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褚时健出任卷烟厂厂长,遭到团伙的排挤,反击方式绝了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6-21 20:45:06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81年,51岁的褚时健在黄昏的余晖中步入了玉溪卷烟厂,肩负着振兴厂区的重任。然而,迎接他的并非热情的掌声或开放的怀抱,而是一股隐秘的、有组织的抵制。厂内深根固蒂的派系斗争和晦暗的工作氛围,如同一堵无形的墙,将他与改革的道路隔开。面对显而易见的敌意,褚时健决定采取非常手段,他不仅要改革这座工厂,更要颠覆这些看不见的敌人的游戏规则。但他的方法会是什么呢?他如何能在这场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找到出路?

初到玉溪:逆境中的坚定选择

1979年10月的一个晚霞满天的黄昏,褚时健一家终于结束了在哀牢山戛洒糖厂的生活,踏上了前往城市的道路。车上装满了他们的所有家当,从家用电器到家庭用品,每一个角落都被紧紧塞满,连空气似乎都是压缩的。车厢内还有自制的木箱和一些必不可少的柴火,仿佛带着他们山区生活的一部分向城市进发。

当车辆缓缓驶入玉溪卷烟厂的大门时,夕阳的最后一抹光辉正在慢慢消逝,褚时健望着这座他即将投身工作的地方,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生活即将开始的氛围。但是,迎接他们的并非热情的欢迎或是温馨的接待,而是一间仅有14平方米的房屋,这里将是他和家人暂时的栖身之所。

房间内部的情况远比他们预想的要糟糕。墙壁上的油漆已经剥落,露出下面的灰泥,两张高低床显得十分破旧,上面的床垫薄得能感受到床板的每一块木头。房间的角落堆放着一张旧桌子,桌面上布满了划痕和污渍,显然已经有些年头。窗户上的窗帘也破旧不堪,挂着几处破洞,难以阻挡外面路灯的光线。

褚时健开始卸载车上的物品,将箱子一个接一个地搬入房间。尽管环境简陋,他的动作却是有条不紊,展现出一种不言而喻的坚韧和适应力。与此同时,他的妻子马静芬站在房门口,眼神中流露出不满和愤怒。她环顾四周,看到这间狭小而陈旧的房间,不禁愤声说道:“他们这是在故意为难我们!”

随着夜幕的降临,房间内点亮了昏暗的灯光,褚时健一家开始整理搬来的物品。马静芬尽力将家里的用品按照原来的样子摆放,试图让这个陌生的环境有一些家的感觉。她拿出被褥,铺设在高低床上,然后又调整了房间里唯一的桌子位置,使其靠近窗户,至少能有更多的自然光照进来。

孩子们在一旁帮忙,他们的表情中带有一丝困惑和不安,不太理解为什么从山里的宽敞房子搬到了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但很快,他们就被父母安排的各种小任务吸引了注意力,开始尝试在新环境中找到乐趣。

晚上,褚时健坐在旧桌子旁,简单地整理了一下第二天的工作计划。他知道,虽然起步艰难,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前面还有更多的挑战和工作需要他去面对和解决。

破局:重建信任与环境

褚时健在玉溪卷烟厂的头几周里,迅速地识别出了工厂内部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深根固蒂的派性斗争和普遍的不良工作氛围。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改善员工的基本生活条件,认为这是恢复和增强员工士气的关键一步。

在详细调研了厂内现有的设施与员工居住条件后,褚时健决定采取大刀阔斧的措施,计划用厂里的全部可用资金来修建三栋新的宿舍楼,总共72户,以此来彻底改变员工的居住环境。他希望通过这项看得见的实际改善,让所有员工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福祉的关注与投入,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这一计划在初步推动时就遇到了阻力。基建科的一部分人员对这个项目显得漠不关心,他们在会议中对于资金的使用和施工的具体计划敷衍塞责,缺乏应有的积极性。更令人困扰的是,就在项目关键启动阶段,竟有两名关键成员以健康问题为由申请了长期病假,实际上是对即将进行的改变采取了回避态度。

面对这种拖延与抵触,褚时健决定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来维护项目的推进。他没有在多次会议和警告之后继续容忍这种消极怠工的态度,而是直接做出了人事调整的决定。在一次全员会议上,他宣布了撤换当前基建科科长的决定,并立即任命了一位以前在其他厂部表现出色、效率高、有责任心的员工来接替这一职务。

新任科长的上任给基建科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科长上任后迅速行动,重新整顿了科室的工作流程,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施工时间表和预算管理方案。在他的带领下,基建科的员工开始认真对待宿舍楼的建设项目,工程的进度明显加快。

