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变“躬匠”,日本车企已日薄西山?

电动湃 2024-06-06 10:17:20

丑闻缠身的日本车企,再次刷新下限。

6月3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公告,丰田、本田、雅马哈、马自达、铃木五家公司在型号指定申请中存在欺诈行为报告。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涉及安全性的数据造假等严重不正当行为,日本国土交通省4日对丰田汽车总部进行突击检查。检查人员将对质量负责人进行询问,并分析相关文件,以查明事件来龙去脉。

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日本车企就会爆出产品、质量等方向的丑闻,此前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工匠精神也被人戏称为“躬匠”精神。

日本车企怎么了?为何病得这么重?

不出意外,日本车企的丑闻都会以管理层鞠躬结尾。这一次也不例外。

在丑闻事件发生后,丰田、本田、马自达三家公司就违规问题召开记者会,三家公司领导人均在记者会上公开鞠躬道歉。

据报道,丰田汽车公司在3辆现有生产的车辆行人保护测试中提交虚假数据,同时对过去生产的4辆车进行碰撞试验时对试验车进行欺诈性处理。

马自达汽车公司在目前生产的两辆车的输出测试中重写了发动机控制软件,同时对过去生产的三辆车进行碰撞试验时对测试车辆进行欺诈性处理。

本田汽车株式会社在过去生产的22款车型的噪音测试报告中存在虚假陈述;铃木汽车株式会社对过去生产的一款车型的制动装置测试结果进行虚假陈述。

总得来看,这些车企的违规已经涉及到了车辆安全部分,造假和危害的程度更深,突破了行业的底线。但这些并不是孤例。

近年来,日本制造业质量丑闻层出不穷,涉及汽车、钢铁、化工等诸多领域,仅以丰田汽车为例,自前年以来,其子公司日野汽车、大发工业等相继曝出在产品检测中存在违规行为。

事实上,丰田的数据造假行为已经长达三十多年。日本资深汽车记者桃田健史在参加相关节目时称此次丰田造假事件“前所未闻”,而且30多年前就长期存在,实际情况要比174这个数字还要多,并表示“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问题。”

此外,2017年,神户制钢承认质检数据造假;作为日本制造的代表企业之一,三菱电机公司2021年被曝检验数据长期造假;日本大型重工业公司IHI也宣布,其下属一家子公司2003年以来篡改了超过4000台发动机的燃油效率数据,以使测试数据看起来更“漂亮”。

如此种种,已经表明,日本车企的造假只是日本企业造假的一个片段,行业已经形成造假传统,有的造假事件跨越了几十年,甚至形成了窝案,一个违规时间总能牵扯出一串相关企业和人员,也可以理解为造假成风。

由此,工匠精神彻底沦为“躬匠”精神。

据新华社报道,去年10月,日本数据分析公司幅锐态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发现,过去5年中25%的日本公司曾发生过挪用公款、作弊、违规等不当行为,其中涉及产品品质的违规占比达32.7%。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车企及其他企业为什么集体造假?

我们可以发现,日本造假频发的时间正好和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重合。日本泡沫破灭以后,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各大公司被迫持续推进降本提效改革,压缩成本成为企业首要目标,品质从而让位于成本管理。

此外,以汽车行业为例,多数供应商在议价、工期、产品标准等方面缺乏话语权,只能服从和满足采购商要求。自身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为了保住车企的订单,不得不造假、偷工减料。

新华社更是指出,日本企业集团内部条块分割、组织机制相对固化,总部与基层明显割裂,各基层单位更看重自身局部利益,经营层与生产一线严重脱节,这种企业文化也是造假问题的诱因之一。

这种企业文化与日本民族特性,息息相关。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一书,揭示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性,即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矛盾特性。

当这种矛盾的民族特点,叠加相对剧烈的外部变化,就会形成较为扭曲的企业文化:短视而高傲、羞耻而无知等等。

比如在经济下滑的时代,耻感文化使得企业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最终搬出数据造假这一招,以维护日本工业的招牌。

而在前沿创新领域创新能力的下降,也使他们不得不采取造假的方式来维持虚假的辉煌。而且,日本企业往往追求较长的使用寿命或者赋予产品多项功能,进而导致设计标准高,产品价格高企,进而导致他们在品质方面动起来歪脑筋。

耻感文化也导致多数企业形成了一种造假是不知耻,却耻于被揭穿,没有证据就抵死不承认。即便是被发展错误,也是鞠躬敷衍了事,从而导致造假的“惩罚成本”愈来愈低,“假客气”更多,“真敬畏”更少。并且固化的企业制度,也形成了人人维护的局面。

相对乐观的消息是,丰田中国方面发表声明强调,经过确认,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与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与本次事件无关,相关认证实验按照中国法律法规,在中国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完成,不存在安全和品质问题,请用户安心使用。

一个不争的事实,曾经高高在上的日本车企乃至日本制造,现在已经开始跌下神坛。这类造假事件不是最后一例,或许将迎来层出不穷的曝光。

也有人认为,日系汽车厂商的造假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全球汽车行业存量竞争的大背景下,各国厂商之间的内卷已经达到极致,日本官方选择“自曝”可能也是为了把影响减到最小。

世界浑浊,谁真清醒?

0 阅读:61

电动湃

简介: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