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末张范兄弟事迹,看世家大族在乱世间是如何左右逢源的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6-15 03:22:23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说起张范,在三国中并不知名。但他却在以文笔简洁著称的《三国志》中有传,而且陈寿说他“忽于荣利”“躬履清蹈”,俨然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不过他的传记通读下来,总让人产生一种左右逢源的假清高模样。

张范游戏图

一、不受婚约

张范,字公仪,河内脩武(今河南获嘉)人。

张范的祖父张歆在汉桓帝时为司徒,他的父亲张延在汉灵帝时为太尉。这么说起来。张范算是世家子弟。从史书的简短记载看,张歆的司徒只干了两年,张延的太尉更是只干了九个月,后来还被宦官构陷,下狱致死。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说,张歆是留侯张良的后裔。张歆的弟弟张协为卫尉,其子张岱为魏泰山(治奉高,即今山东泰安)太守。张岱后从河内迁居清河(治青阳,即今河北清河),开清河张氏一脉。这个家世就更不得了。

当时的太傅袁隗,想把他的女儿嫁给张范,张范却辞谢不受。袁隗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治平舆,即今河南汝南)袁氏,他的两个侄子正是袁绍、袁术,说起来倒和张家门当户对,那么张范为什么不同意呢?

《三国志》给出的解释是:“(范)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就是说他性情恬淡,安于守道,不重功名,征召不至。这评价像不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

但张范果然是这种人吗?显然不是。

张范有个二弟叫张承,字公先,同样知名,因为人端正被征为议郎,后迁为伊阙都尉。伊阙都尉是灵帝在雒阳四周所置的八关都尉(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之一,掌雒阳南伊阙关(今河南洛阳南)守卫及出入。

雒阳周边八关

在董卓作乱京师,天下诸雄起兵讨伐时,张承也想响应。张范的三弟张昭,时也为议郎,这时他刚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过来,他对张承说:“二哥,如今天下诸侯想要诛杀董卓,但是众寡悬殊。而且,诸侯间仓促形成计划,所用之兵又都是田间农民,将领未受抚慰,兵士未经训练,恐怕难以成功啊。董卓此人,倚仗兵势,不行恩义,必不能长久。我看不如选一诸侯,进行归附,然后等待时机,必可心遂所愿。”

张承认为兄弟说得对,于是挂印辞官,从小路跑回河内老家,与大哥张范一起避乱到了扬州。

是不是吃味出不对劲了——老瓢把子张范坐收贤名,老二、老三坐观天下成败,然后伺机摘桃,这是哪门子的“恬静乐道,忽于荣利”?这就是标标准准的沽名钓誉之徒。

二、阻袁猫腻

张氏三兄弟到达扬州后,进一步把这种大哥神隐邀名、小弟抛头露面的把戏玩得明明白白。

当时在扬州的袁术听闻张氏兄弟的大名,就带着大礼前去聘请。张范以生病为由不应聘,因为他的名声太大,袁术也就不敢勉强。

但你张范不招惹袁术也就是了,他不,他又让他二弟张承去与袁术相见。

张范劝谏袁术事迹多有曲笔

袁术这时正一门心思想着僭号称尊,他就试探着问张承:“当年周室衰颓,始有齐桓、晋文称霸;暴秦失政,高祖得以龙兴。如今孤(当时袁术自称徐州伯)土地广阔,士民广众,想建桓文、高祖之功,如何呢?”

袁术这就是赤果果的谋反了(参见)。那么张承是如何说的呢?张承说:“此事在德不在强,能以德政统御天下,那么即使资质平常,也可成就王霸之业。若其不然,冒天时而动,天下所弃,如何能成功呢?”

袁术听了,心里就有点不高兴。

当时曹操正要征冀州袁绍,袁术就又问张承:“如今曹操想用数千疲弊之兵,对抗十万之众,可谓不自量力矣。先生以为如何呢?”

张承又说:“今汉室虽衰弱,但天命仍未改。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百万之众不足惧也。”

袁术听了,更是作色不悦。张承也就离去。

张承这话,虽然称不上堂堂正正,至少也算绵里藏针。但是,这段记载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这就使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从“是时,太祖将征冀州”,及袁术所说“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来看,这无疑说的是袁曹间的官渡之战。但官渡之战,即使从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准备出兵南下算起,时间线也对不上。因为,袁术僭号是在建安二年(197年),他怎么会如此穿越地去问两年后的事?

张范事迹在评官渡之战时露了马脚

我们再退一步,在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兵败张绣后,确实曾向荀彧提出过,袁绍来信傲慢无礼,他想征讨而力有不逮。问题是这是曹操与荀彧间的私下计议,难不成荀彧暗中与袁术有往来?

三、扭捏投曹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冀、青两州,派使者迎张范。张范这时又因“病”留在了彭城(今江苏徐州)。但他再派他二弟张承去拜见曹操,曹操表拜张承为谏议大夫。

这时《三国志》又插记一个故事,用以彰显张范的“躬履清蹈”,也就是行为有清操的意思。说当时张范的儿子张陵与张承的儿子张戩一起被盗匪劫获,张范就去向匪求告,要他们放了两个孩子,这些盗匪就把张陵给放了。张范却说:“诸位大侠把我儿张陵放了,我很感激。但我侄儿张戩年龄尚小,我情愿以张陵换回张戩。”那些侠盗一看,此人是条汉子,于是就把两个孩子都放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自领丞相的曹操征荆州后北还,张范在陈县(今河南淮阳)与曹操相见。曹操即以张范为议郎,并参丞相军事。张范这时也不病了,扭扭捏捏就了职。

张范后来还是投了曹操

史载曹操对张范十分器重,每次出征,他都让张范、丞相征事邴原和世子曹丕一同留守后方。曹操还对曹丕说:“若你有所举动,必须向此二人咨询后方可定夺。”曹丕因此对二人执子孙之礼。

张范好扶贫济困,以致家无余财,远近孤寡之人听闻他的名声,都前来依附。别的官员馈赠他的礼物,他一笑收下,但一概不用。待到送礼者走时,他再一一送还。

建安十七年(212年),张范去世。

他的弟弟张承,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封魏公时,以丞相参军祭酒领赵郡(治邯郸,即今河北邯郸)太守,在任上政化大行。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张鲁时,征张承参军事。但到达长安时,张承病逝。

后来曹丕即帝位,以张范另一子张参为郎中。张承的孙子张邵,入晋后为中护军,后与他的舅舅杨骏一起被晋惠帝所杀。

回到前边的问题 ,张范为什么拒绝袁隗的婚约?从张范、张承兄弟都任过参军看,他们是有一定的计谋的。所以我觉得张范这还是计在长远,静待天下形势而已。

张范三兄弟,是汉晋禅代之际,大家族无节操左右逢源的一个缩影。可惜,他们仍逃不出兴衰周期率,还是湮灭在历史的长河。

至于陈寿为什么在张范事迹上遮遮掩掩,我想很大的原因是,他在写《三国志》时,张氏后人还和他同殿为臣,所以不得不用了点曲笔。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0 阅读:58

群众魏蜀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