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对待功臣是个什么水平?看完让你大吃一惊!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3-02 11:48:23

对待功臣,历朝历代基本上有两种做法:一是刘邦、朱元璋式的,将视为后患的功臣予以诛灭;二是刘秀、赵匡胤式的,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武将功臣从形式上予以消除。

而隋文帝杨坚对待功臣的态度,大致在二者之间走出了另外一条道。

一、大元帅高颎

出身渤海高氏,鲜卑名独孤颎,其父高宾原为北周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家臣,因独孤氏的缘故,主动投靠杨坚,任丞相府司录,成为其心腹重臣。

高颎的功绩主要有四:在内史崔仲方、丞相府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不愿往前线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出任监军,与韦孝宽平定尉迟迥之乱;善于识人,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一众名将都得益于他的慧眼识才;作为杨广元帅府长史,平灭南陈,史称“三军参谋事皆由其决断”,实为灭陈的首功之臣;为相二十年,开皇之治的关键枢臣。

平陈之战时,高颎本来和杨广合作的很好,但最后因诛杀杨广极喜爱的陈妃张丽华,大大得罪了杨广,后来又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得罪了独孤后,再加上晚年的杨坚开始猜忌于他,最终被免官为民。

后又因私下议论炀帝奢靡,为人告发,被杨广杀害,诸子遭流放。

二、天下之才李德林

出身赵郡李氏,六岁即能识字,十五岁能诵五经,“神童”似的人物,杨坚得天下的谋主。

李德林原为北齐高官,典机密,修撰《齐史》,周武帝灭齐时,曾专门到其家相请,称:“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入仕北周后,出任内史,颇有政绩。

宣帝死后,转而辅佐杨坚,献计明升暗降刘昉和郑译,又智除宇文氏“五王”,为杨坚独揽北周大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坚建隋称帝后,授内史令,后又赞画平陈之策,授柱国,封安平郡公。

然而李德林文人性格,对于杨坚的一些做法看不惯就犯颜直谏,多次逆了龙鳞,比如杨坚黄袍加身后,打算诛尽北周皇室,李德林数次上言反对,激得杨坚发怒说:“你是读书人,这等事勿需多言!”后来又因设立“乡正”掌民间诉讼一事,闹得再次不欢而散。

如此之事一而再地发生,原本融洽的君臣关系终致不可收拾。

开皇十一年,李德林被人所谗,杨坚也就顺水推舟将其贬为湖州刺史,再贬为怀州刺史,离开了权利中枢,年余,李德林抑郁而卒,谥号文。

三、天子至交窦荣定

鲜卑人,本姓纥豆陵氏,字荣定,太仆卿窦善之子,杨坚姐夫。

窦荣定出身世家华族,他仪表堂堂,美须髯,便弓马。初仕西魏,参加邙山之战,出任忠州刺史。北周时,又参加灭北齐之战,拜上开府、前将军,出任洛州总管。

杨坚称帝后,窦荣定为行军元帅,统兵二十万,出兵凉州,大战突厥阿波可汗,赢得高越原之战,迫使突厥盟约退兵,加封安丰郡公,拜左武卫大将军。

窦荣定算是天子至交,因为娶了杨坚的姐姐安成公主,少时便与杨坚亲厚。杨坚初为辅政时,内外俱困,时局不稳,窦荣定便统率左右宫伯,时常夜宿宫内,护卫杨坚安全。

杨坚受禅后,也时常与人言:“满朝文武,与朕性情相近者,唯窦荣定一人而已。”

文帝一朝,受宠最多的就是窦荣定,他每次入朝回洛,杨坚都会派亲兵护送,赏赐更是不计其数,而且其中很多都是杨坚心爱之物,比如开皇二年,窦荣定出任秦州总管时,得到的赏赐就是杨坚最常把玩的一部鼓乐。

窦荣定历任洛州总管、宁州刺史、秦州总管、八道元帅,这些基本都是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但杨坚对他从未产生过猜忌,最后他也是寿终正寝,哀荣后世。

