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是如何称王的?明白了这一点就看懂了整个春秋战国!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3-05 10:21:46

西周建立时搞封建,大封诸侯,就注定了群雄并起的结局,但当时没有一个是王,最大的也就是公,比如姜太公、燕召公,甚至最开始的楚国仅是子爵,而秦人最惨,其祖秦非子因善于养马,而获封秦地,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不过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周天子“附庸”。

然而他们筚路蓝缕,趁着王室衰微,一步步强盛起来,最后称王称霸,战国七雄中几乎每一个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读懂了这段历史就看懂了整个春秋战国!

公元前771年,申侯因为女儿受欺,而联合犬戎伐周,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们以为这是褒姒要看真人秀,于是无人来跑龙套,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抢走褒姒,西周灭亡。

随后,诸侯们拥立前太子宜臼继位,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一、楚国

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也是春秋时期的第二强,仅次于晋。

晋有多强?按照清代《鲒崎亭集外编》中的说法,春秋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晋国独占其四。

当时,唯一能与晋相抗衡的就是楚国,或者说唯一能拦住楚国北上争霸中原的唯有晋国(齐桓公虽第一个称霸,但时间并不长,仅有短短二十来年)。

西周夷王时期,楚武王熊通就第一次称王,虽然在厉王时又自去王号,但平王东迁,楚国又趁机扩张势力,到桓王时,熊通又二次称王,自此楚国王号一直保持到灭亡。

前740年,楚文王建都于郢,这是楚国真正强大的开始,随后楚国虽然时有篡权夺位,但都是王室内部的优胜劣汰,后来继位的成王、穆王才智均比前任为高。比如成王在位四十余年,楚国一路向北,甚至一度使齐桓公、晋文公都退避三舍;穆王亦非平庸之辈,先后灭江、蓼等南方小国,纵横江淮不败。

庄王就更不用说了,一鸣惊人,邲之战大败晋军,陈兵洛河,问周天子鼎重几何?

庄王之后,又经共王、康王、灵王、平王几代,楚国实力犹未衰落,比如灵王时,数次率军出征,会盟诸侯;平王伐百濮,收南方,版图北抵黄河,东至江南,南达两广,面积100多万,当之无愧的天南霸主。

可以说,自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国一直是中原诸国的头号大敌,而当时所谓的中原霸权也多赖晋国维系。

可惜三家分晋后,晋国衰亡,楚国也快速走了下坡路,至楚怀王丹阳、蓝田、召陵三战惨败于强秦,楚国彻底沦为打酱油的角色。

二、魏国

战国二百余年,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也是第三个称王的诸侯,但它并未发生在魏国最顶峰的阶段。

三家分晋时,魏国是地理位置最差的,魏家占据的地盘,被赵、韩两家夹在中间,西面是强秦,东面是强齐,南面还有楚国,相当于被六大国“画地为牢”。另外,在经济上,魏国占据的也是晋国中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富庶程度上,不如韩,在军力的强悍上,又不如赵。

但它却自有底气。

三家分晋之前,魏家已经位列三家之首,掌晋国大权,因此分晋后,魏国一直自诩为晋国的正统承继者。在这种思维的驱使下,魏文侯开始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他任用李悝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行“平籴法”,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使魏国很快强大起来,又用吴起创建魏武卒,夺河西之地,还向北拓戎狄之地千里,设置上郡,不仅将秦压制在洛水以西八十余年,还独擅关东之利,越来越富。

武侯时期,魏国的武力达到了鼎盛,它不仅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与秦,还能大败之。比如武侯3年,魏败郑于酸枣,破秦于注城;5年,联合韩、赵大败楚军于大梁,差点亡楚;7年,阴晋之战吴起大败秦军,势如破竹攻入关中;9年,再次大败秦军于武下,若非吴起投楚,咸阳怕是都要陷落。

不过,武侯并未称王,称王的是他的儿子魏罃,即魏惠王。

武侯时,魏国虽然军力达到鼎盛,但综合国力其实是在走下坡路,他一改文侯时联合三晋压制秦、楚、齐的策略,而是四面出击,与韩、赵征战不断,有点穷兵黩武,又没有文侯的肚量,逼走吴起,不但白白便宜了楚国,也在与齐国的争雄中渐处下风。

