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唐第一功之辩——究竟是李渊还是李世民?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3-02 20:54:52

李世民的功绩不用过多赘述,破薛仁杲,败宋金刚,击刘武周,虎牢之战降王世充擒窦建德,重创刘黑闼和徐圆朗,可以说一多半的隋末割据势力都是他消灭的。

因此,有很多史家,将大唐建国与统一的功劳,都归诸于他。确实,李世民于此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然平允而论,他的功劳,是不能与李渊相提并论的,他充其量只是起到了军师、将帅的作用。

另外,李建成的功劳,也是不容抹杀的,李世民所具有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他也是同样具有的。有关这方面记载的缺乏,实与后来李世民得了天下有关。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曾先后三次查看李渊和他本人的《实录》。

第一次是在贞观十三年,李世民以“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为名,向褚遂良调阅起居注,褚以“不闻帝王躬自观史”为由拒绝,黄门侍郎刘洎也在一旁帮腔,最终以李世民语塞而作罢。

第二次是在贞观十四年,这次他面对的是比较好说话的房玄龄,房将“起居注”删为“实录”给他看。当看到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要求“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并给玄武门之变定了性,“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暗示史官按照“周公诛管”的故事去改。

第三次是贞观十八年,他直接让史官许敬宗(在史书中以“曲从迎合”、“曲直不正”著称)拿《实录》给他看,看后表示满意。

今天我们不讨论李建成的能力如何,也不管李世民遮掩了多少史实,仅以新旧唐书、资治通鉴而论,李渊在开唐中的作用也要超过李世民。

一、晋阳起兵是谁主导?

大部分史书都将此事归功于李世民,比如《旧唐书·高祖本纪》上说,“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新唐书》更是把李世民如何“逼反”李渊写的一清二楚:在裴寂的设计下,李渊稀里糊涂地*了杨广的两个爱妾,被逼起事。

但有多个证据表明李渊非但不是被胁迫,而是“心实喜之”。

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载,当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时,是“私窃甚喜”,而且还悄悄对儿子说,“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

意思很明显:天意让我反,现在不反是因为顾及你的兄弟在洛阳。

如此看来,李渊是早有反心,只是时机未到。

另外,再从李渊起事顺利的犹如神助来看,如果没有事先谋划,杨广安插在太原的两颗钉子——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是不会如此轻易被拔除的,李建成也不会如此容易的组织李家从洛阳撤离。

正是因为他的自秽、受贿、酗酒、*女人,才成功的迷惑了杨广,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所以,这起胁迫事件明显是“周瑜打黄盖”,甚至,有理由相信,这是李渊自编自导的一场戏。毕竟当了半辈子的老狐狸,怎么会让“雏鹰”李世民闪了眼?

二、李渊军事才能差?

与李世民相比,自然是差的,但也没有差到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不堪。

实际上不仅没有不堪,还很优秀。

杨坚在世时,李渊就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杨广即位后,又历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这样一个人,如果没有点将帅之才,又怎会被两代帝王重用?甚至被杨广猜忌?

《旧唐书》载,大业十二年,身为右骁卫将军的李渊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在战斗中,他就亲率六千步兵击溃两万突厥。

另外,李渊的箭术也相当高明。“雀屏中选”,抱得美人归,说的就是他。

他的箭术是有史可査的,《旧唐书》载,大业十一年,李渊奉命前往山西镇压叛乱,“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余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

可以想象,李世民兄弟的超绝箭术就来自于他的真传。

三、没有李渊昔日在隋朝的政治地位,不可能积聚起家的军事实力。

和杨坚一样,李渊也是出自北周,有着不凡的家世,他的七世祖是十六国之一西凉的开国君主李嵩;祖父李虎以功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

李渊七岁袭封国公爵位,从而三世为国公。隋朝初立,被任为千牛备身。靠着母亲独孤氏的余荫,受到了文帝的重用,在外放了多年后,回到中央担任了要职。

大业九年,杨广二征高丽,李渊以卫尉少卿的身份,前往怀远镇督运军需,逢杨玄感叛乱,又受命赴弘化郡担任留守,主持潼关以西军事。

从地方到中央,又从中央到地方,李渊历经政治、刑法、民事、军事等多种要害部门,既深入了解了国情民风,为以后的执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为建唐后的一呼百应积攒了足够的人脉和威望。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裴寂。

李渊起家的资本有三:其一是关陇贵族的身份;其二是太原留守这个职位。

太原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为防御突厥,此地建造了森严的深池坚城,集聚了大批的精兵强将。李渊誓师的三万军,就是原来镇守太原的精兵。