四、威震西川梁睿

安定乌氏人,西魏至隋时名将。

西魏时,作为功臣之子,被宇文泰抚养于宫中,因而与宇文泰的儿子们相处得极好,在北周历任高官。

北周末年,梁睿投靠了杨坚,被命前去益州,代有造反嫌疑的益州总管王谦为总管。他尚在途中,王谦已竖起反旗。由此,他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率军二十万进行征讨。经过多次激战,擒住了穷途末路的王谦,平定了叛乱。

梁睿声震西川,加上他恩威并重,甚得当地民心,惟有南宁一地不肯宾服。梁睿上奏杨坚,请以大军促使南宁归化。但杨坚顾忌镇守蜀中的将帅常拥兵自重,担心梁睿会步其后尘,遂以天下初定,民心未安为由拒绝了。

杨坚的“忌惮”,使梁睿深感忧虑,幸得文臣薛道衡给他出了个主意,进献密表劝进,杨坚才由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后平陈时,他积极献策;对付突厥,他又主动请缨出征,杨坚虽然未用其策,但嘉奖了他的忠诚。

梁睿是聪明的,他知道自己远在巴蜀,又手握重兵,不管怎样表忠心,终究是犯了君主的忌,所以在杨坚称帝不久,就主动放弃了益州总管之职。

回到长安后,梁睿向文帝明确表示了功成身退的意思,然后就是托病在家,大门不出,甚至为了防止当年入蜀时威名过盛,而受贿自污。

最终,他保住了身家性命,但极其苦闷,不久就郁郁而终。

五、定策首功刘昉

博陵望都人,北周功臣之子,因善于逢迎,讨周宣帝欢心,而“宠冠一时”。

刘昉无疑是个小人,但他却对杨坚的上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宣帝临终前已不能言,当时草拟诏书的有两人,一个是颜之仪,另外一个就是刘昉,当时辅政大臣是很难轮到杨坚的,论资历威望,他不如尉迟迥,论亲疏他不如宇文赞等宗室亲王。

刘昉出于自己前程的考虑,才选择了有名望但根基却不太深的杨坚(其他人未必会感激他),为此他不惜伪造“圣旨”,替颜之仪签字,命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

可以说,杨坚能够辅政,刘昉是首功之臣。

后来,他又设了一计,弄来一些美女,献给皇叔汉王宇文赞(周武帝次子),劝他离开权力中心去享受人生,为杨坚摆平了独掌北周大权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有此两大“定策之功”,刘昉也被拜为上大将军,封黄国公。

但他和杨坚的亲密关系并未保持多久。

刘昉性格粗放,贪图财利,居功自傲,他先是拒绝前往抵御尉迟迥的韦孝宽部任监军,后王谦、司马消难相继举兵,又不与杨坚分忧,反而游玩纵酒,耽误了许多要事。杨坚为此削了他的丞相府司马之职,登基后,又改封他为舒国公,让他闲居无事。

于是,刘昉开始恼恨,遂与同样备受冷落的名将梁士彦、宇文忻结成一党,准备发动政变,推梁士彦为帝。图谋泄露后,被处死。

六、心腹谋臣郑译

出身荥阳郑氏,父祖皆为北魏高官,孝武帝入长安时,郑氏全家相随,因为他的堂祖父郑文宽之妻平阳公主是宇文泰之妻元氏的亲姐妹,因此在孝武帝被害时,郑氏非但未受牵连,反而与宇文氏走得更近。郑译不但被过继给了平阳公主,他的父亲郑道邕还被赐姓宇文氏。

凭着这些关系,郑译自小就与宇文氏亲近,与宇文泰诸子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宇文邕掌权后,他不但受封沛国公,还获得了特地为他所设的上大夫一职。

