媳妇荣誉,而且是周口市唯一殊荣获得者。第二条的内容是邢庄镇党委政府领导去卢秀英家送奖匾的图文。另外2条则是我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大河网的发稿链接。这让我猛然想起,2018年,我曾报道过卢秀英的事迹。其中,大河网发文的具体内容是:

卢秀英:11年坚守撑起一个家

大儿子患脑炎留下精神病后遗症,丈夫突发中风成了植物人,二儿子和女儿上学,对于家庭困难、身体孱弱的她来说,如泰山压顶。然而,11年来,她用行动诠释了作为妻子、母亲平凡中的伟大,用大爱支起了一个家。她叫卢秀英,今年63岁,家住沈丘县邢庄镇西李庄村。

一家两个病秧子

卢秀英和丈夫李彬婚后生育2儿1女。大儿子李春运,3岁时患脑炎留下精神病后遗症,整天吃药就医。夫妻俩商议:好好干,等手里有了钱,到大医院去治儿子的病。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8月的一天,在外打工的李彬突发中风,并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从此卧床不起。大儿子患精神病,丈夫又瘫痪在床,还有两个孩子正在上学,这对于卢秀英家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全身瘫痪的李彬,除了会说话、吃饭,整天都斜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落在了妻子卢秀英身上。“秀英,我不忍心再给你添累,让我走吧!”李彬体贴妻子的不易,深知自己是家里的“累赘”。“不,你是我的人,我不能丢下你!你活一天,我就伺候你一天!我宁愿伺候你一辈子!”卢秀英和丈夫李彬紧紧地抱在一起,感动了在场的邻居们。

坚守承诺11载

丈夫原来就不喜欢吃馒头,得了病更是不好伺候,每天做饭时,卢秀英都很作难。但为了让丈夫有个好心情多吃饭,卢秀英经常做些面叶、面条、稀饭、米汤之类的饭。为增加丈夫的饭量,她就变着法子做不同花样的饭。每次喂饭,卢秀英常常跪在床上一口一口的喂,有时自己嚼一口喂一口,一顿饭就得个把小时,大冬天一顿饭要反复热上三至五次。喂饭后,卢秀英紧接着要给丈夫翻身、换尿布、清洗身子,一天从白天到黑夜光翻身就得10多次,换了洗、洗了换。炎热盛夏没有电时,卢秀英两只手轮换着给丈夫打扇子;三九寒冬,卢秀英给丈夫买来热水袋、电暖扇。为了伺候丈夫方便,卢秀英常常不脱衣服囫囵身睡觉,一夜洗手就得五、六次,手上裂的全是口子。“丈夫卧床11年来,卢秀英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邻居刘彩霞说。“你是我的人,我不能丢下你!只要你能活着,再大的苦我也吃,再陡的坡我也能爬。”在最难熬的日子里,卢秀英常常这样安慰着丈夫,兑现着承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这一伺候就是整整11年。“卢秀英打发好丈夫和大儿子后,还要得空到地里干活,一个女人家挺不容易的。”西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理想告诉记者。去年2月,大儿子因精神病加剧过世,这让身小力薄、年过六旬的卢秀英更显得年老、消瘦。但她忍住内心的悲痛,仍坚持精心伺候着丈夫,操劳着家务。当别人问起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伺候厌烦没有时?卢秀英苦笑着说:“说伺候不厌烦那是假话,换成谁都一样。然而没办法啊,我们是夫妻呀!”

