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抗美援朝,彭德怀还会位居元帅第二吗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6-23 15:40:57

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授勋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以及各级别将官就此排定。

这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开国十大元帅。根据排名,十大元帅是有先后顺序的。朱德第一,彭德怀第二,接下来才是其他的元帅。

一直以来,在民间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彭德怀元帅排在第二位,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换言之,如果彭老总没有率领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那么元帅第二另有其人。

事实果真如此吗?评定开国元帅顺序的确是有标准的,但种种事实都表明,即便志愿军不是彭老总挂帅,十大元帅第二位也非他莫属。

元帅根据战功和资历排序,资历的权重稍大于战功

首先要说明的是,军衔的评定早在抗美援朝之前,就已经提上了中央军委的议事日程。1950年7月的军委会议上,时任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将军,就表示军衔评定工作已经开始。只不过因为朝鲜战争开打,一切以抗美援朝为中心,军衔的评定和颁发才被一再推迟。

关于十大元帅的评定标准,中央军委做了大量的工作,花了很多时间,才找到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评选标准。详细的条目记载在1955年2月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概括来讲就是:资历与战功并重,资历决定下限,战功决定上限。

翻开十大元帅的履历我们会发现,资历最老的朱德朱老总,排在第一位当之无愧。在加入我党之前,就有着极为丰富的革命经历:考上云南陆军讲武堂,跟随著名爱国将领蔡锷将军南征北战,在西南地区对抗吴佩孚、段祺瑞等军阀的部队,还担任过国民政府云南省警察厅厅长。但他很快发现,国民党的革命本质上是不彻底、不充分的,是无法真正改变中国的。就这样,他历经辗转才找到了我党的组织,经周恩来介绍在德国柏林入党。

1922年9月入党,朱德是十大元帅中入党最早的,军龄也是最长之一。

朱德为南昌起义贡献巨大,他指挥的三河坝战役又为我军保留了半数的有生力量,这才有了随后的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星星之火”。

中共党史研究院对于朱德三河坝战役的影响是这样评价的:“探索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城市变为农村、军事上从正规战转为游击战的重要转折点。”

即便不考虑历史影响,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后,也担任了红四军的军长——这是我党第一支正规武装力量。随后,他又担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一直到抗战时期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即八路军,后虽改番号为十八路军但依然按约定俗成的番号称呼)总司令。

朱德自从井冈山会师开始,一直以来都是我党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党内地位仅次于毛主席的存在。而作为十大元帅中年龄最小的林彪,之所以排在第三名,则是因为他的战功几乎是所有元帅中的第一。

前文提到朱老总担任红四军军长,又担任红一军团司令。林彪在几年后接了朱老总的班担任这两个职务,并从长征开始一直率部保护毛主席和党中央,一路枪林弹雨也未曾伤到中央分毫。正是因为林彪在保卫中央期间展现出来的优秀指挥作战能力,毛主席才在到达延安后提名他担任红军大学校长。

抗日战争开始后,林彪担任八路军115师师长,指挥过平型关大捷。然而因为在山西境内被阎锡山的部队误伤,不得不前往苏联养病,导致林彪只参加了抗战前期的战事。从苏联归来后的林彪,军事理论体系愈发成熟,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后东野改组为第四野战军,随着战争的深入兵力达到百万,林彪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指挥百万大军的最高指挥官。从辽沈战役奠定全国解放基础,到平津战役扫清华北地区的国民党部队,再到后来一路在东南沿海地区摧枯拉朽打到海南岛,都是林彪的功劳。

不过由于林彪的年龄最小,其资历必然不够老。事实上,林彪的资历排在倒数第二,他能排在第三名,完全是因为其超强的军事指挥能力所打下的战功。

论资历,朱老总排在第一毫无争议,论战功,林彪则是第一人,资历稍逊的他排在十大元帅第三位。那么,排名第二的彭老总,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党龄军龄综合起来元帅垫底,但多次力挽狂澜于既倒

有一个令人很难相信的事实:十大元帅中最早入党的是朱德,最晚入党的是彭德怀——彭老总1928年4月正式入党;军龄最久的是聂荣臻,最短的也是彭德怀——1928年7月平江起义,彭老总才正式成为我军独立领兵一方的最高军事长官。

将所有元帅的党龄、军龄乃至学历全部加起来综合评判考量,我们会得出以下结论:还记得前文笔者提到林彪的资历是倒数第二浅的吗?最浅的那位其实是比他排名更为靠前的彭德怀彭老总,这个事实是不是很难令人相信?

