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决汉奸,冯志一枪未打死,战友嘲笑后再补3枪,也没打死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6-09 09:22:34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东石村夜袭:武工队的隐秘行动

在1943年的寒冷深秋,月色朦胧的夜晚,东石桥村的寂静被一群暗影打破。这群人是由武工队队长杨寿增带领的五十余人组成的精英队伍,他们分为三个小队,目的坚定而明确——摧毁位于村外的东石村炮楼。为确保行动的隐秘和成功,他们步履轻盈地穿过村庄,寻找合适的藏身之处,悄无声息地潜伏下来。

随着夜幕的加深,杨寿增安排了精通潜行和侦查的队员在村庄的关键位置设立暗岗,封锁所有可能泄露消息的途径。他们的动作敏捷而专业,隐藏在屋檐下、树木背后或是墙角的阴影中,警觉地监视着每一次动静,确保行动的安全性。

此次目标,东石村炮楼,是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位于村外不远处的保高公路旁。这座炮楼一直是日伪军在此区域的重要据点,由于其位置的战略意义,成为了周边百姓生活的巨大威胁。据点不仅配备有重机枪和观察设备,而且经常有日伪军士兵在此轮换驻守,执行对周围区域的严格监控与控制。

在杨寿增的小队潜入村庄的同时,村里的百姓已经对这座令人厌恶的炮楼忍无可忍。许多受害者找到了杨寿增的武工队,他们诉说了便衣特务班长杨特的暴行:如何在村中横行霸道,抢夺粮食,虐待村民,甚至随意处决任何敢于反抗的人。百姓们的眼中充满了恳求,他们请求武工队除掉这一祸害,解除村民们的痛苦。

得知这些信息后,杨寿增和他的队员们更加坚定了此行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他们在村民的指引下,更加精确地了解了炮楼的布局和周边环境。村民们还偷偷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情报,比如炮楼的换岗时间、内部结构等,这对于接下来的突袭行动来说,是极为宝贵的信息。

深夜,一切准备就绪,杨寿增决定在天亮前发动攻击。队员们检查了一遍自己的装备,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决战的光芒。在彻夜的黑暗中,他们像幽灵一般融入夜色,缓缓向那座象征着压迫和恐怖的炮楼逼近。

炮楼的攻坚战

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行动的号角终于吹响,武工队的队员们如同紧绷的弓弦突然释放,迅速而有力地冲向目标——东石村的炮楼。贾正喜作为一个小队的负责人,带领着手下冲在最前线,每个人的脚步都异常坚定,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决心。

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封锁炮楼的出入口,防止里面的人员逃逸;有的则直接向炮楼的各层发起攻击。贾正喜和他的小队负责主攻一楼,他们迅速通过已被撞开的木门冲进炮楼内,手中的武器不停扫射,以压制可能的敌人反击。

同时,冯志带领另一支小分队行动迅速,利用炮楼内部的楼梯向上冲。楼梯嘎吱作响,但他们的脚步异常轻盈,几乎不让敌人察觉。一路上,楼梯口和走廊的阴影中,偶尔有敌人惊慌失措地试图抵抗,但都被冯志和他的队员迅速制服。

冯志的小队很快到达了三楼。这里的情形出乎他们预料,一股安静的气息笼罩着整个楼层,仅有的光线透过窗户投射进来,映照着室内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小心翼翼地推开一扇门,眼前是一间宽敞的卧室,床上竟有人还在沉睡。

见此情形,冯志立即作出反应。大声命令:“别动!”他的声音震耳欲聋,在紧张的气氛中显得尤为突兀。睡梦中的人被惊醒,猛地坐起,显然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他眼前的情景让他惊慌失措,但还未等他有更多的反应,冯志已经迅速上前,一把将他从床上扯了下来。

那人赤身裸体,显得有些尴尬和无助。他试图抓起床边的衣物遮掩,却被冯志严厉地制止了。冯志命令道:“到下面集合!”那人踌躇地回应:“我还没穿衣服呢。”但冯志没有耐心听他多言,冷冷回答:“少废话,快走!”

