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谈谈太宗与李勣(中)

百年的驿站 2024-06-22 19:58:11

最后说说唐太宗李世民与李勣的关系。李勣投唐以后,虽然也曾在秦王李世民的麾下南征北战,却还算不得李世民的心腹,因为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前,曾经询问灵州大都督李靖的意见,李靖不肯回答;再去询问行军总管李勣的意见,李勣也不肯回答。李世民呢,不但没有因此而对二人心生怨恨,反而是十分敬重。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

或许,对于李靖与李勣来说,不愿介入皇室内部的争斗,是一种自我保护;而对于李世民来说,两位统兵大将表示中立,客观上对他也是一种鼓励——你放心大胆地干吧,我们不会干涉,更不会为你的对手所利用。没几天,玄武门政变成功,秦王李世民成了“当今圣上”,与李勣的关系也愈益亲密。他镇守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多年,令行禁止,无论汉人还是“夷人”,都感怀恩德,诚心归服,唐太宗自豪地说:“隋炀帝劳苦百姓,兴建长城以防备突厥南下侵扰,却抵挡不住。朕只要把李勣安置在晋阳,沿边一带连尘土也不飞扬,他这座塞上长城,岂不是更为壮观!”后来李勣被调回朝中担任兵部尚书,有一次突发急病,医生开出的药方上写明,需要别人的胡须来做药引,唐太宗知道以后,立即剪下自己的胡须,亲手为他和药,李勣感动得磕头出血以谢恩,唐太宗却说:“朕这么做完全是为社稷打算,不是为了卿,有什么好谢的呢?”皇帝称臣下为“卿”,本身已经是一种爱称;故太子李承乾刚刚被废黜时,唐太宗又称李勣为“公”,则更是一种敬称了。那是在一次酒会上,唐太宗从容地对李勣说:“朕在群臣中挑选可以托付孤儿寡妇的人,没有比公更合适的了。公当年没有辜负李密,今后怎么会辜负朕呢!” 李勣又一次感动得泪流满面,谢恩以后,又咬破手指流出鲜血,以表示自己绝不会辜负“天恩”。那一次,李勣喝得酩酊大醉,躺在那儿不省人事。唐太宗呢,亲自脱下御服,替他盖上,生怕他受凉。看看,这样的君臣关系,多么亲密无间,简直是肝胆相照、水乳交融了,怎不令人感动万分!

然而,仅仅六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病重之时,就对李勣玩起了这样的手腕,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而李勣呢,也同样以手腕来对付唐太宗,接到诏书后连家也没回,就前往距京城长安“千三百四十里”的叠州上任去了。胡三省先生对此的评论是:“史言太宗以机数御李世勣,世勣亦以机心而事君。”原来,所谓的剪须和药,所谓的咬指出血,全都是在演戏。不可否认,李世民与徐茂公,就像刘备与诸葛亮一样,历来被人们称之谓明君贤相,他们的故事也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有谁会想到,他们竟然是以手腕对手腕、以“机数”对“机心”呢?所谓“机数”,手腕也,权术也;所谓“机心”,智巧变诈的心计也。再看看李勣在唐太宗身后的表现吧,看看他是怎样“效忠”于大唐王朝、怎样“死心塌地效忠于”新皇帝李治的吧:永徽年间,李治欲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皇后。唐太宗留下的那三个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勣都还健在,并且都是高宗朝举足轻重的大臣。李治在散朝之后准备再召他们三人加另一个元老重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进宫谈论改立皇后一事。其实,这四个人都知道李治的心思,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坚决却又委婉地反对;褚遂良坚决而又直率地反对,李治为之“大怒”,武昭仪则在帘后杀气腾腾大叫:“何不扑杀此獠!”于志宁呢,吓得不敢吱声。唯独李勣,知道这次进宫谈的问题很难回答,就推托有病没有去。后来当李治见到李勣时问:“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坚决认为不可以。既然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是不是应该到此为止呢?”此时如果李勣也坚决反对,李治就得考虑考虑,或许还不得不改变主意,可是李勣却道:“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再问外人?”这等于是支持了李治,所以李治终于让武昭仪当上了皇后。其实,作为一国之君,皇帝的“家事”与国事紧密相联,无论立皇后还是立太子,都是会对大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国事啊,这一点,数十年宦海浮沉的李勣焉能不知?难怪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先生要痛责他“利在高宗,则为高宗用,利在武氏,则为武氏用,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读通鉴论》卷二十)了。再往后,随着武则天渐渐掌权,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先后遇害,于志宁也被罢了官,只有李勣一直享受着高官厚禄,得享天年。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李治在位已经16年,武则天当皇后也已经10年,而李勣已是72岁高龄了。有一天李治忽然对侍臣说:“隋炀帝因为拒谏而灭亡,朕经常引以为戒,虚心求谏,却没有人来进谏。这是为什么呢?”李勣答道:“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这哪里像什么名将、贤臣、三朝元老说的话?这与谄媚小人又有什么区别?难怪王夫之要拿他与同时期的谄佞小人李义府、许敬宗相提并论了。