彭老总只有年龄稍占优势,1898年出生的他在十大元帅中仅有朱德、刘伯承和贺龙比他年长。

但是,彭德怀之所以与朱德并称为二位老总,其真正原因,是因为他屡次挽救我党我军与水火,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

比朱德整整小了一轮的彭德怀,与朱老总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少年家贫干苦力,18岁加入湘军,几年后考上了湖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回到湘军,参加北伐战争,并逐渐向我党靠拢。

南昌起义的时候,彭德怀还没有正式加入我党,所以他的资历跟其他元帅比起来都有一些差距。但是,彭德怀入党的时候是1928年4月,是我党的最低谷。当时我党面临敌人的“白色恐怖”,大批党员及仁人志士惨遭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彭德怀在这个时候加入我党,并很快展露出自己的军事才能,这才显得他革命信仰的坚定。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彭德怀也参与了井冈山会师——他在湘鄂赣三省边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组建了红军第五军,并率第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朱毛的第四军完成会师,保住了我党在湘赣鄂地区的革命火种。

井冈山会师之后,彭德怀一直扑在战斗第一线。毛主席、朱老总率第四军主力像赣南、闽西等地进军,是彭德怀率部留守井冈山,并钳制湖南和江西境内的国民党军。面对十倍与自己的敌人疯狂追击,彭德怀居然能率部打出平江大捷、占领长沙十日的壮举,足见其军事能力之强;后来,彭德怀率部长征,并在遵义会议、草地分兵等面临红军前途命运的重要时刻坚决支持党中央的领导。北渡赤水、攻克娄山关、两克遵义城,都是彭德怀指挥的。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彭德怀率红军打退了国民党骑兵的猛烈追击,打出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一场大胜仗,也确保了党中央的安全到达。毛主席闻讯十分激动,大笔一挥留下了那首著名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而彭老总却十分谦虚,在收到主席的诗后,他觉得功劳属于所有战士们,于是把最后一句改成了“唯我英勇红军”又退还给了毛主席。

出于对彭德怀以及原作者的尊重,这首诗在1947年8月《战友报》上发表的时候,还是采用了毛主席的原句。但能得到毛主席如此之高的评价,可见彭德怀的地位之高。此时的彭德怀已经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红军副总指挥,得到了跟朱德一样的“老总”称呼。

西北战场成为生涯代表作,抗美援朝之前已锁定元帅第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彭老总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建立了大片抗日革命根据地,并在华北发动了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此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不难发现,彭德怀一直没有离开过正面战场。资历更老的朱老总,从红军时期开始就是我军战略层面上的第一人,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指挥,他的职位决定了他需要从更高的角度去总览全局,角色更偏向于运筹帷幄的“帅才”。而彭老总则是亲自率领部队与敌人在战场上周旋,就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横刀立马”,是一员提刀冲帐的猛将,定位是“将才”。

而真正奠定彭德怀元帅第二排名的,是解放战争。此时的彭老总已经是西北野战军司令、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就是后来的第一野战军,其防区包括延安,也就是我党的心脏。换言之,彭德怀此时肩负着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任务。

到了1947年3月,蒋介石意图一口气吃掉我党,要求西北的胡宗南所部以20万人的优势兵力,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而当时我党我军在陕北的部队以及机关全部人数也只有两万余人,敌人的兵力是自己的十倍!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毛主席与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决定。整个过程千难万险,我军不得不放弃了延安这个长达十余年的大本营,留给了敌人一空荡荡的延安城。

