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秦琼到底有没有生擒尉迟恭?两点或可证实!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3-13 21:19:40

秦琼和尉迟恭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演义中,二者同为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一,一个排名十六,一个十七,一个是神拳太保、小孟尝,一个是皂袍大将、烟熏太岁。

正史中,二者俱是降将,一个曾在瓦岗李密、洛阳王世充手底下混过,一个曾是“定杨可汗”刘武周的手下爱将,降唐后又都是玄甲军四骠骑之一,都以勇武闻名,最后还都成了中国古代的两大门神。

关于尉迟恭和秦琼谁强谁弱一直是大家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赞同前者更强的认为,尉迟恭凌烟阁排名第七,武将第一,而且入选武庙,十七史百将传,远超凌烟阁排名倒数第一,什么都没入选的秦琼。

而喜欢后者的则认为,秦琼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武力值爆表,实力远超尉迟恭,特别是他曾在美良川之战中生擒过前者。

对于秦琼的勇猛,即便尉迟恭的铁粉也无从反驳,因为这是在正史中明确记载了的:“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不止一次取敌将首级,还无一失手,妥妥的万人之敌,史上独一份,但对于是否生擒过尉迟恭,尉迟的铁粉们却有非常大的意见。

因为所有的正史资料都没有如此记载,《新唐书》对于秦琼在美良川之战中的表现只有九个字——“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

再结合其他史料,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尉迟恭确实在美良川被秦琼击败,然后就带着残兵逃了,是李世民带着部队穷追不舍,将其堵在了介休,最后在唐俭的游说之下,才选择降唐。

当然,支持秦琼的人也有依据,那就是秦怀道的墓志铭,原文是这样写的:“祖叔宝,隋龙骧将军,从高祖神尧帝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

秦怀道是秦琼之子,因为老爹是英年早逝,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继承了开国县公的爵位,还承继了上柱国的勋官,但可能缺少了父辈的庇佑,又或者自身资质不行,反正摸爬滚打了一辈子,活了六十岁,却只做到了司士参军、义兴县令。

而他的儿子秦景倩更惨,一辈子最大的官只是一个县令。

所以,秦景倩在父亲死后34年,自己退休(甚至是免官)以后,便有了迁葬父亲改变家族命运的想法,于是在开元六年,也就是公元718年,把秦怀道迁葬到了洛阳。

这块墓志铭,就是这个时候请朝议郎宋温璩撰写的。

秦琼的粉丝:应该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

但反对的人还是提出了异议:

第一,秦景倩请人给父亲写墓志铭,按照惯例应该以父亲的口吻称秦琼为“考”,但他却用自己的口吻,在考大人秦怀道的墓志铭上称呼秦琼为“祖”,连辈分都搞错了,又怎么能以此为依据呢?

落魄的贵族子弟秦景倩是在拿爷爷吹牛,给祖上贴金。

第二,墓志铭的可信度不如正史,在正史有载的情况下自然以正史为准。

秦琼的铁粉自然也会反驳:以尉迟恭和李世民以及李义府的关系,唐朝的史书可信吗?

李世民和李义府在历史上都有篡改史书的恶名。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曾先后三次查看李渊和他本人的《实录》:

第一次因为褚遂良和黄门侍郎刘洎的反对而作罢;第二次遇上了好说话的房玄龄,李世民直接给玄武门定性,并暗示史官要按照“周公诛管”的故事去改;第三次则是复查,当时的史官就是许敬宗,李世民看后表示满意。

虽然李世民主要关注的是玄武门之变,但史官为了迎合上意,对在事变中立下大功、李世民的“亲密战友”尉迟恭施以“春秋笔法”,削去浮词,隐晦其事,并非不可理解。

许敬宗就更不用说了,在历史上就以“曲从迎合”、“曲直不正”著称,就连司马光都因为他,将很多《太宗实录》的材料予以否定和放弃了。

而他又与尉迟恭是儿女亲家——尉迟敬德的孙女嫁给了许敬宗的儿子。

当年李世民为了遮掩玄武门之变的是非曲折,让许敬宗监修国史,许为了迎合上意,对李建成、李元吉等多有恶贬,也因此深得李世民和李治的宠信。

后来,他又因为对李治说了一句:“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谓之不可,何哉?”支持武则天上位,在武周朝取代李义府成为中书令,风光无比。