宿舍楼的建设地点被选在厂区内部地势较高的一块区域,可以俯瞰整个厂区,这样不仅优化了员工的居住环境,也使得整个厂区的布局更加合理。施工期间,褚时健经常亲自到现场查看进度,并与工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这种举动极大地提升了员工们对他的好感和信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宿舍楼的结构逐渐成形,从地基到框架,再到外墙的砌建,每一步都在严格的监督和高效的管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员工们的期待和兴奋也随之增长,他们开始真切地感受到管理层的承诺正在一点一滴地实现。

战胜困难:共度时艰

1981年8月的一个闷热的下午,玉溪卷烟厂内一台关键的锅炉突然发生故障。这台锅炉是卷烟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设备,一旦停止运作,整个生产线都会受到影响。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褚时健迅速组织了应急会议,决定立刻着手修复,而不是等待外部维修团队的介入。

故障发生后,褚时健不顾高温酷暑,亲自下到锅炉室,与工程师们一起查看损坏的锅炉。在进行初步检查后,他们发现锅炉的一个关键部件出现了裂缝,需要立即更换。这种部件的更换通常需要专业的外部服务和较长时间的订货期。然而,褚时健决定利用厂内的资源尝试进行修复,以避免长时间的停工损失。

褚时健组织了18名技术工人,这些工人来自五个不同的工种,包括焊工、机械师、电工、管道工和安全监督。他们分成三个班次,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制。为了加快进度,褚时健还特意从附近的工业区调来了一些必需的备件和工具。

夜以继日的工作开始了。焊工首先对裂缝进行了临时的焊接,以稳定锅炉的状况。机械师则忙于拆卸和检查可能受损的其他部件。电工负责检查并确保所有的电路安全可靠,管道工检查和修复所有连接锅炉的管道系统,确保没有泄漏。安全监督员则全程在现场,确保所有操作都符合安全规程。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个班次的工人都在褚时健的直接指导下紧密合作。尽管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厂房内温度高达四十多度,但大家都充满干劲,没有人抱怨。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交流技术细节,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每一次小的进展都会让团队的士气高涨。

最终,在仅仅三天半的时间里,这支临时组建的维修团队不仅修复了锅炉的主要故障,还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优化,提高了设备的整体运行效率。当锅炉重新点火成功,整个厂区都响起了欢呼。

成效显现:实力的提升

在锅炉修复成功后,褚时健没有停止步伐,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进一步的管理改革和成本控制。他开始详细审查厂内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无不深入研究,寻求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首先,褚时健对原材料采购流程进行了优化。他与供应商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成功争取到了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可靠的供货周期,这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他还引入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进厂的原料都符合最高标准,减少了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浪费和重工。

接着,褚时健着手优化生产流程。他组织了多次培训会议,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此外,他还引进了一些自动化设备,替代了一些高耗能且效率低下的老旧机械,这一措施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减少了能源消耗。

在销售端,褚时健推动了市场开拓和销售策略的多样化。他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市场分析团队,对市场趋势进行跟踪,以便更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生产计划。同时,他还改进了销售网络,增强了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确保产品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分布到市场上。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仅提升了玉溪卷烟厂的生产效率,还大幅度降低了运营成本。到1981年底,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改革,玉溪卷烟厂的经济指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工厂的税利实现了1.5472亿元,比上一年度提升了30.63%,这一数字在整个行业中都是非常突出的。

业绩为褚时健赢得了足够的支持,让他有了足够的底气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抗那些一直在企图动摇他地位的内部势力。

党委书记林某一直在暗中操作,试图聚集一批旧部力量,以期在适当的时机对褚时健发起挑战。林某不仅在厂内散布对褚时健的负面言论,还将这些言论带到了更大的舞台——从玉溪地委到省级领导层。他列举褚时健的各种所谓“毛病”,如其个性怪异、作风霸道、与同事不团结,甚至声称厂里的职工都对褚时健心存恐惧,警告说如果不撤换褚时健,烟厂的未来必将一片暗淡。

然而,事实上的业绩却在为褚时健说话。他的管理改革提高了生产效率,显著降低了成本,甚至在经济指标上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因此,当报告上达到玉溪地委时,领导层几乎没有犹豫,很快做出了决定——褚时健不仅会留下来继续他的职务,还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在杨政华的协助下,褚时健开始了一系列精确而深入的人事调整。他们共同审视了厂内各级领导的表现和忠诚度,不再容忍任何形式的派系活动。许多派系头目被逐步替换,一些关键职位被那些既专业又忠诚的员工所取代。这次大规模的清理行动彻底削弱了林某的影响力,并为厂内的长远发展清除了障碍。

参考资料:[1]张程.褚时健:昔日烟王上山下乡[J].新财经,2009(3):16-19

2 阅读:324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