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改命的最好方式:2个字

伶圣情情 2024-06-01 22:24:43

电视剧《天道》中,提到过一个词,叫“弱势文化”。

所谓弱势文化,就是造就弱者的文化。

对此,剧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

弱势文化的死结,就在于一个软弱的“靠”字上。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工作靠别人的赏识,

感情靠伴侣的理解,

靠上帝、靠菩萨、靠老天爷……

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

弱势文化中,往往有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把命运寄托在外界。

然而,若是沉溺于这种心态,就会导致人们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

不仅生活陷入被动,更是忽略了自我成长和改变的可能。

弱势文化的心态

作家水刃木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数年前,他在一家公司担任经理时,收到来自一位实习生的信件。

信中充满了对工作的抱怨,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前辈也处处打压她。

出于关心,水刃木开始留意这位实习生。

一日,他交给这位实习生一个任务——寄送一份快递给重要客户,并再三叮嘱要仔细处理。

然而几天后,客户却反馈并未收到快递。

当水刃木问及实习生是否留存了快递单号时,她摇头表示没有。

无奈之下,水刃木只能亲自跟进此事,不仅要查询快递信息,还要向客户解释并致歉。

但令他震惊的是,事后他得知,这位实习生在背后对他怨声载道。

认为他在给她设置难题,故意挑剔她的工作。

听到这些,水刃木心中五味杂陈。

最后果断地辞退了这位实习生。

他深知,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来弥补,但若遇事总是抱怨,不反思自身问题,这样的人注定无药可救。

在《拆掉思维的墙》一书中,就描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第一种思维,是“受害者”模式。

这种模式的人,常常将自身的境遇归咎于外界或他人,坚信是外部力量在操纵他们的命运。

而另一种,是“掌控者”模式。

掌控者模式的人坚信,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们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主导自己的命运。

受害者思维的模式,无疑是弱势文化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于这种心态,便会习惯于把挫折和失败归因于外部,不断在抱怨的怪圈中徘徊,无法真正摆脱困境。

只有转变为掌控者心态,才能主动出击,直面挑战,积极寻找解决之道。

人生,真的有选择吗?

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

人们日常生活中大约40%到50%的行为是习惯性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自动发生的,不需要意识的干预或决策。

正所谓: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当我们重复某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就会形成一种自动化的习惯,终而主宰我们的生活和命运。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深陷“受害者”的思维茧房。

他们习惯性地把遭遇的不幸和失败归咎于他人或外界因素,却鲜少审视自己的不足。

工作上不顺心,他们埋怨客户太挑剔。

人际关系紧张,他们抱怨对方难相处。

情感上有冲突,他们指责伴侣不体贴。

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似乎在寻找一个理由、一个借口,来为自己的失败和不如意开脱。

归咎他人,却从未反思自己。

倾泻情绪,却从未积极处理。

这样的做法,既抹黑了他人,也欺骗了自己。

而现实的困境,却永远得不到解决。

一位朋友的父亲,便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每当遭遇挫折,他总是本能地找一个“替罪羊”,无论是家人还是环境,都成了他逃避责任的借口。

饭菜做得不好,他责怪帮厨的女儿。

家中遭遇暴风雨后的狼藉,他指责妻子出门没关窗。

即便他自己才是最后离家的人。

这种对责任的逃避,不仅让他自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扰,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当下的力量》一书中,有一句话引人深思:

“人们看起来好像是有选择的,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觉。

只要你的思维及其受制约的模式控制着你的生活,你还会有什么选择?”

受害者思维的人常常感到沮丧、无助和愤怒。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被生活牢牢束缚,无法挣脱。

这让他们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怪圈。

越是抱怨和指责,越是感到无力改变现状。

而这种感觉,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迷茫,让他们难以找到出路。

在外人看来,他们似乎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随意行动。

但实际上,他们却是在这种思维的制约下,被迫地思考、感受和行动,难以拥有真正的选择自由。

转念,即是改命

弱者抱怨,强者自省。

倘若只是抱怨,却什么都没做,那么生活必然被动而无奈。

只有实现从“受害者”到“掌控者”的华丽转身,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从而主宰自己的命运。

为此,不仅要培养自省能力,还要改变归因方式。

首先,遇到挫折或失败,不要急于指责他人,而是先反思自己其中的角色和行为。

其次,跳出受害者的惯性思维,将“都是别人的错”转变为“我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专注于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真正厉害的人,骨子里都有一种特质,那就是为自己负责的信念和勇气。

他们敢于选择,勇于行动,不断觉醒,持续改变。

他们明白,只有跳出受害者身份的桎梏,不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才能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

无论是工作上的不顺心,还是感情中的矛盾,他们都能积极应对,用智慧和勇气去化解难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抱怨。

哲学家保罗·萨特说:

“人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然而,倘若没有高度的意识,人生就没有选择的自由。

只有当我们从固有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选择才真正开始。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每一刻,我们的意识都在创造着所栖身的世界。

觉醒,即是新生。

行动,即是破局。

转念,即是改命。

— END —

0 阅读:613

伶圣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