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我不是“汽车疯子”

电动湃 2024-06-18 10:35:20

当下,言语出格的余承东,被外界送上了“余大炮”的称号。

放到20年前,这“大炮”的美誉大概要归于李书福。

「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几张沙发。」

「以后卖汽车,就像卖西瓜。」

「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

当时说出这些话的李书福,还有着一个更响亮的外号——「汽车疯子。」

不过,李书福并不这么认为。

「我走的每一步,都是老老实实按照国家政策。」

「我搞汽车也没有超越自身的能力,而是非常理性地发展和规划。」

但同时,他又说过,“我没有其他爱好,连睡觉都在想着汽车。”

如果这都不算“疯子”的话,那给李书福送上「汽车狂人」的称号,这亦不为过吧。

李书福,天生不爱走寻常路。

高中毕业以后的李书福,已经厌倦了这种循规蹈矩的学生生活。

于是,他去问了比他年长的人,大学以后会分配到什么工作。

各人的回答不同,有的说是医生、老师,也有的说是到工厂。

「他们告诉我,一个月工资是36还是32块。」

「但我上学的时候,一个月就用掉好几十块钱,要是大学毕业后还只有这样多,我就觉得没意思。」

那年19岁的李书福,已决心要去闯荡一回。

1982年,拿着父亲给的120元,李书福开始了「照相生意。」

「刚开始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

「但我干这些事的时候,我就想好今后要干什么,我并不是为了骑自行车照相。」

「这绝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我的追求,但我必须这么做,否则我不知道切入点在哪。」

「我当初的理想,就是开个照相馆。」

1年下来以后,李书福赚到了2000元,他就真的拿这笔钱开了一家照相馆。

不过,实现了理想以后的李书福,并没有就此停下来。

在洗照片的过程中,李书福发现用上一种药水做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提炼出来。

后来,他干脆关了照相馆,改做这个金银的买卖。

有了这样快速积累财富的过程,李书福开始进军到重资产属性的制造业了。

1984年,李书福拿着几万元,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

「我们每年几千万、上亿的销售额,利润都上千万的。」

1989年,李书福的电冰箱厂一天产量就达到600到1000台。

但这时候,政策开始对冰箱进行定点生产的调整,需要入围定点名单才有资格经营下去。

北极花没有入选,那年入围的都是国有工厂。

在此形势下,李书福把工厂、库存、土地等上千万的资产,都上交了乡政府。

选择“一身轻”的李书福,转头去了深圳上大学,圆自己的大学梦。

90年代的深圳,满街都是创业的氛围。

刚进校园没多久的李书福,本来只是打算和舍友们装修一下宿舍。

但在逛建材市场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种叫“镁铝曲板”的建材,价钱卖得很贵,成本却不高,尤其国内还没有厂家生产这种产品。

出于商人的嗅觉,李书福决定放弃学业,启程回台州再次创业。

为此,李书福跟自家的几个兄弟,联合投资2000万成立了“黄岩市吉利装潢材料厂”,专门生产镁铝曲板。

「建材这个效益比较好,原来全中国就我们一家,我们全是用自己的设备、用自己设计的工艺。」

「那时候这些建材都是进口的,我们都是自己解决,所以效益非常好,当时都是大家排队拿东西,我们生产。」

做啥都赚到大钱的李书福,这当中不乏个人能力的突出。

但时代机遇的成分,也是无法忽略的。

那些凭运气赚到的钱,也容易凭本事亏回去。

1992年,李书福在“海南炒房热”里,一把亏了5000多万。

「钱赔光了,人都回不来了。」

「我只能干实业!」

发出这般感叹的李书福,选择回到制造业的老本行上。

这一回,他开启了出行事业——摩托车。

「有一次,台州市政府组织我们去参观学习先进企业,其中一个就是到摩托车厂去看。」

「我发现摩托车原来如此简单,我也发现这里面有商机,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1994年4月,李书福再联同自家几个兄弟,成立“黄岩市华田摩托车总厂”。

