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脩一生事孔融、袁谭、曹操,为什么还能得个“忠贞”的评价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6-21 12:16:15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汉末三国时,吕布因多次换主,被评价为“轻狡反复”。但同时期的王脩,先后事孔融、袁谭、曹操,陈寿为什么反而说他“忠贞”呢?

电视剧《曹操》王脩剧照

一、孝义两全

王脩,作也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人。

王脩在七岁社日时,他的母亲去世。

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五行戊属土)为社日,一般在农历二月二前后。在农业社会,社日是一个重大的节庆日,百姓在这一天到土地庙烧香祭祀,祈求丰收,很是热闹。

苐二年的社日,乡邻又准备起社。小王脩却想起母亲在这一天去世,哀伤难抑。在古时,这是一种至孝的表现。乡邻因此罢社,不再举 行活动。

王脩不但事亲至孝,还为人至义。

他二十岁时,到南阳(治宛县,即今河南南阳)游学,投宿在一个叫张奉的人家里。当时张奉全家人忽然全部得病,以致无人照看。王脩就悉心照料张家人,直到他们病愈才离开。

故此,王脩可称得上孝义两全。这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就是很好的声望。

王脩游戏图

二、救难孔融

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北海(治剧县,即今山东昌乐)国相孔融召王脩为主簿,后来又让他代理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令。

高密县有一户姓孙的豪横,他门下人多次犯法,县里都不敢招惹。王脩到任后,正好县里发生一起抢劫案,劫犯被官府追得急了,就窜入孙家。县吏一看,就泄了气,不敢去要人。

王脩却不惯着这毛病,带着官史、百姓就把孙家给围了。孙家人一看,嚯,这个雏儿看来是不知道这里谁说了算啊?于是就组织家丁与官府对峙。官府这帮老油条却是知晓门道,干吆喝就是不往上冲。老百姓一看,官府中人都不上,也就在一边光打雷不下雨。

王脩不干了,他把围孙家的吏民叫到一起,高声训话:“有敢不强攻者,与孙氏同罪。”这下倒把孙氏给镇住了,他想了想,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这家是个二愣子,不上道啊。算了,民不与官斗,只好把劫犯交了出来。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高密县各豪横从此见了王县令,都蔫蔫的跟个乖宝宝似的。

后来孔融举王脩为孝廉,王脩推让给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邴原,孔融却说:“邴原之贤,人已所知,他不患无位。他才应该让贤于先生,这样才合理啊。”王脩一再请辞,孔融只是不允,非要举荐他到朝廷。可惜后来因为中原离乱,竟没有成行。

王脩初仕孔融

不久,北海境内发生叛乱。王脩听说孔融有危险,就连夜前去救援。另一方面,孔融临难却不急不忙道:“能冒险前来救我的,只有王叔治了。”言还未毕,王脩已经到。

这就是以心相交的朋友之谊。

后来,王脩又担任北海功曹。当时胶东县(今山东平度)多贼寇,孔融又以王脩为胶东县令。

胶东人公沙卢(复姓公沙,名卢)宗族强盛,他自己设置营寨壕堑,不听官府发派调遣。王脩到了后,只带几名随从,径直闯进公沙卢家,将其兄弟几个全部斩杀。公沙氏一门一时吓呆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动!王脩又对余下的进行招抚,从此胶东贼患慢慢平息。

孔融在北海,设学校,崇教化,举贤才,用儒生,可惜他所用的大都是些好大话的空谈之徒。加之青州黄巾强盛,因此北海一直战乱不息(参见)。但是只要孔融有难,即使王脩休假在家,他也立刻到达。孔融也因王脩这个救火队长,一次次免于危难。

三、义谏袁谭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袁绍长子袁谭攻北海,与孔融激战自春至夏。孔融兵士仅剩数百,但他还是一副高士模样,凭几安坐,谈笑自若。结果可想而知,北海很快被攻破。王脩这时也救不了孔融,孔融只身狼狈逃走,后被迁至许都(今河南许昌)的小朝廷征为将作大匠。