而当时的尉迟敬德位高权轻,官拜比宰相还高的开府仪同三司,但是不管事,也就在家吃太平俸禄而已。他之所以能够躲过武则天的屠刀,不干涉李治废后就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自然就是与许敬宗的姻亲关系。

许敬宗抬高尉迟敬德,就是抬高儿子妻族的地位,也就是抬高自己的地位。

《资治通鉴》记载,许敬宗满世界宣传,说太宗皇帝写的《威凤赋》就是赐给尉迟敬德的,但实际上是写给长孙无忌的,“敬宗子娶尉迟敬德女孙,太宗赐长孙无忌《威凤赋》,敬宗猥称赐敬德。”

许敬宗之所以如此做,一是抬高自己,二是想把亲家公抬出来,作为武媚娘善待老臣的典范,同时利用尉迟恭的威望,打击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班反对李治废后的老臣。

武则天和许敬宗罗织罪名,把长孙无忌等人逼死以后,又逼死了大批关陇旧臣,朝中舆论因此议论纷纷。李治和武则天为了安抚舆论,对关陇旧臣采取打一巴掌揉三揉的策略,一方面善待被贬斥的于志宁等人,一方面褒扬尉迟敬德忠君爱国,功高盖世。

再说,秦琼在贞观十二年就去世了,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远不如尉迟恭。

在这种情况下,人品堪忧的许敬宗替尉迟恭隐晦被擒一事就顺理成章了。

总之,唐朝的史料不可信。

正反双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难以评判,但事实究竟如何呢?

根据现有的史料(唐史除外),很难判断,就连《资治通鉴》都是含糊其辞,语焉不详。

但根据一些细枝末节,理性分析一下,其实也并不难判断。

第一,墓志铭的可信度问题。

墓志铭是相当严肃的。

墓志一般是由自己生前撰写,或者去世时由别人写成,不是考证更不是猜想,是信史无疑。

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就说:“墓志者,记也;铭者,名也。”铭部分,由于牵扯到人物评价,会有主观成分,毕竟死者为大。但是墓志部分一般都是真实的记录,真实性不容怀疑,所谓鬼神不可欺。

而秦怀道的墓志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就的?是在秦景倩混得很差,想为子孙后代改一改命运的情况下,说明秦景倩很迷信,想求助于祖宗甚至鬼神,逆天改命,这样的一个人会在父亲墓志铭上吹牛吗?

现代史家也通过对古代大量的墓志研究表明,墓志铭的创作者基本都能秉持求真纪实的理念,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仇鹿鸣就将其概括为五个字——“事实而情虚”,意思就是,即使某些墓志用了“谀墓”的手法,但也不影响文中所记人和事的真实性。

所以,一般认为墓志铭的真实性要大于家谱、方志,甚至国史的。

至于《秦怀道墓志铭》中称呼“考”的疑问,更不是问题,宋温璩虽不是什么高官显贵,但也是以笔杆子混饭吃的文散官、著作郎,对于怎么称呼显然要远高于我们。

而且,宋温璩在通篇墓志铭中都是以秦景倩的口气写就,比如“曾祖季”、“嗣子思亲”……,说明这并不是一个偶尔出现的低级错误。

再说,以墓主人的口吻写墓志铭,也仅是“一般”、“惯例”,并非必须,而《秦怀道墓志铭》又是特例——迁葬,以迁葬人的口吻写墓志铭,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以此点质疑墓志铭的真实性,岂非失于武断?