其三,就是晋阳宫监裴寂提供的粮食军需。

根据唐书记载,李渊一决定起兵,裴寂就利用职务之便,拿出了宫女五百人、上等米九万斛、各种彩锦五万段、甲胄四十万套,供大军使用。

这些巨量的军用物资,为唐业奠基立下了第一功。这也是李渊为何一直厚待裴寂的原因之一,即便在太原城下损失惨重,李渊对他也从未见责。

大家可能会说,如果李世民站在李渊的位置,浸淫宦海几十年,可能比李渊的政治影响还大。

这句话没有错,但如果李渊替代李世民,年轻个十几岁,有一个信任他的父亲,也未尝不能扫灭群雄,建功立业。

所以,这样的假设没有任何意义。

四、没有李渊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不可能在每个关键时刻推出行之有效的战略。

李渊之所以能够仅仅在起兵一年后就建国称帝,与他的厚积薄发以及采取的高明战略是分不开的。

大唐开国最关键的是前两步:

第一步是募兵,李渊先是命刘文静伪造杨广诏令:太原、西河、雁门、马邑凡二十至五十岁之间的丁男悉数为兵,于岁末集结涿郡,参加征伐高丽。

这些地区的百姓本就厌烦高丽战争,由此更加惶恐,人心思乱。在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李渊又趁刘武周袭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勾连突厥进犯太原之机,再次伪造炀帝让他自行募兵的诏令,顺利地募到了数量可观的兵员。

第二步是攻长安,取关中。

起兵的同年七月,李渊就以李元吉为太原留守;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军事支援;自率大军三万从太原出发,走对角线进攻关中。

此次战役,李渊是坐镇中军的主帅,李世民兄弟则是摧城拔寨的先锋。

西河之战,《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说,李建成亲自查看地形,与将士同甘共苦,使唐军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军心大振之下,兄弟二人仅用九天时间便攻克了西河。

取霍邑时,连旬大雨,刘文静又迟迟未归,突厥入侵的流言甚嚣尘上,军心大乱,李渊为求稳打算退兵,李建成、李世民、柴绍、唐俭等劝他奋进(在许多史料中,李建成等反对的事实被隐去了,仅剩李世民一人反对),李渊采纳。

到八月初,天放晴。李渊发出进攻令,为了消化对方高城严备的优势,他亲自上阵,以弱兵诱敌,贪功的宋老生中了计,倾主力出城,李渊佯败,向后退却,待宋老生进入伏击圈后,李世民、李建成以精骑夹击,阵斩宋老生,全歼其部,霍邑被攻克。

河东之战,唐军遇上了擅守城的屈突通,不得寸进,李渊采纳裴寂之计,兵分两路,一路偏师继续围城,阻止屈突通追击,一路由李渊亲率主力溯河北上,从梁山、龙门渡河入关。

入关后,李渊进入三秦地界,受到士民的普遍欢迎,形势也豁然开朗。

取长安,主力是李世民的右路三军,但第一个攻上城墙的却是李建成的部属——雷永吉。

“辛卯,命二公各将所统兵往援,京城东面、南面,陇西公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主之。……帝闻而驰往……才至景风门,东面军头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

——《大唐创业起居注》

另外,攻克长安,李神通、柴绍等人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平阳公主,当唐军进入关中以后才发现,本来去联络各地义军的平阳,不仅率领的娘子军超过了七万人,而且已经成功扫荡了长安外围的据点和营垒,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所以夺取长安时李渊军已经达到了二十万,对长安形成了绝对的优势。

夺取长安已经水到渠成。

而攻克长安是李唐能够迅速立国的根本,其战略意义完全超过了以后唐朝的任何一次大战。

长安之战使西秦薛举被切断在西北成为孤军,又令王世充占据的洛阳成了死路,更使蠢蠢欲动的突厥不得不顾忌长安的坚城,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

另外,占据长安还使唐军声威大振,成为最有希望问鼎中原的一支力量,使得蜀地势力不得不下决心依附于唐,给李渊集团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政治主动权。

占据关中之后,李渊又设立傀儡皇帝,借用政治老招牌,为自己披上了一层保护色,从而得以进退自如。

他懂得,在时机未成熟之际就急于称帝,等于是将自己架在火上烤。他在等,等全国形势有个更明朗的变化,也即隋朝的政治象征完全消融之时。

但他不是在消极地等,而是在进一步拓展军事经营,他先是送给李密一顶高帽,让他与王世充、宇文化及斗个三败俱伤,然后就是兵出潼关,进攻洛阳,拿下第二政治中心。

可以说,李渊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所以,史家公认,自义旗初举,至大唐开国,李渊的功绩是完全高于李世民的,甚至李建成的功劳都比他大。