当年6月,国内首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就诞生在了华田摩托车总厂。

1995年,华田摩托车总厂实现产销6万辆。

次年,产销量再突破20万辆,销售额超过了数亿元人民币。

不过,向来敢想敢做的李书福,并不考虑就此停下脚步。

1996年5月,黄岩吉利集团更名为“浙江吉利集团公司”。

这一改法,代表了李书福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汽车疯子”,上路了。

李书福解释过,为什么跑去造汽车的原因。

「那时我们企业发展得不错,但我总觉得它的规模太小。」

「这几个亿的销售额,跟我们的追求还有很大距离,所以想扩张企业的发展规模,这就需要有产品的支撑。」

「我们不知道选什么产品,我们也尝试过很多市场调查,还选了很多产品,但都不是很成功。」

「有一次我去到美国,下飞机就发现跟中国很多的不一样,一上高速看到有16车道,密密麻麻全是汽车。」

「我那时候的想法是,怎么把这个车造起来以后,卖到美国来,因为它不是车多、市场大吗。」

李书福,说干就干。

本来李书福想在自己的家乡路桥去造车,但当地一直没有同意。

毕竟,当时民企造车还不是件合规的事情。

后来,李书福以造摩托车的名义,在临海申请了一块800亩的地皮。

「我们在规划基地的时候,就是按照汽车生产的工艺流程来做,这在当时都不能讲。」

尽管吉利摩托车卖的规模不小,但一下拿了这么大的地块,难免也容易让人生疑。

李书福回应,「我们要造的是,全国至大的豪华摩托车产业园。」

决心干一番事业的李书福,很快宣布将投入5亿元来造车。

但这样的投入,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再者,当时吉利还缺乏造车的人才。

李书福在全公司内翻遍了全部员工的档案,才找到3个有过汽车行业经验的人才。

「如果说有第四个工程师,并且是总工的话,那就是我(李书福)。」

缺人又缺钱的李书福,并不被外界看好。

「我决定去造车,其他人都当成一个玩笑,包括我哥哥和我弟弟。」

「我暗自告诉自己,造出一辆车来给他们看看,我的汽车生产史也就慢慢开始了。」

没有条件,李书福就亲自去创造条件。

他买来了几辆奔驰、红旗车拆来研究,通过逆向学习来完善设计图纸。

接着通过各种零部件的拼凑,“吉利一号”正式诞生。

车就这样组装出来了,但质量这一关能过去吗?

在“吉利一号”试验成功座谈会上,多数人的看法都不乐观。

更重要的是,「生产资质」再次成为了李书福的难题。

李书福先是找到了当地经委,得到了“不可能”的答复。

后来,他一直找上去,直至找到当时的机械工业厅。

对方反问李书福,“你懂怎么造车吗?你了解发动机从哪里来吗?钱和技术又从哪里来?”

那时缺少底气的李书福,连忙表态“我不生产汽车。”

“不过,我先研究一下行不行?”

对于「研究」这个说法,厅长没有给出明确指示——“你研究研究,那是你的事情,和我们没有关系。”

没有明确支持,也没有明确反对,李书福理会到了当中「继续研究」的意思。

过去,国内将汽车分成了七大类——

“1”为货车,“2”为越野车,“3”为自卸车,“4”为牵引车,“5”为专用车,“6”为客车,“7”为轿车。

其中,“6”和“7”的区别并不大,像当时的两厢车就被定义为客车,而三厢车则有轿车资质。

对此,没有轿车资质的李书福,果断选择了从两厢车入手。

而这样做的原因,也在于彼时天津夏利的备受追捧。

在此基础上,李书福还提出了“三五计划”——5升油、5万元/辆、5个人坐。

这,就是后来的豪情两厢车。

1998年8月8日上午8点,吉利豪情正式下线。

在这个特意挑选好的日子里,李书福想大排筵席来庆祝一番。

700多张请柬、100桌酒席,李书福的出手毫不吝啬。

不过,有些人始终不愿出席。

「我们一开始造车,被人当成犯罪一样,好像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

「我亲自去请了一些官员,结果除了浙江省的副省长来了以外,其他一个也没有来。」

「他们都害怕,认为我们是在犯罪。」

「副省长的到来,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鼓舞,鼓舞我们继续支撑下去。」

首批豪情生产了100多辆以后,吉利请了一批经销商去看车。

但遗憾的是,那批车连淋雨实验都通过不了,自然也不可能得到经销商的青睐。

这时候李书福下了决定——「用压路车销毁这批车」,宁愿损失掉好几百万,也要报废这100多辆豪情。

直至1999年11月,重新生产后的豪情才正式投放市场。

吉利汽车,开售了。

在吉利汽车进入市场的那一年,李书福还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在考察当地经济时,李书福细致汇报了这些年来的造车工作。

「我觉得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吗?」

「可以让我们去做一些探索,用民营企业的机制,就像当年造摩托车一样。」

「吉利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资金自负。」

「你能不能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让我们尝试一下!」

曾培炎回了一句,“我不反对你们造汽车。”

