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民:曲艺声声撩心弦|沈丘专栏

草堂文化 2024-06-11 12:53:50

在沈丘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在历史久远而沉雄的回声中,有一种声音历久不衰,那就是曲艺艺术。

沈丘曲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如道情、鼓书、坠子、小铙、琴书、评书、快板书、山东快板、相声等。这些深植于传统文化的曲艺形式,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绝色佳人,摇曳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袅袅婷婷而来,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承载着沈丘人民的文化情感。

我从小就是一个戏迷,上初中的时候更是迷上了曲艺艺术。当时,老家菜街北头有一片空地,是个露天的曲艺场所,不论春夏秋冬,经常有一些曲艺艺人在这里演出。中午放学后或假日里,我情不自禁地要到这里听上一段,常常回家吃饭时饭都凉了。

每到逢集逢会,一些老戏谜便早早地在这里等候曲艺艺人的到来。当“咚,咚,咚”的鼓点一敲,“砰,砰,砰”的道情一拍,很快就能引来一些听众。围观的听众,有的坐在砖头上,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一旁,围成了一个大圈。

在这里表演的多是道情、鼓书和评书。道情,亦称“道筒子”,所用道筒,长三尺三寸,一端用猪膀胱粘糊。道情艺人多用左手持简板击奏节拍,左臂弯报着道筒,右手击道筒一端的糊皮。鼓书,在沈丘又叫“沙河大鼓”,所用道具有牛皮战鼓与简板。平书所用道具,有醒木一块、折扇一把、一个一尺来长的棍棒、还有堂桌一张、座椅一把。曲艺艺人,有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和高超的摹仿力,他们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过说、唱,将人物形象刻划得惟妙惟肖,使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真乃“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听者自动容。”表演一段之后,艺人自己手端小簸箩或拿个帽子,用手托着,很有礼貌地走到听众面前收钱,如果一次收钱太少,还要再收一遍。

若有二三个知己的艺人在这里相遇,他们在互相推让之后,商定出一人演出,其余人做损把(收钱)。演出结束后,先从总收入中抽出部分彩钱给演唱者,中午共同用餐,然后,再将剩余的钱进行分配。

那时除了集镇地摊演出,还有走村串户、曲艺厅演出等形式。一些水平较低的艺人,多是走村串户,在村里找个较大的空地或在住户家的门前演出。如果有村里包场,一般一包就是几天几场,村里用小麦、玉米、红薯片等粮食作物支付艺人的报酬。后来,家乡的文化馆腾出几间房屋,改建成一个曲艺厅,可容纳几十个人,一般都是晚上演出,观众看演出要买票。曲艺厅里挂了两个汽灯,虽然条件很简陋,却给曲艺艺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固定场所。

在沈丘曲艺界,辈分分明,师徒相传。艺人之间是按辈数称呼的,依次是元、明、志、立、中、韩、信。门派共分七门,分别是高、刘、谭、马、郝、王、孙。若要从事曲艺说唱,必须先拜师入门,经师傅授予辈字后才能学艺受业。拜师前,要先请人说合,师傅同意后摆酒设宴请同行参加,烧香磕头写大贴,方能名正言顺。学艺时间,三年为满,四年为圆,一般出师后还要再为师傅效劳一年。

可能受到曲艺中那些传统文化及正面人物的影响,曲艺人员特别重人品、讲义气。不孝顺的人,不交;不仁义的人,不交,连收徒弟都是这样,看重的是他们的人品。大多数曲艺人员之间,亲如兄弟,只有一个馍头也要掰成两半吃,条件再艰苦,也要同患难。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富而思文,富而兴艺,沈丘曲艺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全县收录传统曲目、整编曲目、新编历史曲目、现代曲目等二百多个,县、乡(镇)、村、个人组织的曲艺演出团体100多个,从艺人员近千人。县文化局组织的“文艺轻骑演出队”,县老干部局组织的“老干部艺术团”,县妇联组织的“木兰艺术团”,团县委组织的“青年说唱团”,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他们走农村、下企业、进学校、入社区,坚持经常性的演出,为人们带去了欢声笑语,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一大批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曲艺作品相继问世,如《歌唱中国梦》、《富民政策就是好》、《大美沈丘》等,生动鲜活地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所有汗水都会有收获,所有努力都不会被辜负。2015年,对沈丘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沈丘县获得了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曲艺之乡》荣誉称号;王振山的沙河大鼓《网吧风波》在第三届中国曲艺大赛上荣获银奖;赵雪丽的参赛曲目《歌颂焦裕禄》在全国首届河南坠子大会上荣获银奖。曲艺,已成为沈丘县一个突出的文化符号和亮丽的城市名片。

而今,每逢节日、古庙会、开业和纪念庆典以及农户的婚丧嫁娶、红白典事等都要请曲艺人员演出,沈丘几乎周周有书会,天天有演出。为促进曲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沈丘县先后成立了曲艺培训中心、沙河大鼓免费传习班等,实现了培训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同时,遵循曲艺传承的一贯做法,老艺人教授徒弟,把他们的艺术传授给青年一代。一些曲艺门类,通过挖掘、整理,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的历史时期,兼有审美、娱乐、教育、认知功能的曲艺艺术,将进一步传递崇尚文明的正能量,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往期回顾:

张杰民:坎坷艰辛的求学路 | 沈丘专栏

张杰民:拜谒明道宫 | 沈丘专栏

张杰民:庭院花开 | 沈丘专栏

作者简介

张杰民,河南省沈丘县人,沈丘县政法委退休干部,系沈丘县作协顾问、周口市作协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多年从事机关文秘工作,作品散见于《中国乡村》《时代报告》《四川散文》《文旅周口》《槐园》等杂志及省、市、县级报刊。

0 阅读:1

草堂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