这名被抓的男子只好匆忙地捡起一件衣物围在腰间,然后在一名队员的押解下,被迫快速下楼。整个过程中,其他队员继续搜索三层的每一个角落,确保没有遗漏任何可能的威胁或者有价值的情报。

此时的炮楼内部已经完全被武工队控制,枪声逐渐稀少。从一楼到三楼,每一层都有队员忙碌的身影。他们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迅速地搜集可能对接下来的行动有用的情报和物资。

识别与处决

随着炮楼被武工队完全控制,一场紧张的寻找和确认开始了。在抓获的俘虏中,武工队急需找到特别目标——便衣特务杨特。然而,在混乱和紧张的环境中,武工队的队员们发现他们并不真正认识杨特,难以从多个被捕的日伪军中准确辨认出他。

在队员们互相交换信息,试图识别杨特的同时,炮楼下方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位年纪稍长的女性,穿着普通的村民服饰,正从楼梯上急匆匆地下来。她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西河大鼓演员,常在村中的集会上表演,因此村里的很多事情她都略知一二。

这位女性听到不断有人在呼喊“杨特”的名字,便走了过来,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她的到来恰到好处,因为她对于这个被村民深恶痛绝的便衣特务杨特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队员们在确认她的身份后,便请求她帮忙辨认是否有杨特在被俘者中。

借着楼梯口微弱的灯光,女性仔细观察每一位俘虏的面孔。突然,她的目光停留在一名中年男子身上,这名男子正试图将自己隐藏在其他俘虏之后,嘴里还在不停地否认自己是杨特。女性走向前,指着他说:“他就是杨特!”

一听到这个确认,冯志立刻走上前去,毫不犹豫地抓住了那名男子的耳朵,粗暴地将他从队伍中拉了出来。杨特的脸上露出短暂的惊恐,随即被冯志冷静的举动所替代。

冯志紧握着手中的快慢机,对着杨特的头部对准了一会儿。在确认无误后,他没有任何迟疑,扣动了扳机。一声枪响划破了夜空的寂静,杨特被击中头部,瞬间倒在地上,一动不动。

撤离与意外的存活

随着杨特倒地,武工队的队员们以为这场戏终于画上了句号。他们立即转向其他紧急的任务——收拾炮楼中的物资。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搜集散落在各处的枪支、弹药,同时还有存放在角落的粮食和布匹。这些物资对于他们继续在敌后开展活动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确保没有宝贵的资源被遗留在即将撤离的炮楼中。

正当队员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打包物资时,魏云山突然大叫起来,打破了忙碌中的寂静。“嘿!这小子真禁揍嘿!又活啦?”他的声音充满了惊讶和不可置信。所有人的注意力瞬间被拉回到了杨特的身上。冯志迅速走到杨特的旁边,只见这个本以为已经死去的人竟然正费力地用手撑地,晕头晕脑地试图爬起来。

这一幕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魏云山半是嘲讽半是惊讶地看着冯志说:“冯志,瞧你这枪法,死人让你打活了,好枪法呀好枪法!”他的话带着一丝戏谑,但场面的紧张气氛依然未减。说话间,魏云山横过手中的晋造冲锋枪,对着地上挣扎的杨特,“噗噗噗”又是三枪。

这三枪下去,杨特的身体猛地一颤,随即彻底不动了。血迹从他的身体下开始扩散,染红了周围的地面。魏云山走上前去,用脚狠狠地踢了几下杨特的身体,确认他这次真的没有了生命迹象。在场的队员们见状,纷纷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次真的可以确保杨特不会再带来任何威胁。

队员们继续忙碌着最后的收拾工作,将所有可带走的物资尽可能地打包。随着天色渐渐发白,他们开始撤离这个已经没有战斗价值的地方。撤离过程中,谁也没有注意到,虽然经过重伤,杨特竟然还有一丝气息残留。

天完全亮了后,一支日伪军的增援部队匆匆抵达东石村,他们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杨特。立刻,他们将杨特紧急送往保定的日军医院。尽管经过了急救,杨特最终还是因为伤势过重,在医院中死去。

战争结束后,冯志并未选择回归平凡的生活,而是开始尝试将他在战争中的经历转化为文字。最初,他只是在地方报纸上发表一些短篇小说,这些故事多半基于他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事件。他的笔触直白而生动,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很快就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读者。

随着写作技巧的提高和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深入挖掘,冯志逐渐构思出一部更为宏大的作品——《敌后武工队》。这部小说详细描述了一个由农民和普通百姓组成的抗日武工队在敌后的斗争,以及他们如何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执行任务,破坏敌人的后勤线,并进行情报工作。

然而,冯志的生命之花并没有绽放太久。在45岁那年,正值他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及早年战争中受到的伤害,冯志病逝,留下了未竟的文学计划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参考资料:[1]寒江雪,赵葆华,郭铁成.敌后武工队(取材于冯志同名小说)[J].电影文学,1995(8):18-3460

0 阅读:426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