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动少年心,曾记否当年笔友?

曲江家文化 2024-02-11 07:27:11

我至今仍然是爱写信的,只是如今大抵只能给自己家的两个娃写信了。不过我们这辈人很多人应该还记忆沉淀着,在少年时也曾沉迷于写信,而那个往来于信封邮票和信纸上的期盼,牵引着一种情谊,叫“笔友”。

那个年代,大家都还比较保守,从老师到家长,对于“早恋”问题是严防死守。尤其是当年我所就读的是农村中学,哪怕到了初中,男生女生多说一句话都会被同学起哄。可压抑不住那时候大家内心不断萌生的驿动少年心,写“笔友”信时其实或多或少有一种暗藏的小心思,看能不能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把它往情书发展。

于是,那阵子校外文具店经常会卖那种带香水味和漂亮底纹的信纸和信封,那大概是最赚钱的了。杂志社还会教各种图形的折信方式。

那些年大家交笔友大概有这么几种。

一种是盲寄的,收信人的寄到本地的某个中学某班几号,这个号数一般和自己一样——如此便有了一个缘分的由头。还有一种是通过身边要好的同学会偷偷告知有某个异性同学在其他的某个中学几班,然后这个名字又刚好很大众化,于是就假装是以偶然的方式要写给某个叫“某玲”“某梅”的人。这两种比较普遍,通常是抱着一种可以见上一面的期待在写,写上几封便开始要照片了,这又带动了镇上照相馆拍沙龙照的生意。

还有一种是通过那时候流行的《读者》、《意林》、《辽宁青年》等杂志上留的笔友信息,写出信去。这种是属于有些文艺范的少年,自觉有抱负,想着找个可以谈文学谈人生哲理的知己。

这几种信我都写过,不仅自己写,还帮同学写过。

那时候大家所掌握的语言文字还比较贫乏,大抵上除了参考流行歌曲的歌词和以上几本杂志,还有就是靠琼瑶、席娟的言情小说和一些散文集来给点灵感。那时流行的《平凡的世界》、《花季·雨季》等也提供了很多写信的参考和话题。

不过尽管怀揣着这样那样的少年心,等到真的建立起了稳定的通信关系后,大部分人真正倾注于笔下的,终究是稚嫩而单纯的文字。大家含蓄地诉说青春的烦恼,仔细分享着生活的点滴。那一封封信,很多时候成了青春年少的心灵自留地,珍藏着用彼此共通的喜怒哀乐用心雕琢的宝物。

当在信封上贴上邮票时,仿佛交付了一场自我,而对于得到回应的期待也让生命的触角不知不觉延伸起来。当一个星期过去了,那封回信来了,便仿佛生命得到了充实。

后来,随着电子邮件、QQ、微信等网络工具的一路升级,社交的效率越来越高,大家对社交反而越发再无这么一种期待,而要从社交中获得满足感就越难了。

人与人的交往和表达都是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完成酝酿的,没有酝酿,也就没有滋味了。

0 阅读:0

曲江家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