五、没有李渊出色的领袖风范与素质,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才纷至沓来。

大唐之所以鼎盛,与初唐人才鼎盛是分不开的。

李渊起兵之前就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他命李建成兄弟二人要积极收罗壮士、谋士、名士、死士,只要能为我所用的人才尽管以高官厚禄相赠,不用吝惜钱财。

二子也不负父命,结纳了大批的人才,比如最开始的裴寂、刘文静、唐俭、殷开山,后来的屈突通、李靖、萧瑀、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等。

当然,李渊父子出众的素质,显赫的家世,以及李唐所拥有的实力,才是这些寻找出路的人才,乐意投奔到他们阵营中来的主要原因。

比如河池太守萧瑀,李世民仅凭李渊的一封书信,就让他放弃河池兵马,回归长安。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才很多都是李世民招来的,确实如此,但大家想一下,他们之所以来投,是冲着李唐这块招牌?还是你李世民?退一步讲,即便是冲着你而来,大家更多看重的还是李唐那个二少,秦王,而非青年才俊李二。

甚至于李世民结交的江湖死士,刘弘基、窦琮、唐俭等人,都是李渊故交好友的后人。他们都是冲着李渊的面子,而非李世民这个“毛头小子”!

如果没有李渊的人脉,李唐这块招牌,士绅豪族不会纷纷来投,比如河东望族裴氏、长孙家,河池的褚亮父子、温氏兄弟等等,他们一听说李渊起事,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

六、没有李渊出类拔萃的组织能力,不可能将集团凝成一体。

隋末群雄中,李唐集团应该是最团结的,没有内讧造成的内耗,这不能不说是李渊的功劳。

七、没有李渊宽仁容众的度量,不可能使无数的志士仁人为之赴汤蹈火。

李渊的豁达大度、惜才爱才,是李唐人才鼎盛的关键。

最典型的例子如李靖、秦琼。

李靖在很早之前就得罪过李渊,由于“李氏当为天子”事件,李渊受到杨广的猜忌,杨广甚至当着群臣的面羞辱他,说他是“阿婆面”,还在出行中让他为自己“掌旗”。

李渊是敢怒不敢言,窦氏就劝他,要迎合杨广的声色犬马,搜集宝马良驹进献于他,于是就找到了时任驾部员外郎(掌车乘、牧马)的李靖,但被毫不客气的拒绝了。

从此,二人便结下了梁子。

后来,杨广巡幸江都,李渊趁机在太原招兵买马,又被担任马邑郡丞的李靖察觉,于是李靖决定:前往江都,向杨广告发!为了不让李渊生疑,他还让人把自己捆起来,伪装成囚徒,送往江都。

不想到了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李靖因道路阻塞被滞留许久,结果李唐迅速攻克长安,俘获了李靖。

于是,李渊“执靖将斩之”,然后就是犹如小说中的情节,李靖大喊;“因个人恩怨而斩杀壮士乎?”恰好李世民路过,十分惊异,以为豪杰,便为李靖求情,李渊顺水推舟放过李靖。

新旧唐书将李靖脱难,归功于李世民的求情,但从细节中完全可以看出,李渊是故意为之,否则哪有这么巧?李世民刚好路过,就因为李靖的一句话就对他另眼相看?李渊连犹豫都未犹豫就放过仇敌?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李渊深知李靖的能耐,有意收服,使出劝降的手段而已。

不管怎么说,这都体现了李渊的大度。

对于秦琼,更体现了李渊的惜才、爱才以及拉拢人心的手段。

美良川之战中,秦琼击败刘武周军,擒尉迟恭,立下大功,回朝后,李渊不仅赐与金瓶、财帛,还对秦琼说:“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

虽然不能否认有作秀的成分,但无疑会使秦琼誓死以报,他为何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原因就在于此。

汇总以上七点,李渊才是李唐真正的核心,真正的大唐王朝的缔造者。

李渊坐在皇位上,是坐得问心无愧的。

遗憾的是,李渊在建国后,忙于统一大业,在皇嗣的问题上犯了与隋文帝类似的错误,以致提前结束了历史使命,未能在治天下上有更大的建树。

0 阅读:11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