后来,同场的记者回去写了一篇报道——《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一位吉利的元老级人物在回忆时说过,「因为准生证的问题,好几次夜里都听到李书福在哭泣。」

为了得到生产资质,李书福尝试过不同方法,他一度想学奇瑞那样挂靠上汽,于是他积极联系过通用、一汽,但都无功而返。

后来,他又找到了江南汽车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投资2400万元,跟对方成立新合资公司“江南吉利汽车公司”,并由对方占得51%的股比。

这一下,算是为获准扫清了障碍。

更重要的是,2001年国内迎来了2项重要改革。

1、实行了16年的《目录》管理措施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公告》制,主要变化在于由国家经贸委接手汽车行业管理职能。

李书福认为,「没有《公告》,我们就被判死刑了。」

「因为没有它,国家不允许我们开发新产品,如果我们老是卖老面孔的车,怎么能激起用户的购买欲望?」

2、中国加入WTO,也是另一重要变化。

安聪慧曾这样分析,大概在有关部门看来,既然外资都要进来了,那还不如放吉利一马,让外资多一个竞争对手也好。

李书福也认同该说法,他指出「没有入世,就没有吉利。」

2001年10月31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六批)》公告出炉,吉利JL6360榜上有名。

12月26日,豪情和美日再登上第七批公告。

吉利,成为了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这是吉利刚造车时的发展目标。

低价,很大程度是吉利的发展利器。

「汽车工业已经一百多年了,中低档的技术是全开放的。」

「当我说要造3-5万元的轿车时没人相信,说这样的车肯定是七拼八凑、假冒伪劣。」

「人家有空调、音响、自动门窗、气缸活塞,我们的车才三四万块钱,可是没有少一个零件呀。」

「后来其它车也降到3万多了,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李书福没有骗我,三五万真能买车,吉利车一下好卖了。」

当年备受质疑的李书福,并不畏惧亮明他的态度。

不过,在拿到准生证以后,李书福亦清楚不可能一直维持原来的低价竞争路线。

因此,如何升维自身的竞争实力,这成了李书福的心头大事。

于是,他决定——破除原来的家族式企业管理,进行现代化股份改造。

2002年5月,李书福宣布将吉利集团的管理权、经营权交给两位新兵——徐刚、柏杨。

其中,徐刚担任吉利集团CEO,李书福改任董事长,而其他的李氏三位兄弟则退出决策层。

从此,吉利进入到了“经理人时代”。

吉利进行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改造,离不开要奔赴IPO上市。

为此,李书福提出了“吉利发展三部曲”——2005年产销量达30万辆,2010年达100万辆,2015年达200万辆。

同时,吉利还主动跟韩国大宇进行合作,力求提升自身的造车水平。

其中,对于双方合作打造的自由舰,李书福就给出了这样的高评价——

「自由舰,代表着吉利进入了高水平、规模化、现代化的造车时代。」

作为这一轮吉利向上发展的高潮,还要数2007年5月的《宁波宣言》。

那时李书福对外宣布,吉利从此要造至安全、至环保、至节能的汽车,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

于是,吉利主动停产了“老三样”的豪情、美日、优利欧,并提出不再造5万元以下的车型。

下足决心的李书福,甚至将原有的设备、模具都扔掉,即便连厂房都推平了。

「我就是要破釜沉舟,在彻底干净的基础上推新。」

如果不是因为这般决心,吉利可能不会造出在销量及口碑双丰收的帝豪EC7。

如此一来,当时的帝豪品牌和安聪慧,可能也就没有机会突围而出。

这一切,都一一影响了吉利后来的故事线。

在2001年的某场高峰论坛上,李书福说,造汽车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就像造自行车一样容易。

「通用、福特迟早要关门,而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反而会存在下去,并越来越有竞争力。」

到了2008年的吉利商务大会上,李书福再说到了——

「我与吉林大学的学生在一起交流时,我就告诉大家,你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丰田和本田赶出中国。」

「我这辈子可能做不到了,但我们一起努力,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的,不是无稽之谈。」

「我讲这个话不是为了壮胆,也并非对丰田、本田有多少怨恨,而是市场规律。」

早已看不惯外国品牌的李书福,立心要站到世界舞台中央了。

2005年,吉利汽车在港完成上市。

钱包鼓胀起来了以后,吉利正式开启“买买买”的模式。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在上汽和罗孚敲定交易之前,吉利也曾掺一脚进去。