农家开出幸福花

然而,让卢秀英感到欣慰的是,近几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二儿子和女儿相继考入大学。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又参军入伍,现在已是营职干部,娶了一名教师当儿媳。女儿大学毕业后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女婿在部队也是一名营职干部。为了不拖累孩子们,让他们安心工作,卢秀英总是通过电话和微信视频鼓励孩子们说:“这么多年,如果没有党和好政府为咱家减免那么多药费和学费,没有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心资助,你们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只要你们为好好干工作,努力报答党和政府的恩情,妈妈就是再苦再累心里也高兴。”(大河网:2018年5月9日 作者:王向灵 李俊) 重读此稿,虽然心情仍像几年前采访卢秀英时那么沉重,但此时则多了几分欣慰。因为卢秀英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付出给予的回报。多年来,我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总是把弘扬正能量作为自己的追逐目标和使命,宣传报道过的“抗疫英雄”王国辉、爱心大姐庞秀萍、张玉惠、“攀楼哥”柳松领、湖中托起四条命的李新强、“板凳教师”王文集等正能量人物,先后100多人次受到国家、省、市级表彰。2016年5月30日下午,在无锡市仙河苑小区住宅楼6层,这户没有安装防盗窗的人家窗户被打开,4岁的小女孩趴在窗台上哭泣,嚷着“找妈妈”。正当大家焦急万分时,来自河南省沈丘县的务工者柳松领路过此地,攀楼将小女孩成功救下。我几次电话采访柳松领,并到家采访其父母。当柳松领荣幸当选“江苏见义勇为新市民”时,我第一时间采写了一篇《无锡人的不了情》,在《周口日报》二版头题发表。文稿内容如下:

无锡人的不了情

从河南省沈丘县驱车至江苏省无锡市,全程539.6公里的路程大约需要6个半小时。然而,相距千里之遥的沈丘和无锡两地,却因生死时刻一个草根英雄“攀楼哥”的闪现而秒变为“零距离”。送人玫瑰,留有余香。“攀楼哥”的平凡壮举瞬间传遍豫苏,在神州大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并成为无锡的牵挂。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重情义的无锡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唤一个叫柳松领的名字。8月2日,江苏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在南京举行“见义勇为新市民”颁奖仪式,曾感动无数网民的沈丘县“攀楼哥”柳松领受到表彰,并荣幸当选“江苏见义勇为新市民”。这中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命悬一线 上演生死大营救

 5月30日下午,在无锡市仙河苑小区住宅楼6层,这户没有安装防盗窗的人家窗户被打开,4岁的小女孩趴在窗台上哭泣,嚷着“找妈妈”。很多居民围在下面观望,大家替小女孩感到担心。正当大家焦急万分时,来自河南省沈丘县的务工者柳松领路过此地。身为装修工的他本来是要去小区另外一户家中查看漏水情况,但当他看到这一幕时,就立即把车停在一边,走上前去想办法施救。柳松领观察后发现,每层楼的外墙都有一个平台,且平台上面建有一扇小百叶窗。长期从事装修工作、对住宅结构有一定了解的柳松 认为,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爬楼施救。 据目击者称,1.7米高的柳松领先是猛地向上一蹿,伸手扒住一楼和二楼之间、距地面2米多高的平台边缘,然后用力爬上了这个平台。由于平台上建有百叶窗,而百叶窗的顶部还有一个小平台,他踩在小平台上就可以触到上一层的大平台和百叶窗了。就这样,他慢慢爬到了4楼。 “4楼的百叶窗不牢靠,我要是像底下几层那样完全依靠百叶窗悬空身体,就危险了。”事后,柳松领向记者回忆说,当时小女孩的哭声越来越厉害,他也不能再犹豫了,紧抓百叶窗水泥台边沿,拼尽全力向上攀爬,终于站到了4楼的平台处。随后,他又继续爬到了6楼,然后一把抱住了小女孩,跳进屋内,受到惊吓的小女孩也紧紧抱着他的脖子。由于大门被反锁,在当地民警帮助下,小女孩的舅舅赶到家里开了门。把小女孩交到其舅舅手中后,柳松领就悄悄离开了。   

