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单纯“高压”高,怎么办?最新共识:这两类降压药比较好!

鸟儿评健康 2024-04-22 06:22:36

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不同,在很多老年高血压患者身上都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的特点:“高压”高,但“低压”不高甚至偏低。

为此,医学上把这种“高压”≥140mmHg但“低压”<90mmHg的高血压,给专门命名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接近60%;而在7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当中,超过九成属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那么,为何在老年人身上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应对这种类型的高血压,吃哪种降压药比较好呢?

本文就带大家从2024年3月最新发布的《老年高血压特点及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24)》当中来寻找答案。

为何老年人容易“高压”高、“低压”低?

这主要与两大方面的因素有关:

第一,动脉弹性减弱、动脉硬化加重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动脉系统会逐渐表现出一些衰老和退化的迹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动脉血管的弹性减弱、动脉的“硬度”增加。

而动脉的弹性减弱,意味着在心脏的舒张期,大动脉的弹性回缩力会明显减小。要知道,大动脉的弹性回缩力正是维持舒张压(“低压”)的重要因素之一。理论上,大动脉的弹性回缩力越小,舒张压(“低压”)也就越低。

第二,主动脉瓣反流

随着年龄增大,不断老化的不仅仅只有动脉血管系统,还有心脏的瓣膜结构。在上了一定年纪的人群当中,心脏瓣膜存在着关闭不全或反流等问题的,大有人在。

其中,“主动脉瓣反流”会使得心脏舒张期有血液从动脉系统内反流回左心室当中,这无疑降低了舒张期动脉系统内的压力,从而导致舒张压(“低压”)偏低。

所以,对于“低压”特别低的患者来说,除了动脉弹性减弱这一个因素以外,还得考虑是不是主动脉瓣也存在问题。一般,通过心脏彩超可以很好地检测。

也就是说,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身上所观察到的这种“高压”高、“低压”低的特点,主要是动脉系统以及心脏瓣膜结构不断老化所共同引起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往往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当然,不同个体之间的老化速度存在差异,有的人可能在70岁左右就出现了这样的变化,而有的人则是到了80岁甚至90岁以后才逐渐表现出来。

最新共识:优先推荐两类降压药

与一般的降压治疗不同,针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降压治疗需要在有效降低收缩压(“高压”)的同时,还不能让舒张压(“低压”)降得太低。

因此,在降压药的选择上就需要特别注意:应该优先选择能大幅降低收缩压(“高压”),但与此同时对舒张压(“低压”)影响相对较小的降压药。

2024年3月,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牵头发布的《老年高血压特点及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24)》代表了我国老年高血压诊治的最新理念。

这份医学指导文件明确提出:推荐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优先使用CCB或ARNI来降血压!

《老年高血压特点及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24)》

这里,“CCB”是“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这类药物的缩写。它们在临床上有一个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名字---“地平类”降压药,代表药物包括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等等。

一直以来,“地平类”降压药都是非常适合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并且,在现实当中也的确有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正在使用。

这是因为,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地平类”药物降低收缩压(“高压”)的效果更为显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在使用了“地平类”药物以后,“高压”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低压”下降得不多,甚至部分患者的“低压”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其次,还有研究表明,“地平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总体死亡率,让脑卒中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大下降。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

不过,现实当中,也确实有一些老年高血压患者无法耐受“地平类”药物。比方说,因为服用“地平类”药物出现了面红耳赤、头疼脑胀、下肢浮肿、心慌心悸、牙龈增生以及严重便秘等等。

当面对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时,医生往往也只能采取换药的措施。

而最新的这份医学专家共识则是告诉大家,当无法使用“地平类”药物时,还有另外一种药物可选,这就是“ARNI”,中文名字是【沙库巴曲缬沙坦】。

相较于“地平类”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算是比较新的一类降压药。它其实是“沙库巴曲”与“缬沙坦”这两种活性物质所共同组成的共晶体药物。

其中,“缬沙坦”是一种经典的“沙坦类”药物成分,通过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系统)来降低血压。

而“沙库巴曲”则是一种创新性的降压物质,它通过抑制脑啡肽酶来增强人体内利钠肽系统的活性,从而提供包括利尿利钠、血管舒张等在内的“降压作用”,以及,对心脏、肾脏等靶器官的“保护效应”。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患者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建议》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患者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建议》认为:由“沙库巴曲”所带来的基于利钠肽系统(NPs)的降压作用,涵盖了目前5大类常用降压药的全部作用机制。因此,理论上,其所能带来的各种“保护效应”也是最为全面的!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患者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建议》

此外,专门针对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所开展的PARAMETER研究则是证明了,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以很好地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降低“脉压差”。

这一特性与“地平类”药物相似,可以让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高压”大幅下降,但不至于让“低压”降得太多。

简言之,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款能全面覆盖所有降压机制、提供多重靶器官保护效应,同时也特别适合用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新型降压药。

不过,不得不说,相较于大部分已经上市多年的“地平类”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使用成本还是相对较高的。

因此,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一般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完全可以先从“地平类”药物开始吃起。

对于确实无法耐受“地平类”药物的患者来说,应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换用沙库巴曲缬沙坦。

当然,如果是经济条件完全允许又或是还有某些其他心肾合并症的患者,则可以从一开始就直接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

不论用什么药 这些原则须遵守

最后,不论使用何种降压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过程中都需要记住以下这几项重要的原则:

一 从“小剂量”起始

老年高血压患者应该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降压药,然后,根据血压下降的程度、分阶段调整药物至最合适剂量。

如此一来,就可以大大减少血压下降过快所带来的各种不适,与此同时,也能尽量避免“低压”被降得多低。

二 “长效”优先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体内,很多血压的自我调节机制都存在退化、紊乱等问题,这使得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容易出现各类异常的血压波动。

比方说,明明患有高血压,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状况。再比如,在清晨血压上升的时段内,容易出现“血压晨峰升高”现象;又或是在夜间血压本该较低的时候发生“夜间高血压”。

为了有效减少血压的异常波动,让血压在24小时内都处于相对平稳一些的水平,应该优先使用“每天只用服1次”且降压作用可以持续至少24小时的“长效”降压药。

部分比较老的“地平类”药物是一天需要服2-3次的“中短效”降压药,按照如今的降压理念,是应该避免优先使用的!

三 “降压目标值”要合理

一般来说,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第一步只需把“高压”给降到150mmHg以内,然后根据患者对于降压治疗的耐受情况,再来决定是否能够进一步将“高压”给降至140mmHg以内。

而65-79岁的普通老年高血压患者,则是应该先把“高压”降到140mmHg以内,若能耐受,还能进一步降到130mmHg。

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低压”长期<60mmHg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这部分患者是否启动降压治疗以及应该把“高压”给降到多少,一定要仔细听医生的。

对此,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只要“低压”<60mmHg就完全不能吃降压药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即便“低压”<60mmHg,但只要“高压”达到了需要治疗的程度,也一样应该吃降压药。只不过,这种时候“降压目标值”的设定需要更加谨慎,降压治疗务必要在医生的监控下进行。

【参考文献】

1,老年高血压特点及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24)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3月 第43卷 第3期

2,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3年6月 第31卷 第6期

3,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患者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建议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1年2月 第29卷 第2期

4,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 第9卷 第7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0 阅读:54

鸟儿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