「当时上汽没有收购,罗孚就来找我们了。」

「罗孚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个企业,我去了五六次,他们也来了好几趟,我们都谈得非常好,合作协议也起草好了。」

「罗孚要是放在我们手上做,一定会做得不错,现在没有在我们手上做,我不知道会做得怎么样。」

李书福曾提到过这样的往事。

在抢购罗孚失利后,李书福继续在英国寻求目标对象。

2006年10月,吉利出资4000万英镑,收购了英国锰铜控股的伦敦出租车公司19.97%股权。

吉利旗下的上海华普和锰铜成立合资公司“英伦帝华”,后者在华落地建厂,在上海生产TX4伦敦出租车。

这次收购,也改变了吉利的品牌部署。

原定为中高端品牌的上海华普,被降级为了生产基地,吉利转而力捧新品牌的英伦帝华。

后来,「全球鹰、帝豪、英伦帝华」,成为了吉利的三大品牌抓手。

其中,被称为“小劳斯莱斯”的吉利GE,就曾打算作为英伦帝华的车型推出,不过后来并未推行下去。

「我当初的动机是什么呢?想在国际市场大展手脚,得先小试身手,否则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吉利先是2005年在香港上市,拿着股市筹来的钱,收购了英国锰铜公司的股份。」

「然后我们再通过英伦帝华公司,在国内生产伦敦出租车,把这个钱又从伦敦拿回上海来了。」

「一笔钱,做了三件事。」

自小开始创业的李书福,面对资本游戏亦毫不逊色。

在尝到了成功滋味后,李书福很快又再重新寻找猎物。

这一次,是沃尔沃。

2007年,随着当时美国次贷危机的日益紧张,福特已经身陷财务泥潭。

看准了时机的李书福,在当年9月首次以挂号信形式,向福特申请收购沃尔沃。

但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现在不卖!你知道沃尔沃一年有多少销售额?150亿美元,相当于1000多亿人民币!」

2008年1月底特律车展期间,通过公关公司的牵线搭桥,李书福终于见到了时任福特CFO的道恩·雷克莱尔。

值得一提的是,雷克莱尔曾主动向李书福提到,「福特正拟出售捷豹和路虎,欢迎吉利加入竞购。」

后来,吉利报价3亿英镑竞购捷豹路虎,但跟印度塔塔集团的13亿英镑相比,后者自然赢得了本次竞购。

如此一来,吉利再将竞购对象聚焦在沃尔沃身上。

实际上,福特内部对于是否出售沃尔沃是有争论的。

据悉,沃尔沃品牌的安全调性,尤其符合了福特掌门人比尔·福特的口味。

因此,福特宁愿先卖掉阿斯顿·马丁和捷豹、路虎,也不愿早早把还在亏损的沃尔沃摆上货物架。

但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下,福特亦不得不要走到这一步。

2007年12月,福特宣布可能出售沃尔沃汽车。

自此,收购争夺战开始了。

要论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彼时福特沃尔沃在华的合资方,长安实际更占优势。

此外,同期传出参与竞购沃尔沃的中国车企,还包括奇瑞、东风、北汽等等。

作为民营代表的吉利,要在一众国企当中争夺瑰宝。

不过,当时李书福否认了有竞争对手参与到竞购当中。

「哪里有对手,没有啊,它们都不敢。」

「不敢要啊,一说就是上汽买来的双龙不行,哪个还敢要啊?」

2009年9月,吉利首度证实竞购沃尔沃。

同月,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

12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商务部支持吉利收购沃尔沃。

12月23日,吉利宣布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谈判进入收尾阶段。

2010年3月28日,吉利正式以18亿美元,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

1999年,福特花了64亿美元买下沃尔沃。

而在10年以后,福特仅以不到3折的价格卖给了吉利。

事实上,福特原本开价35亿美元。

但吉利通过计算发现,沃尔沃对未来三年的研发费用和固定资产的投资,相比此前减少了17亿美元。

没有研发投入,自然谈不上销量的回暖复苏,加上2008年沃尔沃还亏损了约19亿美元。

从中,吉利找到了可谈判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吉利集团的资产总值还不到200亿元人民币。

而沃尔沃的账面价值就达24亿美元,且2009年的销售额高达124亿美元。

这“蛇吞象”的故事,颇具些不可思议的色彩。

再者,吉利的出价也并非“Number 1”的高。

2009年12月,美国皇冠集团突然半路杀出,向福特提出了更高价钱。

不过,福特还是选择卖给了吉利,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美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泥潭当中,除了靠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自救以外,中国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