他是沈丘的孩子 也是无锡的孩子

 今年37岁的柳松领是沈丘县东城办事处柳庄村人,在无锡务工已有12个年头。他膝下有3个子女,跟随他的父母生活在沈丘农村老家。柳松领救人后便悄然离去。后经无锡警方多方查询,“失踪”的柳松领才回到人们的视线里。“当时根本顾不上害怕,只想着赶紧救下小女孩,我多一分犹豫,她就多一分危险。”柳松领告诉记者。“说实话,当时我也没把握一下爬到6楼。就身体方面来说,以前只是当过一段保安,并没受过啥特殊训练,现在我都胖到90公斤了。事后想想,还是很危险的。”柳松领说,他救下小女孩后没敢把这事给家人说,怕家人担心。事后,柳松领被无锡市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并发见义勇为奖金5000元。随后,柳松领将所得到的5000元见义勇为奖金捐给了他的母校沈丘县东城办事处程楼小学。柳松领事迹先后被江苏省电视台、河南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等媒体报道,其英雄壮举感动着所有人,他也因此被媒体亲切地称为“攀楼哥”。6月16日,柳松领被河南省团省委授予“河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柳松领救人的事虽然已过去2个月时间,但多情的无锡人却时刻惦记着这位英雄。“他也是无锡的孩子!”当得知柳松领当选“江苏见义勇为新市民”时,无锡市78岁的张福才老人深情地说。据悉,柳松领当选“江苏见义勇为新市民”,这在沈丘县尚属首例。他的英雄壮举将永远传递着正能量,将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走英雄路、行英雄举、圆中国梦,并凝聚为无锡人永远的牵挂!(《周口日报》二版头题:2016年8月10日 作者:王向灵) 柳松领的善举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在河南、江苏两省引起了强烈轰动。同时激发了柳松领积极向上、热爱公益的激情。 2018年1月6日,我正在和几位好友一起聚餐,一好友说,中英文有个教师王文集,脚部肌腱严重拉伤,跪着板凳上课。得到这一线索,我立即喊上县委宣传部的王佳佳前去采访。还没有等待整理稿件时,我却因气管炎发作住进了县人民医院。第二天凌晨,我在病床上给王佳佳发微信:佳佳,我身体不适住院了,你把王文集的事迹整理一下吧。王佳佳回复到:王老师,不好意思,我的腿昨天晚上摔伤了,在床上躺着呢,写不了。怎么办?这是一个正能量的人物,其事迹必须宣传出去。强大的责任心,驱使我必须完成任务。在病床上,我一边输液,一边用手机写稿。成稿后第一时间发给了《光明日报》社。《光明日报》以《“最美板凳教师”王文集:单膝跪凳育桃李》为题,原文在客户端发出。全文内容如下:

“最美板凳教师”王文集:单膝跪凳育桃李

连日来,在河南省沈丘县,“最美板凳教师”的故事刷屏率一路飙升。被称为“最美板凳教师”的名叫王文集,沈丘县中英文教师。去年12月的一天晚上,中英文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班主任王文集,安顿好学生就寝,又匆匆赶回教室,因为她要准备第二天的家长课。然而就在她下楼的一瞬间,右脚不慎踏空。经医院检查,王文集肌腱严重拉伤,需要治疗休息。这结果对于王文集来说,可谓是晴天霹雳。常言说“伤筋动骨100天”,100天对她来说不亚于一个世纪,因为她舍不得放下班里57个孩子。让全校师生感到吃惊的是,第二天,王文集准时让丈夫用电动车把她带到学校里,背到教室里,站在了讲台上,如期给学生讲课。为了解决长时间站立足部疼痛加剧的问题,王文集给自己量身定制了一个小木凳,正面讲课或在黑板板书时,自己挪动板凳,右膝盖一直跪在板凳上。就这样,王文集自右脚扭伤以来,坚持右膝跪凳育桃李,被全校师生誉为“最美板凳教师”。当校医护人员提醒她这样会影响伤病恢复时,王文集笑着说:“无所谓,只要她天天能在教师里和学生们在一起,就是她要的最佳答案。”据中英文小学校长王刘磊介绍,王文集自扭伤以来,坚持在教室上课办公,吃饭时学生们挣着给她打饭。她的这种工作责任感和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学生们上课更加聚精会神,办作业更加认真了。当别人问她为何这么拼命时,王文集说:“作为一名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又要期终考试了,我不能因为自己这点小伤耽搁孩子们前程!”(光明融媒记者丁艳 通讯员王向灵、王佳佳)文稿随后又分别在《河南日报》4版头题、《大河报》2版头题、《中国教育报》6版头题发表。王文集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当年,王文集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优秀教师”,并很快从一名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现在,王文集又从一名教师考为一名国家公务员。2018年农历腊月的一天,中铁一局郑合高铁沈丘段项目部打来电话说:王老师好,为了加快郑合高铁建设速度,许多建设者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在工地施工,精神可嘉。我们派车接您,您能否采访一下。当日,寒风凛冽,我爬上4层楼高的施工现场,第一时间采访了正在指挥焊接的副经理高艳伟等人,整理了《高铁工地是我家》一稿,第二天便在《河南日报》二版头题发表。全文内容如下: 