王脩再事袁谭

曹操这时还不能与袁绍争锋,就表拜袁谭为青州刺史。袁谭又辟王脩为治中从事。

当时的青州别驾是刘献,他却对王脩不太友好,在袁谭处对王脩多有毁伤,因此王脩这个治中从事其实没有什么实权,只是个充数的闲职。但后来刘献因过当判死罪,王脩审理这个案子时,公正无私,刘献反而免罪。当时人们听闻这件事,对王脩就更是称赞有加。

后来,袁绍又任王脩为即墨(今山东青岛即墨区)县令,后再为袁谭的青州别驾。

建安七年(202年),官渡战败后的袁绍忧愤交加而亡,但他嫡庶不分对待诸子却留下了一地鸡毛。袁绍活着时,喜爱三子袁尚,因此他将长子袁谭派在青州,次子袁熙派在幽州,却将袁尚留在身边。这样,他去世后,冀州内部的审配、逢纪奉袁尚为嗣,辛评、郭图尊袁谭为主,这兄弟二人就开始了内斗(参见)。

建安八年(203年),袁氏兄弟开始刀兵相向,双方战于黎阳(今河南浚县),结果袁谭战败,退居南皮(今河北南皮)。王脩听闻袁谭有难,又像当年救孔融一样,带领吏民前往相救。袁谭听说王脩来救,也高兴地说:“能保全我的军 队的,正是王别驾啊。”

在袁谭战败时,他的属下刘询在漯阴(今山东济南济阳区)起兵反叛,各地群起响应。袁谭不禁叹道:“如今举州叛我,难道说是因为我无德吗?”王脩却说:“东莱(治黄县,即今山东龙口)太守管统虽地处滨海,但此人必不会反叛,他一定会来。”

辛评、郭图佐袁谭

十来天后,管统果然抛妻弃子前来,而他的妻儿被叛贼所杀。袁谭深服王脩的知人之明,就以管统为乐安(治临济,即今山东高青)太守。

袁谭看他还没到众叛亲离的程度,就想再去进攻袁尚,王脩这时说:“兄弟相攻,败亡之道也,还请使君深思之。”袁谭听了,就有点不高兴,但他也知道王脩的忠义,因此也没有说什么。

不过袁谭后来还是忍不住,他又问王脩:“我还是想攻袁尚,王别驾有什么计策呢?”王脩却还是老脸一黑:“兄弟就如同一个人的左右手,兄弟相争就好比想与人斗而先断右手,然后说‘我一定可以胜利’,使君以为此言行否?舍兄弟之亲,那么天下还有谁可以亲近?以吾观来,使君属下,定有进谗之人,他们正是要使君兄弟相斗,好从中取利,还请使君不要听信这些人的谗言。若使君能斩杀佞臣,兄弟和睦,则天下可得也。”

袁谭自然听不进去,依然与袁尚交斗,但又失败,于是他又退至平原(今山东平原),而向曹操请降求救(参见)。

曹操则趁机率大军北上,攻下袁尚大本营邺县(今河北临漳)。袁谭这时又玩起了小聪明,想要再叛曹自立,于是曹操又在南皮向袁谭发动进攻。

当时王脩正在乐安运粮,他听说袁谭危急,即率所领兵士及从事数十人前往救援。可惜,他到达高密,却听闻袁谭已被曹操所杀,于是他下马大哭道:“没有君主,我将何所归依啊。”

二袁相争,曹操得利

于是他去见曹操,请求收葬袁谭尸身。曹操早已听过王脩的大名,他也想正好观察一下王脩的志操,因此只是默然不语。

王脩看曹操不说话,又说:“我受袁氏厚恩,只求收殓袁谭尸首,然后我情愿就戮,自此无恨。”曹操听后,深为王脩的情义感动,因此就听从了他,并仍以王脩为督粮官,让他返回乐安。

附带说一句,前述管统,在袁谭被灭,诸城都归顺曹操后,却独守乐安不降。曹操让王脩前去取管统首级,王脩却认为,管统是亡 国忠臣,因此不绑他将他送到曹操处。曹操见了很高兴,也就赦免了管统。

这样,王脩又归在了曹操属下。

四、抑强扶弱

汉末乱世,袁绍父子为政以宽,所以手下有职权者多聚财无数。曹操攻破邺城,查抄审配等家,都家财过万。到他攻破南皮,查王脩家时,却发现他家里谷不满十斛,只有存书几百卷。曹操因此感叹道:“王叔治不枉士人之名啊。”于是礼聘他为司空掾,并代理司金中郎将。