第二、美良川之战后李渊的反应。

美良川之战,从属于柏壁之战,是李世民讨伐刘武周战役中的一次小作战,从作战的规模来看,连战役都算不上。

武德二年(619)三月,刘武周大举入侵河东道,随后的几个月内,不仅大破李元吉部,还捣了李唐老巢河东、并州。

十一月,李渊命李世民率军自龙门渡河,驻屯柏壁,与刘武周主力宋金刚部相持。

当时,因夏县吕崇茂反叛,李渊又单独派永安王李孝基征讨吕崇茂。

本来,李唐两个兵团一个在北,驻守柏壁,掩护龙门渡口;一个在南,围攻夏县,掩护蒲坂渡口,即便不能有所突破,但只要没有重大失误,有此两军,可保关中无事(从河东入关中的大渡口,只有龙门和蒲坂两个)。

但很快李孝基就被南下增援吕崇茂的尉迟敬德打得大败,他本人也在被俘后因密谋逃归惨遭杀害。

在此情况下,如何迟滞宋金刚向蒲坂进攻、掩护唐军在蒲坂重组防线,就成为驻扎在柏壁的李世民的当务之急。

斟酌再三,最终李世民选择主动出击,以攻代守,通过打击宋金刚,牵制其兵力,使其无法向蒲坂进攻,以争取时间,掩护唐军重建蒲坂防线。

而他选择攻击的对象就是在击败李孝基后,仍在虞州夏县盘桓的尉迟敬德部。

为了在尉迟敬德和寻相北返途中,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李世民派出了多位将领。

据《资治通鉴》载:“尉迟敬德、寻相将还浍州,秦王世民遣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等邀之于美良川。”

另据《册府元龟卷357》载:“殷峤,武德初以陕东道行台兵部尚书从讨宋金刚,与总管卫孝节、将军秦武通,别破贼将尉迟敬德于美良川。”

从上述两条记载合看,参加美良川之战的唐军将领主要有4位:

陕东道行台兵部尚书殷开山;原隋军将领、总管卫孝节;骑兵将领,时任马军总管的秦叔宝,以及善用骑兵的将军秦武通。

从官职上看,领兵主将应该是殷开山,次之是总管卫孝节,秦琼最多也就是第三主将。

关于交战的过程,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只说秦琼破尉迟敬德,功最居多,至于具体如何打的,不得而知。

但我们可以根据李世民的部署,针对性的给殷开山配备了两名擅长骑兵的将领,以压制同样是骑兵高手的尉迟恭上来看,在美良川之战中,秦叔宝应该是与尉迟敬德进行过骑兵对战,而且起到了关键作用。

双方交战的结果,非常明确——“斩首二千余级”。

虽然美良川之战,唐军大胜,但并没有改变双方的态势,李世民依然选择在柏壁坚守不出,在与宋金刚相持了五个多月后,才因宋军缺粮,在其撤退过程中追击,大败其军,取得了柏壁之战的完全胜利。

所以,美良川之战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作用上,都称不上“大捷”,只是由李世民主导的一场伏击战,遭遇战而已。

但李渊却在战后第一时间对秦琼做出了厚赏,不但封其为上柱国,并赐与其象征荣耀的黄金瓶,还说:“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秦琼只为大唐打了一仗,而且还是在李世民是总指挥,殷开山是方面军主帅,自己仅作为骑兵总管,也就是个出苦力的情况下,就被封了最高等级军功,还让李渊愿意割已肉啖之,实在是不正常。

如果秦琼没有在此战中生擒尉迟恭,仅凭斩首二千余级的“将功”,能得如此殊荣吗?

所以,笔者推测,秦琼活捉尉迟恭的可能性相当大,而正史中不载,一可能是因为李世民篡史时抹去,毕竟他是自己最忠心的“战友”,如果照实叙史,那么尉迟敬德的脸就丢大了,自己也脸上无光;二可能是尉迟恭的儿女亲家许敬宗把这段史实粉饰掉了,毕竟当时的政治环境也要求李治和武则天抬高尉迟恭的地位。

0 阅读:12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