到了魏惠王继位,为报韩赵干涉内政之仇,又与齐、秦、韩、赵接连发生战争,在石门之战、少梁之战中大败。

后魏惠王迁都大梁,修复与诸侯关系,开展一系列改革,使魏国复强。前354年,联合韩军在襄陵之战中击败齐、宋、卫联军,称霸诸侯。前344年,魏惠王受卫鞅所惑,召集宋、卫、邹、鲁等小国在逢泽会盟,擅自称王。

此举无疑是个败笔,很快魏国就引起了众怒,“齐楚怒,诸侯奔齐”。随后就是魏齐马陵之战庞涓死,秦、赵、齐围攻平阳,魏国就此衰落。

三、齐国

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家的诸侯地位以后,在齐国早已形同诸侯的田氏也借此“代齐”,田和也就成了齐太公。

作为东方大国,地处胶东半岛的齐国东临大海,西有鲁、卫、宋等小国拱卫,北面是弱燕,南面与楚的边缘接壤,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加上田氏又是“和平篡国”,没有经历多少战乱。因此,从战国一开始,田氏领导下的齐国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霸主之一。

田和死后,齐桓公田午继位,他置稷下学宫,招贤纳士,治国颇丰,结果“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等到齐威王继位,以邹忌为相,一鸣惊人,又与前370年,亲自朝觐周烈王,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占据舆论高地,得到广大诸侯国的赞赏和拥护,后又于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击败强魏。

于是,在桂陵之战两年后,也就是前353年,自认为已经“最强于诸侯”的齐威王“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一年后,魏惠王也在逢泽会盟时称王。

不过,二者的称王纯属“自娱自乐”——除了自己承认,别人都不承认(与楚武王一样)。到齐威王去世,这种尴尬的局面都没有得到改观。

齐、魏两国共同面对“称王的烦恼”,于是魏国大臣,也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惠施便提出了一个破局的办法:既然大家都不承认,不如两家互相承认。

前334年,魏惠王带着小兄弟韩昭侯,与齐宣王相约徐州,相互承认对方称王的“合法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

不过,魏国称王是强弩之末,齐国称王却是如日方升。

齐威王后的齐宣王、齐愍王都算得上一代雄主,齐宣王即位后,任田婴为相,整饬吏冶,加强合纵,不仅马陵之战,杀庞涓,虏魏太子申,震慑三晋,还率三国联军于垂沙之战大破楚军,后来更是趁燕国内乱差点亡燕;齐愍王在位期间也是屡建武功,破秦、败燕、制楚、灭宋,甚至与秦昭王互称东帝西帝。

可惜齐愍王后期,被乐毅五国伐齐,差点亡国,从此一蹶不振。

四、秦国

战国开始的时候,秦国的实力也就相当于三家分晋后的魏、赵,魏国强盛起来后,又被压制了差不多八十余年。

直到秦孝公任用李悝的学生卫鞅实行变法,秦国才迎来了真正的飞跃,魏惠王自封为王就是卫鞅给出的馊主意,目的就是想让魏国将战略意图转向齐、楚,从而赢得崛起的时间。

魏惠王成功入套,经桂陵、襄陵、马陵之战,魏国被打下了擂台。

前340年,秦军再出函谷关,俘虏魏军主帅公子卬,魏国被迫割地求和,丧失河西大片土地,自此军事优势荡然无存,秦国也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

此后数十年就是齐秦争霸,直到赵国崛起。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人死法存,秦惠王并未废除新法,秦国越发强盛。

前330年,嬴驷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大良造公孙衍破魏于雕阴,魏割河西之地;前329年,秦取河东的汾阳、焦、曲沃,次年又得魏之蒲阳,魏割上郡15县求和。从此秦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

前325年,嬴驷效仿山东六国,自称为王。此后,五国攻秦,却被秦将樗里疾大败于修鱼,斩首八万。后又用司马错之策灭蜀,设计楚怀王,诱楚冒险攻秦,在丹阳大败楚军,得汉中之地。