郑译和杨坚也是老相识,二人不但同在太学厮混了4年,有同窗之谊,而且郑译一直非常看好杨坚,由是倾心结纳。

后来,杨坚为周宣帝所忌,他都极力安慰,并为杨坚谋得征陈元帅一职。周宣帝病危,他和刘昉密谋,引杨坚为辅政大臣。

再后来杨坚辅政,遭到忠于北周的御正大夫颜之仪的反对。颜之仪联结宦官,准备推大将军宇文仲执政。闻讯的郑译先下手为强,带兵直入内宫,拘捕了一系列参与密谋的人员,为杨坚扫清了政治障碍。

郑译获得的报酬是:恕“十死”,先后出任相府长史、天官都府司会,总理六府之事。他是杨坚最亲密的心腹,可随便出入杨坚的卧室,杨坚对他言听计从。

然而郑译为人轻浮,长于计谋而缺乏实干,他无心处理公务,而忙于贪污受贿。杨坚因而逐渐对他产生厌恶,开始疏远于他。

隋朝建国后,郑译与刘昉一样,外荣内疏,官做的很大,却没有多少实权。

后来,他又因为宠信方士,与母别居,被杨坚外放为官,后虽被召回,但也仅是出任整理音律的闲职而已。

不过,相比刘昉的下场,他还是幸运的,年51寿终。

七、赦“百死”的李穆

出身陇西李氏,是最早追随宇文泰的一批人。

李穆曾随宇文泰消灭侯莫陈悦,迎孝武帝元修迁都;参加邙山之战,救宇文泰于险境,西魏、北周开国功臣,被宇文泰亲赐铁券,可恕“十死”。

杨坚执政时,尉迟迥起兵反抗,当时,李穆为并州总管,实力强横,成为双方力争的关键人物。

李穆不顾儿子李士荣的反对,把宝押到了杨坚一边,他扣押了尉迟迥的使者,派人去晋见杨坚,并赠送了熨斗与十三环金带,寓意为“熨平天下”。

接着,又亮明旗帜,将尉迟谊(尉迟迥之子)擒送长安,并对尉迟迥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后再献密表给杨,劝他代周称帝。

为表示感激,杨坚对他殊礼以待,不但晋封他为太师,满门为官,赦“百死”,还在他觐见时,下御座相迎,可以说杨坚给了李穆朝廷中最大的荣耀。

李穆也平安地活到了七十七岁,寿终正寝。

八、军政全能杨素

弘农杨氏之后,军政全能,才具文武,既是辅助隋文帝一统华夏,打垮突厥的开国元勋,亦是帮助杨坚开创“开皇盛世”的得力辅弼,另外在文学上,他也颇多造诣,其诗劲健质朴,矫六朝靡艳之风,其文简洁流畅,遗有文集十卷。

杨素初为宇文护记室,后随宇文邕攻北齐,又投靠杨坚,随韦孝宽平叛,击斩宗王宇文胄;伐陈之战,在三峡口大破陈军,南朝畏之曰“江神”;陈朝亡后,江南复反,他历时百战,次第荡平;杨谅之乱,他仅以万人,先在高壁之战中奇兵破杀赵子开十万余,又在清源之战,以正兵大败杨谅十万军,生擒猛将萧摩诃;后两次北征突厥,第一次以骑对骑,打得达头大汗重创而遁,第二次奇袭大破之,漠南无复王庭。

单从功绩上讲,杨素应是仅次于高颎的开隋第二功臣。

然而世人皆知,他是一个玩弄阴谋,陷害忠良,品行不端的祸国奸臣,比如他为了军功,对麾下将士极为残暴,若不能破阵,退还者尽皆斩首;为了上位,他诬陷贺若弼、史万岁、李纲等忠臣良将,致使功臣蒙冤,天下沸腾;为了巴结杨广,陷害杨秀,助其夺嫡,后又在文帝病重时假传圣旨助其登基。

