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当中,有2个时间段的“血压高”很危险?还常常难以被发现

杨雪飞 2024-04-21 18:28:34
导语:高血压,这个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已经悄然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隐形杀手。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揭示,我国18岁及以上的居民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27.5%。

更令人震惊的是,不同年龄段的患病率呈现出明显差异:18~44岁的居民患病率为13.3%,45~59岁的居民患病率跃升至37.8%,而60岁及以上的居民患病率更是高达59.2%。

这一数据清晰地显示出,高血压在我国居民中的患病率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目前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估计已达到惊人的2.45亿。

人体的血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生理参数,它会随着昼夜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波动。然而,对于许多高血压患者而言,他们的血压波动幅度会在某些时间段内异常增大,或者原本的昼夜波动节律会出现明显的紊乱。

这种异常的血压波动模式,使得心脑血管事件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发生风险大大提升,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血压这一“沉默的杀手”,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

高血压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压值一般收缩压在90~139mmHg,舒张压在60~89mmHg,如果血压低于正常值,则可以诊断为低血压,如果血压高于正常值,则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可能是由于遗传、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当、过量饮酒等原因导致,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心律失常、心悸等症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以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压居高不下,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危害?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肥厚,甚至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此外,高血压还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大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脑梗塞、脑出血等。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脑血管壁变厚,血管弹性降低,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肾脏损伤

高血压可能导致肾脏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受损,长期高血压还可能引发肾衰竭、尿毒症等肾脏疾病。

眼部病变

高血压可能导致眼底动脉硬化,影响视力,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高血压还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出血、渗出等。

加速动脉硬化

高血压会加速动脉内膜和中膜管壁发生退行性、增生性改变,使管壁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天当中,有2个时间段的“血压高”很危险?还常常难以被发现

清晨高血压/血压晨峰 —— “魔鬼时间”

一直以来,清晨时段被视为脑出血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段,被形象地称为心脑血管事件易发的“魔鬼时间”。

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医学研究和临床数据的客观结论。当夜幕褪去,曙光初现,人体的生物钟也在悄然调整,从沉睡中逐渐苏醒。在这个过程中,血压的变化尤为显著。对于健康人来说,晨起以后,机体从睡眠状态切换到清醒状态,血压会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这是由于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开始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也被激活,这些生理变化共同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导致血压上升。

这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血压上升是适度的,不会引发健康问题。

然而,在高血压患者身上,这种晨起以后的血压上升往往会变得更加剧烈。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本身就已经处于紧绷状态,清晨时分的生理变化会进一步加剧血压的波动。

这种剧烈的血压波动,就像是一颗隐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触发心脑血管事件。在医学领域,为了更准确地衡量清晨时段的血压剧烈波动,通常会用到两个概念:“清晨高血压”和“血压晨峰”。清晨高血压指的是清晨时段的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时段,而血压晨峰则是指清晨时段血压的最高值。

这两个概念共同描绘了清晨时段血压的复杂变化,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夜间高血压——增加心血管风险

除了清晨,夜晚的睡眠时段同样是心血管事件频发的时段,有些悲剧就是在人们沉浸在梦乡时悄然发生。这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与夜间血压的异常变化紧密相连。

当我们提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许多人会立刻想到“≥140/90mmHg”这一数字。然而,对于“夜间高血压”而言,其诊断标准却有着天壤之别。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的定义,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BPM)所得到的夜间血压平均值只要≥120/70mmHg,便可诊断为“夜间高血压”。

在正常的血压昼夜波动规律中,夜间的血压应当降至全天的最低点,这也是为什么“夜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会明显低于“白天高血压”。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夜间高血压”的评估,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简单的家用电子血压计在起夜时的测量。

因为,起夜时人体处于相对清醒的状态,而非深度睡眠状态;此外,单一的血压测量值也无法全面反映整个睡眠过程中的血压变化。据统计,我国人群中“单纯夜间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10.0%,远高于欧美人群的6.0%-7.9%。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夜间高血压”的实际控制率却较低,不到30%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管理。

这既说明了“夜间高血压”的隐匿性,也凸显了其潜在的巨大危害。因此,对于夜间血压的监测和管理,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生提醒:在家量血压时若常做这4件事,当心血压值测不准!

测量血压前不休息

许多人在测量血压前不休息,直接进行测量。这可能会导致血压值偏高,因为身体尚未适应安静状态。正确的做法是在测量前休息5-10分钟,确保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以提高血压测量的准确性。袖带的位置不正确

袖带应绑在上臂的中部,松紧适中,不宜过紧或过松。过紧的袖带可能导致血压值偏高,而过松的袖带则可能导致血压值偏低。

因此,在测量血压前,应确保袖带的位置正确,以保证血压值的准确性。

测量血压时的姿势不正确

一般来说,测量血压时应保持坐姿,双脚平放在地,身体放松。如果测量时身体倾斜或双脚悬空,可能会导致血压值偏高。因此,在测量血压时,应保持正确的姿势,以保证血压值的准确性。不注意测量血压的频率和时间

测量血压的频率和时间也是影响血压值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每天在同一时间测量血压,如早晨起床后或晚上睡觉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同时,测量血压的频率也不宜过高,一般每周测量1-2次即可。过于频繁的测量可能会导致血压值的不稳定,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想要控压,有4个好方法

保持健康的饮食

饮食中应富含全谷物、蔬菜、水果、瘦肉、低脂奶制品以及适量的坚果和种子。同时,减少盐的摄入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限制饮酒和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也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定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从而有助于控制血压。此外,力量训练也能增强肌肉,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对控制血压同样有益。管理压力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因此,学会有效管理压力,如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法放松身心,对控制血压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每天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并尽量让睡眠规律化,有助于稳定血压水平。

扩展阅读:血压高到多少需要服用降压药?

对于许多人来说,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脏病、中风、肾脏疾病等。并不意味着一旦血压超过这个标准,就需要立即服用降压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高血压的原因都不同,所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决定是否服用降压药之前,医生通常会考虑一系列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病史、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等。此外,医生还会考虑患者的血压水平和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存在症状或靶器官损害。如果患者的血压只是略高于正常范围,且没有其他症状或靶器官损害,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生活方式调整来控制血压,如减少盐的摄入、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等。

只有当血压无法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得到控制,或者已经存在靶器官损害时,医生才会考虑开具降压药。

0 阅读:58

杨雪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