高铁工地是我家

  “一条高铁穿豫皖,风吹麦田绿沿线。我家就在工地住,听惯了施工的奏鸣,爱看铁路线上的彩帆……”一曲《高铁工地是我家》从郑合高铁沈丘段施工现场传来,唱歌的是高艳伟。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凛冽寒风中,高艳伟正指挥着工友焊接作业。“焊接要饱满,长度25厘米。”高艳伟提醒着。“今年不回家过年了,工地就是我们的家。”顺着高艳伟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众多紧张忙碌的身影,挂篮施工滑移、钢筋绑扎、起重吊装、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今年49岁的高艳伟是中铁一局郑合高铁沈丘段项目部副经理。他原打算今年春节回老家陕西渭南和家人一起过年,但肩上的责任让他的计划泡了汤。高艳伟所在的工区担负着跨宁洛高速钢桁加劲梁施工任务,为郑合高铁河南段重难点控制性工程。该桥全长346米,采用连续梁——曲弦钢桁组合结构跨越,使用“先梁后桁法”施工。其主跨长度为172米,是目前国内铁路同类型桥梁第一跨度,且桥墩之间设计有温度限位器、速度锁定器,无固定支座,为漂浮结构,均属于国内铁路桥梁新型设计。该桥能否顺利贯通将直接影响着铺架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只是整个工程的一部分。高艳伟介绍,郑合高铁沈丘段全长近40公里,占河南段总长近五分之一;河南段全线重难点控制性桥梁工程共7座,沈丘段就有3座,其施工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等级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建设者们的严峻考验。“为按期完成主控节点目标计划,今年春节期间不停工,近200名建设者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确保工期不停歇。”高艳伟说。在项目四工区,记者见到了区长马少峰。35岁的他头戴白色安全帽,身穿藏蓝色工装,精气神十足,正在一丝不苟核对施工图纸工程量。马少峰来自宁夏贺兰山脚下。2016年9月,他将妻子和9个月的儿子从老家接到沈丘工地上,此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今年是我们三口之家在工地上度过的第二个春节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马少峰的妻子张子熙拍了拍丈夫身上的尘土,笑得很甜。 在混凝土浇筑现场,几名师傅正忙碌着。40岁的领工员李清利边浇筑边向大伙“坦白”,原来妻子前一天从老家鹤壁来探望他,送来了两只他爱吃的烧鸡和几件衣服,又回老家了。 “怎么不留嫂子一起在工地过年呢?”工友赵培志追问。“家里还有父母和孩子呢。”李清利憨厚地笑道。 为建设高铁大动脉,一群建设者以工地为家,默默地奉献着……(原载于2018年2月15日《河南日报》二版头题) 随后,此稿又分别在《经济日报》、《中国建设报》发表,并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弘扬正能量,一直在路上。多年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发现、采访、推出先进典型人物,为推动本县建设文明建设注入了“催化剂”。全县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王国辉、李新强、“河南好人”庞秀萍、“周口好人”赵丽祥、黄玉中、张玉惠、郭全志等优秀人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下,我已经退休,本应颐享天年。但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鞭策我手中的笔、采访本、电脑不能搁下,宣传正能量的热情和指数不能刹车或减速。一句话:努力、努力、再努力,加油、加油、再加油。弘扬正能量,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王向灵,男,汉族,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沈丘县政协委员,沈丘县作协副主席。在《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金融博览》等发表散文、诗歌、杂谈60多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发表新闻作品(纸质版)106篇,《河南日报》发表新闻作品(纸质版)117篇。

0 阅读:0

草堂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