这样一个奸臣却深得杨坚的欢心,原因在于他善于逢迎,长于揣摩圣意。杨坚虽然以俭立国,但内心深处未尝没有奢靡的渴望,开皇十三年,他就命杨素在岐州营造仁寿宫,为了讨好皇帝,杨素大发役夫,削山填谷,致使“死者数以万计”。

杨坚知悉此事后,很是不悦,批评杨素道:“殚民力为离宫,为吾结怨天下”,然而当他游览新宫时,却为仁寿宫的豪华气象笑逐颜开,直夸杨素是忠臣。

杨素也因此备受宠信,不仅接替高颎出任尚书左仆射,杨坚病重时,甚至让他入宫伺候,这才有了假传圣旨软禁文帝之事。

杨广继位后,杨素终于受到了猜忌,虽然最后是善终,但也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患病时,甚至不肯服药,还经常对弟弟杨约说:“我还有必要活下去吗?”

正因为杨素死得及时,死后才能备享哀荣,杨广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太尉公、十郡太守,谥“景武”,可惜杨玄感一反,这一切也就随之消散了。

九、平陈首功贺若弼

复姓贺若,字辅伯,鲜卑人,隋朝开国名将,史称其“骁勇善骑射,博闻强识”,为隋灭陈的最大功臣之一。

贺若弼初仕北周,曾追随齐王宇文宪灭北齐,后又随韦孝宽平定淮南,因所出计谋居多,封郡公。

尉迟迥叛乱时,贺若弼为寿州刺史,攻克数十城,但杨坚怕他随之生变,派亲信长孙平取而代之。

杨坚称帝后,贺若弼被高颎推荐为吴州总管,镇守广陵。开皇七年,杨坚有意伐陈,贺若弼趁机上取陈十策,被任命为八路伐陈中的广陵道行军总管。

灭陈之战充分展现了贺若弼的谋略,他和韩擒虎是军功最盛的两路。他先是以旧船代新船,使陈军以为隋军缺战船,放松警惕,后又大张旗帜,使士卒沿江射猎,迷惑陈军,再后突然出军,大败猝不及防的陈军于广陵渡口,攻占南徐州,俘众万人,又进军白土冈,先后击败陈将田瑞、鲁达、萧摩诃等十六将,一举攻入建康。

唯一可惜的是,西路军总管韩擒虎已先期入城,俘获陈后主,贺若弼痛失灭国擒主之功。

贺若弼文武双全,但为人狂傲,尤其是他的那张嘴,理屈也不饶人,当年他父亲贺若敦临终前就曾锥刺其舌,告诫他一定谨言慎行。

但他本性难改,先是与韩擒虎争功相骂,甚至拔刀相向,后来又因私下议论朝政,被杨广以“诽谤朝政罪”诛杀。

不过,杨坚待他还是不错的。贺若弼曾当众痛骂当朝宰相高颎、杨素是吃白饭的,杨坚好言相问,他也不知悔改,反而指责皇帝有眼无珠,任用庸才。杨坚见他越来越不像话,于是令其回家反省。

599年,杨坚宴请王公大臣,席间让贺若弼作诗一首。贺若弼挥毫泼墨一蹴而就:“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杨坚看后,只是一声叹息,未作计较。

杨坚之所以不处理贺若弼,可能也与他嚣张跋扈的性格有关,知道这样的人四处树敌,难成大事。

但不管怎么说,杨坚对他都称得上仁至义尽。

十、灭国擒主韩擒虎

战神李靖的舅舅,曾与少时的李靖进行沙盘推演,称外甥“可与论孙、吴之术者”。另外他还因为相貌凶狠,是正史中唯一记载的阎罗王本尊。

韩擒虎初仕北周,曾随宇文邕攻北齐,以三寸之舌说服金墉城守将来降,复领兵克一地,授永州刺史;后又从宇文忻平合州,迁合州刺史;平陈之战中,为西路军总管,率五百士卒夜袭采石,一日取姑苏,半日夺新林,第一个攻入建康,俘虏陈叔宝,授上柱国。