国民党军为了造势,大肆渲染我党丢失延安的新闻。但事实上,整个中央毫发未损,反而以更加机动灵活的方式与敌人周旋。毛主席审时度势,提出了“蘑菇战术”的作战方针,我军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各个击破。而执行蘑菇战术的,正是彭大将军——他在党中央刚刚撤出延安的一个半月之内,打出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场大捷,后又于沙家店歼敌两个旅,宜川等地歼敌五个旅,并于1948年4月底收复延安。

带领着西北野战军2万余人,与胡宗南的20万大军周旋了整整一年,让敌人在西北的力量尽数瓦解。可以说,西北战场是彭德怀军事能力的集中体现,也为我党我军在进行战略决战前,解决了后顾之忧。

1949年是我军大丰收的一年。在赢下三大战役乘胜追击的背景之下,镇守西北的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采取军事进攻与和平谈判的双重方式,解放了西北五省。彭老总稳住了西北大后方,让党中央得以根据既定战略进军华北。如果说彭德怀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就是因为坐镇西北而错过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但正是因为他的作用如此重要,党中央和毛主席才会将西北放心地交给他,才会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他挂帅开赴朝鲜。

严格来说,彭老总才是开国之前的战功第一人。他的战功也许不像林彪那样率百万大军解放大半个中国,但如果没有他,我党我军可能会在最危急的时刻陷入绝境,而彭德怀正是那个一次次化腐朽为神奇、挽狂澜于既倒的救世主。即便没有抗美援朝战争,彭德怀排在朱德之后、林彪之前的军事第二人地位,也是无法动摇的。

在军迷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德怀。这句话似乎能很好解释三人打仗的风格:林彪步步为营,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能够将战局经营到完全对自己有利,再以摧枯拉朽之势获胜,俗称善打“顺风局”;而粟裕信奉“出奇制胜”,有哪怕三成的把握就敢于亮剑,豫东战役以少打多、淮海战役的六十万对八十万,都是他在并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兵行险着大获全胜,俗称善打“逆风局”。

众所周知,毛主席原本没有打算让彭德怀挂帅志愿军。他的第一选择是林彪,毕竟三大战役有两场都是林总拿下的,志愿军主力也由林彪的老部下东北野战军组成。但林彪一来不赞成出兵朝鲜,二来身体一直不好的他也确实难以胜任,不得不作罢。第二人选则是善打神仙仗的粟裕大将,因为粟裕在淮海战役中以弱胜强,拿出了惊为天人的表现,然而粟裕由于太过冒险,积劳成疾坐下病根,导致无法胜任志愿军总司令。

而彭老总呢?他不仅在政治上完全拥护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军事上各种战术能力灵活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还总是在最需要他的时候站出来。保卫党中央、稳住西北大后方,2万对20万的十倍兵力劣势,硬是被他将绝境打成了顺境,他的军事能力甚至得到过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肯定。

毛主席并不是不信任他,而是因为他镇守西北多年,轻车熟路。且彭德怀年龄比林粟都大,担心老同志的身体。然而彭德怀坚决请战,他是中央军委最支持抗美援朝的将领,只要是于国于民有利,他会赌上一切去拼命。

最终,毛主席最终做了决定,有请彭德怀挂帅出征朝鲜,事实证明,这是伟人的又一个正确决定。

望着彭老总坚实的背影,他也许又想起了15年前在陕西吴起镇,为老战友写下的那首《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参考资料:

[1]欧阳青.揭秘: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的评定标准(摘自《1955年共和国将帅大授衔》欧阳青著)[N].新华网/河北新闻网政务频道,2011-11-03.

[2]张峰.我的外公彭德怀[N].党建文明网(摘自《党建》杂志),2018-04-08.

[3]新华网-海峡都市报电子版.中国开国十大元帅资历、职务和战功对比[N].

19 阅读:4100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