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爱不释手的珍珠,被日本皇室在各地展览,我国多次索要被拒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6-23 15:46:31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巨大珍珠的诞生

在慈禧太后的宫廷中,这颗名为“亚洲之珠”的珍珠占据了无与伦比的地位。这颗珍珠,其大小和形状让人联想到不规则的天然艺术品,表面光滑,泛着淡淡的银白色泽,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它的非凡价值和罕见美丽。

四百多年前,一场不经意的捕捞改变了一个渔村的命运。在波斯湾的湛蓝海域中,一个普通的渔民在日常的捕捞中偶然发现了一只异常巨大的蚌。这不是他平常见到的普通海蚌,而是体积庞大,重量沉甸甸的。村民们用网将其困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拉上船。打开巨蚌时,渔民们惊讶地发现里面含有一颗异常巨大的珍珠,其体积之大,光泽之明亮,前所未见。

在那个时代,珍珠被视为海中的珍宝,而如此规模的巨珍珠更是罕见。根据《宝石学》所述,即便在珍珠产量丰富的波斯湾地区,捕捞四十个珍珠蚌中可能仅仅找到一个含有珍珠的,而像“亚洲之珠”这样巨大的珍珠更是稀世之宝。

这颗珍珠很快便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它首先被送往当地的宫廷,不久之后便传入了更广阔的地域,最终到达了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在那里,这颗珍珠成为了皇帝的珍藏,经过精心打磨和雕刻,被镶嵌在了一件豪华无比的御用饰品上,经常出现在各种国家仪式和重大庆典中,象征着皇家的权威与尊贵。

慈禧太后与“亚洲之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珍珠又从印度流传到了波斯,成为了一位波斯王子的珍藏。王子对这颗珍珠爱不释手,将其视为家族荣耀的象征。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政治与外交的需要使得这位波斯王子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乾隆二十年,即1761年,这位波斯王子为了加强与远东强国的外交关系,决定将他深爱的这颗珍宝作为国礼,进献给了当时的中国皇帝乾隆。乾隆帝对这份珍贵而罕见的礼物赞赏有加,这颗珍珠被正式纳入皇家宝库,成为清朝皇室的一部分。

在得到这颗珍珠之后,慈禧太后指示宫廷中的高级工匠进行特别的加工。工匠们首先对珍珠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和测量,确保在加工过程中不会对珍珠造成任何损伤。在选择搭配的宝石时,慈禧特别挑选了一块大碧玺,这是一种颜色鲜明,寓意深长的宝石,常被认为有辟邪保平安的效果。

加工这颗珍珠的过程中,宫廷工匠展示了极高的技艺。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金质底座,底座的边缘装饰着精细的花纹,既突出了碧玺的颜色,又与珍珠的光泽相得益彰。珍珠与碧玺之间,工匠们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微妙的连接点,确保两者既固定又不失整体的美观。

完成之后的“亚洲之珠”,在慈禧太后的御室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珍珠本身的巨大体积和独特的形状,配上璀璨的碧玺,更加凸显了其不可一世的气场。宫廷中的侍女和太监们每当经过展示这颗珍珠的檀香木展柜时,都会被其惊人的美丽所吸引,停下脚步仔细观赏。

在重大的宫廷庆典或外国使节的接见仪式上,慈禧太后常会命令将这颗珍珠展出,以示清朝的繁荣和皇权的稳固。外国使节们对这颗珍珠也是赞不绝口,许多人甚至将其描述为东方宝石中的皇冠,其独特的光泽和完美的形态成为了一个传奇话题。

清东陵的惨遭洗劫

1928年春,随着孙殿英的部队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成为第十二军的一部分,孙殿英受命驻守清东陵地区。7月,利用军事演习作为掩护,孙殿英下令封锁了整个清东陵,这个历史悠久的皇家陵寝区域突然被严密的军事力量包围。

封锁实施后,孙殿英部署了精心计划的盗掘作战。他亲自监督这次行动,调动了数百名士兵参与到这场未经授权的考古挖掘中。孙殿英的部队首先破坏了裕陵和普陀峪定东陵的守卫系统,使用工兵铲和炸药破开陵墓的封土和石门。他们深入地宫,不顾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肆意搜刮内部的装饰和珍贵物品。

在裕陵,士兵们打开了乾隆皇帝的石棺,从中取出了装饰华丽的玉衣,以及大量金银珠宝。宝物被随意堆放,等待运往不同的地点。接着,部队又转向普陀峪定东陵,慈禧太后的安息之地。在这里,孙殿英特别指示寻找“亚洲之珠”,这颗传说中的巨大珍珠被认为藏在慈禧的棺椁之中。