秦惠王时,秦之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之势,外交上实行连横之策,对六国各个击破,为后来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国的形势算是差强人意,北面靠近边塞,西面是强秦,东面是齐、燕,南面则是一奶同胞的魏国,内部还有一个中山国时不时的出来当搅屎棍,虽说不上积贫积弱,但在七雄中几乎是垫底的存在,也就比燕、韩稍微好一些。

赵国崛起于赵武灵王赵雍,前307年,他实行军事改革,令军队改穿短装,束皮带,穿皮靴,发展骑兵,即“胡服骑射”,赵国的国势为之一振,后收服北狄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筑“赵长城”于阴山下,拓地千里,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

不过,赵雍称王是被迫的。

前323年,魏惠王为了拉拢其他诸侯抗秦,联络韩、赵、燕三国参与“相王”,自不量力的中山国也跟着瞎起哄,五国国君互相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韩王、中山王、燕王因为提了一级,乐得忘乎所以,只有赵雍保持了清醒:“无其实,敢处其名乎?”

但为了避免引起盟友的不快,赵雍对外还是勉为其难地称“王”了,但在国内却取消了王号,只要求国人称己为“君”。终其一世,赵雍都没有主动称王,但赵国的王号却保留了下来。

沙丘之难,赵雍被其弟公子成饿死于沙丘宫,虽然公子成执政后留胡服废骑射,国力逐渐衰落,但战国后期的赵国确实是名将辈出,又实行了不与强秦硬拼的游击龟缩战略,所以才能够独抗强秦五十余年。

直到长平之战后,赵国才完全处于下风,但这时又冒出了一个李牧,撑住大局。

六、燕国

燕国在战国时的存在感并不强,除了荆轲刺秦外,好像并没有留下什么突出的印象,但其祖上也曾经阔绰过。

燕国实际是周朝的一个重要封国,他的始祖是文王之子——姬奭,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重臣,也是武王最为信任、倚重之人。

因为山戎的威胁,燕国在西周时一直未能实现疆域上的突破,直到战国时期,才实现了明显的扩大,甚至疆域一度在战国七雄中位居第三,仅次于秦、楚。

前312年,燕昭王姬职在赵武灵王的扶持下复国(前314年,齐宣王借平乱之名,派大军灭燕),他卑身厚币,招来乐毅、邹衍、剧辛、屈庸等贤才,然后用邹衍推行变法,用乐毅整军备战,用苏秦搞韬光养晦,经济、军事、外交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国力一时无两。

前284年,励精图治后的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五国之兵伐齐,五年内连下齐70余城,疆域扩张至今山东一带。

次年,在乐毅率大军死磕即墨、莒两城时,大将秦开又率燕军迎战东胡,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一路斩关夺隘,推进至千里之外的辽河,并在此设立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

燕昭王时期是燕国最强盛之时,随后就是急剧衰落,算是昙花一现。

五国相王时,在位的是燕昭王的祖父燕易王,不过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唯一留下的成绩就是重用苏秦,让齐国归还十城。

七、韩国

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更加没有什么存在感,唯一留下的痕迹就是一个郑国渠。

韩国国势最强是在韩昭侯在位时,他用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遂成小康之治。但由于地处中原,被魏、齐、楚、秦包围,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在七雄中完全是垫底的存在。

五国相王时,在位的是韩昭侯的儿子韩宣王,不过他早在两年前就被魏惠王互尊为王,算是早过了一把瘾。

总结

汇总来说,楚国因为地处南方,为了表示对北方诸国和王室的蔑视,以更好地团结百濮苗蛮等部族,最先称王。

魏、齐、秦则是因为实力到了,为了名正言顺的对其他诸侯国发动进攻,称王。

赵、韩、燕则是受合纵连横的影响,被迫或自愿称王。

五国相王后,战国七雄全部称王,后五年宋等二等国家亦称王,周天子至此在诸侯国中的影响荡然无存。

0 阅读:4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