司金中郎将掌金属器具冶制,官虽不大,但相当重要。王脩在此位上,极力倡言金银之利,他上奏曹操说,自己在职七年,政绩不显,实在是有负所托,因此常心怀忧惧,内心不安。曹操回信时却说,君身沐德操,名扬州里,忠贞尽职,为世美谈,实在是名实相符,远过于人。察先贤之论,盐铁之利,足供军国之用。想孤当初立司金中郎将,以君领之,不是要屈尊你,实在是无可用之人。孤之本意,君若为军师,其实清闲有余,功用远不及司金中郎,希望您不要怀疑孤对你的重用。

不久,王脩又转为魏郡太守。魏郡郡治正是邺县,而曹操攻下邺县后,将政 治重 心转到邺县,因此魏郡太守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务。

曹魏邺城图

但京畿之地,“公侯遍地走,王 爷多如狗”,其实也是个烫手的山芋。王脩在此位上,抑 制豪强,扶助弱小,申明赏罚,因此深受百姓称赞。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晋封魏王,王脩先后任大农、郎 中令、奉常。这三个职务,相当于朝廷的大司农、光禄勋、太常。也就是说,王脩终官至九卿。当然,他这个九卿不是大汉的九卿,而是魏王国的。

当时曹操想恢复肉刑,王脩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曹操因此废止。

所谓肉刑,指的是以切割肢体、毁坏身体为目的一种刑罚,如黥刑、劓刑、膑刑、刖刑、宫刑等。曹操恢复肉刑的出发点,是认为这种刑罚可以部分代替死 刑,其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抑 制人口的大量锐减。其实细究起来,关于肉刑之辩,一直贯穿曹魏始终,前后计有六次之多,其中钟繇是恢复肉刑的大力支持者,王朗则是反对方(参见)。这个展开说,足可单开一篇,此处不再赘述。

后来严才在邺县反叛,率属下几十人攻邺宫偏门。王脩听说有变乱,急切间召唤车马未到,就步行带着属下来到宫门救援。

曹操当时正在铜爵台(即铜雀台)上,他看到有人来救,就说:“此人必是王叔治。”

事后,相国钟繇对王脩说:“王奉常,按旧制,京城有变,九卿应当各居其府。你怎么敢乱冲出来?”王脩却说:“食君之禄,焉能避君之难?各居其府,虽是旧义,却不符合奔赴急难之大义啊。”

钟繇时为魏相国

王脩的这段话,我们今天听起来也许没什么,但这里边大有文章。参考建安二十三(218年),耿纪、吉邈许都纵火案时,曹操事后将自告前去救火之人悉数诛杀,可知在变乱时,前去救援,实在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生意。也由此可知,王脩贵勇之难能可贵。

此后不久,王脩病逝在任上,葬于安丘(今山东安丘 )城南。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即位魏王的曹丕下令:“故尚书仆射毛玠,奉常王脩、凉茂,郎 中令袁涣,少府谢奂、万潜,中尉徐奕、国渊等,在朝忠正,履行仁义,过早离世,子孙没落。孤深感怜悯,故拜其子皆为郎 中。”

汉末时分,王脩先后事孔融、袁谭、曹操,他对每位君主都忠勇赴难。也正因此,他事三主,却被陈寿评价为“贵贞”。王脩还善识人,除前述智识管统外,他还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这二人后来都官至三公。

王脩一子王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其另一子王仪,为安东将军司马昭的司马。司马昭在东关之战失败后,发泄私愤杀了王仪。王仪之子王裒(又作王襃)因此愤而终身拒绝出仕,只在父亲墓前教书。后来洛阳陷落,西晋覆灭,盗匪蜂起,王氏亲族想到江南避难,王裒却留恋父母坟墓在此,不肯南去,终被贼人所害。

王裒事母至孝,其母生前怕雷,亡后每有风雷天气,他就跑在母亲坟前跪拜安慰。二十四孝之一的“闻雷泣墓”,说的正是王裒的事迹。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0

群众魏蜀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