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礼之死

山雁说过去 2024-06-06 06:59:56

康熙盛世出清官,如刘统勋、于成龙等,还曾受到过康熙的褒奖;但康熙盛世也出贪官,且得到过康熙的包庇,最典型的,当数噶礼。

噶礼,作为贪官的艺术形象,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和《跃龙门》等电视剧的朋友当不陌生。考察历史上的噶礼,作为康熙盛世的贪官,其在官场宦海的升迁沉浮正史,有点意思

据《清史稿》载,噶礼是"栋鄂氏满洲正红旗何和哩四世孙”。他进入仕途并未经过科举考试,而是'自萌生"就“接吏部主事再迁郎中"当然,能在康熙时代擢升高官,也说明噶礼确有两下子,并非庸碌之辈。

噶礼一生中最出彩的政绩是康熙亲征噶尔丹,大军困于大草原时,噶礼独"督运中路兵粮首达",这确是了不得的大功。加上“行在召对当上意”,“寻擢盛京户部理事”,“岁余三迁授内阁学士,三十八年授山西巡抚”,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

官做大了,狐狸尾巴露出来了。荐庇死党,纵吏虐民,贪赃纳贿,“通省钱粮加火耗十之二”,自己从中“得四十余万”。一时间,山西全境,鸡飞狗跳,民变不息。吏士上告,直达京师。但最后大凡反对噶礼的上告者,均被“下刑部治罪",冤沉海底。

笔者没有认真看《康熙微服私访记》,据说该剧中的噶礼受到了应受的惩处。其实这只能算是为当年山西省的蒙冤者从愿望上翻了案而已,而历史上的噶礼,则安然从山西贪渎大案中全身而退。其实,根子就在康熙。

历史上的康熙,并不像张国立塑造得那样高大完美还要解民倒悬。正相反,他明明已经知道噶礼 “贪甚”、“虐民”,却称其"官勤敏”、“能治事"而加以袒护。到“四十八年"迁噶礼“户部侍郎”又“旋擢两江总督"。这就是盛世明君康熙的用官之道。康熙盛世清官政治的成色究竟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两江总督是封疆大吏中最煊赫的要职,是正一品大员,已进入大清皇权的核心层。在山西大捞了一把的噶礼来到两江任上,不久便“益恣肆"。他排斥异已疏劾江苏巡抚于淮、布政使宜思恭、苏州府陈鹏年等,致使诸人被罢官后来便是在电视剧《跃龙门》中披露的在江南科考前后上下其手,中饱私囊“得银五十万两"(电视剧中说受贿黄金-千两);并必欲置坚持查案的新任江苏巡抚张伯行于死地而后快。历史上,康熙确曾先后派张鹏翰、穆和伦、张廷枢等宰辅名臣钦差先后到两江查处,但面对圣眷正隆而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的噶礼,均“为噶礼所制”,最终一直闹到京师三司九卿会审。其结果,"有廉声"的张伯行反落得与噶礼“督抚互劾"、"均当寺职”o

还好,康熙虽然偏心,但尚不那么糊涂,意识到这一次屁股如果再完全坐到噶礼一边,冤屈无辜,其结果“江南必受其(指噶礼)腹(iuān,搜刮)削且半(叛矣”!权衡利弊之大,这才勉强罢了噶礼的两江总督而让张伯行留任。《跃龙门》把这一切归结于噶礼的姨娘是康熙的宠妃,这只能是戏说家的牵强,宠妃云云史书上未见记载。说到底,这儿的关键是,在圣明君主康熙眼中,噶礼、张伯行都是自己需要的奴才。前者力保,因为"能治事”;后者可用,是为了装“门面”。皇帝真正关心的是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奴才,是否忠于自己和普天下的老百姓是否甘心做奴才下面的奴才!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噶礼最后的垮台具有戏剧性、偶然性;是他自绝于封建皇权的保护伞,"与弟色勒奇子翰都置毒食物中谋弑母"。《清史稿》中对此有“噶礼母叩阍”的明文记载。康熙才不得不下旨“噶礼自尽,妻从死”。值得注意的是噶礼如此巨贪极恶,仍未被处以极刑:而吃尽苦头的清官张伯行等保住了乌纱,却终落得家破人亡。为此,康熙盛世的贪、清官个案,当有助于我们解脱所谓的“清官情结”,进一步认清封建皇权的腐朽本质。

0 阅读:0

山雁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