那时中国买了大量美国国债,以及房利美、房地美的证券,得益于这样的天量注水,才浇灭了美国的“金融火灾”。

中美蜜月期的时代背景,不难为吉利的跨国并购扫清了障碍。

后来,吉利的海外收购一发不可收拾。

澳洲DSI变速箱公司、宝腾和路特斯、戴姆勒奔驰近10%股权、阿斯顿马丁近8%股权等等,吉利都一一将其收入囊中。

当下的吉利,早已成功立足于世界舞台中央了。

安聪慧,曾概括过吉利的数次关键调整。

1、2003-2004年。

吉利调整人事架构、完善生产基建,直至自由舰的诞生,这标志着吉利实现了真正的“自主研发”。

2、2007年-2008年。

吉利发布《宁波宣言》,确立了“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24字发展战略。

此举,标志着企业有了清晰正确的战略规划。

3、2013年-2014年。

由多品牌主张回归到“一个吉利”,并启动吉利「精品车」战略。

4、从2018年开始,吉利迈入到第四轮调整期。

本轮调整明确了企业的战略定力,就是「打基础,练内功,扎扎实实,没有捷径。」

安聪慧强调,「我们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在这轮新阶段里,「新能源」开始成为了主导。

在2018年博瑞GE上市时,安聪慧就曾指出——

「今年是吉利全面迈入新能源汽车的元年,以博瑞GE为开端,未来吉利全新产品都将实现电气化。」

事实上,早在2015年,吉利就首次提出了“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力求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体90%以上。

其中,插混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65%,纯电动车占比35%。

同期,乘着2013年吉利和沃尔沃联合成立了CEVT研发中心的红利,双方再合作打造PMA纯电架构。

这,也是如今SEA浩瀚架构的前身。

PMA更名为“浩瀚”,这样突破边界的内涵,实际意指了该架构的开放共用。

在2018年5月的龙湾论坛上,李书福在发言时就提到了——

「汽车产业具有开放、合作、协同的特点,任何的单打独斗、自己关起门来参加行业竞争,成功机会并不大。」

「吉利愿意共享现在开发的全新一代纯电动架构、模块,这样有利于规模、效益的产生。」

「也有利于中国汽车提高市场份额,从中低端提升到到中高端。」

当时没有多少人留意的合作主张,在日后成为了事实。

如今,极氪、极越、领克、银河、沃尔沃、极星、路特斯、smart等多个品牌,均已陆续推出了浩瀚架构车型。

众星拱月的浩瀚架构,亦指明了吉利在新能源赛道的领导角色。

今年1到5月,吉利控股集团累计销量超过123万辆,同比增长27.9%。

其中,新能源汽车的累计销量接近46.8万辆,同比增长48.8%。

6年前提出合作共赢的李书福,又赢了一把。

6年前的李书福还说过,「吉利将向“全球创新型科技企业集团”进行转型。」

在当时的博越PRO发布会上,安聪慧指出,「吉利成为了首家深度定义、主导开发汽车芯片核心技术的车企。」

2021年,“智能吉利2025”战略正式发布,吉利宣布构建“一网三体系”。

其中,“一网”指的是“智能吉利科技生态网”,围绕芯片、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和卫星网搭建的自研体系和生态联盟。

2022年6月,“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发射。

2023年,国内首款国产车规级7纳米芯片“龙鹰一号”正式量产,领克08成为首款搭载应用车型。

此外,去年吉利打造的“车、路、云、网、图”一体化算力底座——「吉利星睿智算中心」揭牌上线。

得益于此,吉利将能不断加快AI技术的应用迭代,赋能提升智能座舱和智驾的实力。

如今的吉利,已然成为了全球创新型科技企业集团。

它起于汽车,但亦早已超脱于车企的角色。

这头巨无霸,放之全球亦不再有人敢轻视了。

李书福说过,“中国汽车的未来在民营。”

那时的他认为,中国品牌想要成为世界的著名品牌,没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是做不到的。

中国汽车企业想要有自己的技术积累,没有几十、上百年也是做不到的。

年轻时说话直来直去的李书福,一度被外界称作“汽车疯子”。

而在他心里,李书福亦不否认跟外国品牌的实力差距。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一次次着力去推动吉利的调整升级。

这些努力,将吉利推到了乘用车中国品牌的销冠宝座、推向至世界舞台中心。

汽车狂人,圆梦了。

2 阅读:159

电动湃

简介: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