也许是因为韩擒虎相貌凶恶,无君相,抑或放纵士兵掳掠,有污点,终其一生,未被杨坚猜忌,而且恩礼深厚,韩擒虎任凉州总管四年,每回朝,杨坚都会在内殿设宴款待,抚慰有加。

开皇十二年,韩擒虎离世,终年五十五。

十一、勇武绝伦史万岁

京兆杜陵人,史上少有的以勇武入选武庙的名将。

史万岁战功无数,从宇文邕平北齐,从韦孝宽平尉迟迥,从杨广灭陈,从杨素平高智慧,俱有“殊功”,但最出名的还是那场“旷世单挑”。

公元583年,秦州总管窦荣定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北击突厥,两军阵前,因为尔朱勣谋反案被贬为敦煌戍卒的史万岁到辕门请战,窦荣定素知其勇名,便派人告知突厥,各选一勇士一决胜负。突厥派一骑将出战,“史万岁驰出,斩敌骑而回”,突厥大惊,请和而退。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以单挑形式决定战局的案例。

后来,突厥犯边,史万岁率军出塞抵御,在大斤山与达头可汗遭遇,结果突厥一看到他的旗号,就大惊失色,引军回撤,史万岁乘机追击数百里,斩首数千,凯旋而归。

但由于史万岁功劳太大,受到的封赏太多,终为人所忌,公元600年,太子杨勇刚被废掉,文帝疑心很重,这时杨素又在一旁挑拨,说史万岁曾偷偷拜访东宫,杨坚召史万岁问责,然史万岁语气激昂,对文帝也不顺从,杨坚终于被激怒,于是令武士将其暴杀于朝堂。

史万岁死后,杨坚虽有所悔悟,但碍于帝王尊严,还是给他罗列了许多罪名,终隋之一朝,史万岁也未被平反。

十二、重瞳猛将鱼俱罗

隋初名将,史上死的最冤的人之一。

有史记载的重瞳之人,共有十三人,其中,仓颉、尧、舜、颜回都是上古先贤;重耳、项羽、王莽、吕光、高洋、刘崇、李煜都是帝王霸主;明玉珍是元末起义领袖。

只有鱼俱罗,既不是圣人先贤,亦非帝王霸主,所以有帝王之相的 他,结局可想而知了。

鱼俱罗是隋唐史上有名的猛将,史载,他身高八尺,声如裂钟,勇力过人,二十岁入禁卫军,迁大都督;曾随杨广南下灭陈,授开府;后随平高智慧之乱,封县公;又随杨素北征突厥,斩杀无数,史称:突厥人因畏惧鱼俱罗不敢再在塞上牧马。

鱼俱罗虽然生具异相,然久居边塞,震慑突厥有功,杨坚并未对他妄行猜忌,但杨广继位后,情况又有所不同,鱼俱罗入朝,他从边塞带回许多杂物,献与杨广,杨广不纳,让他转送朝中权贵,结果被御史弹劾,说他私交大臣,被贬官除名。

后飞山蛮造反,杨广欲借其勇力,让他以白衣身份率军平叛,再之后,又讨伐作乱的刘元进,鱼俱罗战无不胜,功勋卓著,引起了杨广的猜忌,公元613年,大理司直梁敬真揣摩圣意,弹劾鱼俱罗有不臣之心,最终被杨广斩首于市,家财尽没。

汇总以上十二人,真正因猜忌为杨坚所杀的仅有史万岁一人,刘昉因谋反被杀,不算冤。另有高颎一人被免官,李德林、梁睿二人郁郁而终,其他的基本都在文帝一朝平安着陆,特别令人差异的是武将的命运,既没有被剥夺兵权闲置的,也未有因功高震主被杀的。从这一方面来说,杨坚对待功臣的态度是超过刘邦、朱元璋,甚至是赵匡胤的。

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令你大吃一惊?

0 阅读:1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