清晰的月光下,士兵们用手电筒照亮了墓室,壁画和宝物在光线中闪闪发光。当打开慈禧太后的棺材时,宝物散落一地,其中就包括了那颗传奇的“亚洲之珠”。珍珠的大小和形状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其异常的重量和光泽使得它在众多宝物中显得尤为突出。

孙殿英命令将这颗珍珠与其他重要文物一同小心包装,准备运出陵寝。在紧张而秘密的夜间行动中,这些宝物被转移到了附近的一个安全地点,然后分批偷运到北京,后续则被秘密销售或藏匿。

“亚洲之珠”的流浪之旅

1918年,香港的一家知名珠宝店里,一场异常的拍卖正在进行。拍卖品列表中有一项特别引人注目——一颗巨大的天然珍珠,被称为“亚洲之珠”。在拍卖会上,这颗珍珠以近五万港币的高价被一位中国官员成功竞得。

不久后,一对来自比利时的盗贼夫妇得知了这颗珍珠的消息。这对夫妇在国际黑市上有着不小的名声,专门盗窃珍贵艺术品和珠宝。他们设计了一个精心的计划,伺机将“亚洲之珠”从官员的住所中盗走。在一次精心安排的晚宴中,趁着宴会的混乱和官员的疏忽,这对夫妇成功地将珍珠带出了房屋。

盗窃成功后,比利时夫妇迅速地离开了现场,计划将珍珠卖给一个国际买家。然而,就在他们计划出逃之前,香港警方接到了线索,迅速行动起来,对这对夫妇进行了追踪。警方在一次突袭行动中包围了他们的住所。面对突如其来的警方搜查,夫妇俩一时慌乱,竟将珍珠扔进了抽水马桶试图冲走证据。由于珍珠的体积过大,并未随水流冲走,反而被卡在了马桶的出水口。

警方在搜查过程中发现了这一幕,随即将珍珠取出。尽管这对夫妇被捕,珍珠却因为法律和所有权的复杂争议,并未立即返回原主人手中。在接下来的法律程序中,珍珠被作为债务抵押品暂时交给了天主教外方传教理事会,以支付法律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

二战爆发后,由于战争的混乱和全球政治的不稳定,这颗珍珠再次失去了踪迹。多年后,人们对这颗珍珠的记忆逐渐模糊,直到1993年,在日本东京的一家豪华珠宝店举办的展览中,这颗珍珠意外地再次出现。展览是为了庆祝日本人工养殖珍珠成功100周年,珍珠被作为展览中的一件重要展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在展览现场,一位曾经见过“亚洲之珠”的珠宝历史学家认出了这颗珍珠。他立即联系了展览的组织者和相关专家,提供了详细的历史背景和证明材料,证实展出的珍珠正是失踪多年的“亚洲之珠”。

日本手中的“亚洲之珠”

在1930年代的北京,山中商会的名声已经如日中天。这家由日本人经营的古董珠宝商店,坐落于北京市崇文门附近,一个繁忙的商业区。店面装潢典雅,内部摆放着各种来自中国各地的珍贵文物和珠宝,其中不乏一些帝王御用之物。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山中商会的活动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亚洲之珠”这颗历经沧桑的巨珠,被山中商会以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人收藏家手中强取豪夺获得的。据传,这颗珍珠以其非凡的大小和独特的光泽,迅速成为了山中商会的镇店之宝。

购买后不久,这颗珍珠被转运到日本,成为了日本皇室的一件珍贵展品。在随后的几年里,这颗珍珠在多个重要的国际珠宝展览会上展出,成为展示日本皇室财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每当这颗珍珠亮相,都会引来无数观众驻足,它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成为了许多文化交流讲座的焦点。

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这颗珍珠的关注并未减弱。多次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本提出归还“亚洲之珠”的要求,理由是这颗珍珠不仅仅是价值连城的宝物,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每次请求都以日本的拒绝告终,理由是珍珠已经成为了日本皇室的财产,且在日本已有明确的登记记录。

随着二战的爆发和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颗珍珠的命运再次被投入不确定性之中。战争结束后,随着日本的战败和占领,许多被掠夺的艺术品和文物开始被重新审视其归属权。然而,关于“亚洲之珠”的争议并未在战后立即解决,它的归属和展示权问题依旧是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的文化与历史话题之一。

参考资料:[1]邓华.慈禧太后与“亚洲珠”[J].中国宝玉石,2000(4):51-51

1 阅读:626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