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坤兴”演出:一个消失的名词和乡村娱乐

曲江家文化 2024-02-08 13:23:44

最近,常常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上小学的时候,时不时会出现一个文艺团在各个村巡演。内容十分精彩,有歌舞、杂技、魔术、武术、口技等表演,等于是乡村版的“曲苑杂坛”。惠安本地人称这种演出为“坤兴”,小时候一听说要“班(闽南语演出的意思)坤兴”,最是期待。

我当年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把这个演出叫“坤兴”,可是身边的人都说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叫。所以我猜想,是不是因为最早的那个演出团叫“坤兴”,可是这么久了还是找不到有这方面的记载。

那时候的“坤兴”演出一般是在晚上,而当天下午便会有一辆车子开进村里的开阔空地上开始搭台,一般是选择在小学操场上,于是我们便会得知消息,赶紧回家吃过晚饭便要来观看。所谓搭台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接一条电路出来,插上灯光和音响,围出一个大圆圈。等到夜幕来临,大家陆陆续续地围在大圆圈外,随着演出进行,很快就挤满了人,很多人不得不带上长板凳站在后排。

随着演出开幕,各种精彩非常的节目纷至沓来。那时候小孩子总是喜欢看新奇的东西,对歌舞自然兴趣不大,印象最深的还是魔术和杂技表演。记得有一场我就站在离演出很近的地方,就近距离看着魔术师从手中凭空变出鸽子、鲜花、纸牌等,所以后来再看春晚刘谦的魔术表演,对我而言已然没有什么新奇感了。那时的杂技和武术表演也十分货真价实,记得有一场武术表演,就是当场从操场的施工现场搬来机砖,现场表演铁头功和硬气功。还有诸如喉咙顶枪头、踩单车转碗碟、数人叠罗汉翻筋斗等,我都曾近距离看过。

而这些演出都是免费的,创收模式是很中国传统的“打拳头卖膏药”模式。表演到一半时,主持人会找个恰当的时机卖力地推销各种膏药,其中最普遍和印象最深的是卖蛔虫药。主持人一阵精彩演说后,还会拿出一些泡有蛔虫的瓶子出来展示。蛔虫药不仅有类似小学发放的宝塔糖,还有一种做成小包药粉。那时候物资流通不太广泛,因为农村地方,所以药的价格也不会太高昂,所以很多看的人都会购买。很神奇,这些药大多也是真有实效。我自己就曾体验过,吃完蛔虫药不到一个小时,就真的见效了。曾长期肆虐农村的蛔虫病在那些年被根绝,应该说这种“坤兴”表演团的推介立了不少功劳。

后来可能随着卖膏药越发不好赚到钱,“坤兴”表演渐渐少了。到了我上中学后,也还有听说某某村“班坤兴”,可是听说是要花钱去请的,一晚上要几千块,而很多都以穿着清凉的女舞为卖点,以歌舞为主,掺杂的那些魔术、杂技和武术表演不仅少了许多,而且感觉技艺也很稀松平常,这已然非当初的“坤兴”了。所以,后来我问起很多人,对于“坤兴”这个词的印象大多都是这类表演,以至我甚而怀疑是不是我的记忆出现了“曼德拉效应”(指一种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事实不符的心理学现象)。

再后来,随着KTV和各种娱乐模式的兴起,这种“坤兴”也越发没有市场了而消失了。随着如今大家娱乐方式越发单一地刷刷手机,怎能不令人怀念那种古典“打拳头卖膏药”式的“坤兴”。

0 阅读:0

曲江家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