在《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五行志》,以及《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都记载了这么一个大致相同的故事: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六月,京畿地区出现蝗虫,唐太宗在禁苑之中也捉住了几只。蝗虫据说有灵性,被称为“蝗神”,唐太宗祷祝道:“老百姓靠谷物而活命,你却伤害谷物,就是伤害我的老百姓啊!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你如果有灵性,我宁愿你吃我的内脏,不要伤害老百姓。”说完,准备把蝗虫吞下去。侍臣生怕他因此而生病,急忙劝谏。唐太宗道:“正是期望把灾害转移到朕的身上,怎能因为怕生病而回避呢?”竟把蝗虫吞入腹中。据说,这一年蝗虫竟然没有造成什么灾害——此说固然荒诞,然而唐太宗吞蝗之举,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无论此举有无效果,而为了百姓宁愿自己受伤害的精神,还是相当感人的。人们可以相信,唐太宗不是为了作秀,他确实有良好的愿望,有为了天下苍生而自我牺牲的精神。问题是,这件事发生在贞观之初,二十年的皇帝生涯,渐渐地改变了一个人、腐蚀了一个人,到了贞观末期,从贬谪李勣可以看出,他已经相当自私,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他可以不择手段地耍阴谋、玩手腕了。如果说,唐太宗是千古少有的明君的话,李勣则是古今难得的名将,是个不世出的奇才。唐太宗有不少爱惜百姓、善待臣下的故事,前文已经提及;李勣则从他为朋友割肉、替姐姐熬粥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个性情中人,是很有人情味的。可叹的是,奇才名将碰上了千古明君,很有人情味的两个人,仍然不得不互相玩阴谋、耍手腕,怎不令人悲哀!王夫之对李勣痛加贬责,认为他“年愈老,智愈猾”(《读通鉴论》卷二十一),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李勣确实绝顶聪明,临终之前,他忽然召集所有的子孙喝酒,宴席将散时对弟弟李弼说:“我知道我的病绝不会痊愈,今天就是向你们大家告别的,你们都不要悲哭,听我把话说完。我亲眼看到房玄龄、杜如晦一生辛勤劳苦,仅仅能够建立门户,却偏偏遇到不肖子孙,把家庭连根颠覆。我所有的子孙都在这里,今天全部交付给你。我死之后,安葬完毕,你就迁进我的堂屋中,抚育我的幼孤,并替我仔细观察:如果发现谁的思想有危险性、在外面结交品行不端的人,一律先行打死,然后奏报皇上。” 从那往后,李勣一直到死,都没有再开口说一句话。房玄龄、杜如晦都与李勣一样,是名列凌烟阁的开国功臣。后来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与杜如晦的儿子杜荷都因谋反被杀,他们的家族,显然也凋零殆尽了。而李勣呢,其长子李震已经死在了父亲前面。还有多少儿子?不知道。只知道李震的儿子李敬业与李敬猷(音yóu)都因为起兵反对武则天,失败后被杀,这一场灾祸可不小,李勣的子孙们也基本上被杀尽,只有极个别逃到了荒凉偏远的“胡越之地”。胡三省先生说:凭着李勣的绝顶聪明,已经预料到孙子李敬业将来不会安分,却万万没有料到,李敬业的不安分,却是为了效忠于大唐王朝啊!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618)

0 阅读:1

百年的驿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