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无望,干脆躺平,看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的另一种“乐不思蜀”

群众魏蜀吴史 2024-05-17 19:58:13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魏相国、晋王司马炎逼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位建晋。这不禁让人想起,四十五年前曹丕逼汉帝禅位的旧事。历史,岂非一个轮回?

电视剧《三国演义》曹奂剧照

一、降辈继统

曹奂,原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璜原本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生于齐王正始七年(246年),高 贵乡公甘露三年(258年)被封为安次县(今河北廊坊)常道乡公。曹宇的两位胞兄,分别是天才儿童曹冲和彭城王曹据,他们和魏文帝曹丕是同父异母兄弟(参见),而曹丕正是魏明帝曹叡的父亲。所以从原本的辈分来说,曹璜本是曹叡的堂弟。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髦被弑后,大将军司马昭与百官商议,以中护军司马炎(司马昭子)北迎曹璜为帝。六月初一,明元郭太后以曹璜名字难以避讳,下诏让其改名曹奂。初二,曹奂到京城洛阳(今河南洛阳),拜见郭太后。当日,十五岁的曹奂在太极前殿即位,大赦天下,改元景元,并对众臣进行赏赐。

需要注意的是,改名曹奂的曹璜即皇帝位,是以“奉明帝祀”的名义从小宗入继大统的。也就是说,曹奂是以曹叡嗣子的身份登上 帝位的。那么按照法统,曹璜这位曹叡的堂弟,现在降辈变成了他的养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个人认为,之所以如此,除了这时曹叡子侄辈已无人可继外(这时曹叡的子侄仅剩曹髦之弟曹启,而因为曹髦之事,曹启不可能再继位),还有更深 层的原因,就是司马氏想借此恶心老曹家。

不要忘了,在之前的曹芳被废时,当时掌权的司马昭之兄司马师,就想立曹据为帝。明元郭太后说,曹据乃明帝叔父,如曹据继帝位,以叔继侄于理不合,而且这不等于是明帝绝嗣了吗?而如果明帝绝嗣,明元郭太后的法理性就不存在了。当时的明元郭太后还有一定影响力,司马师就退而求次,让明帝侄子曹髦入继了大统(参见)。司马昭这时又玩起降辈继统的把戏,而明元郭太后经前两任小皇帝的一废一杀,已噤若寒蝉,哪还敢再说半个不字?

说白了,司马氏就是故意搞乱曹家的法统。而曹家的法统越乱,司马家以后夺权就越有合理性。

曹奂以小宗入嗣曹叡

二、干脆躺平

前面我们说过,曹魏末代三帝,齐王曹芳和高 贵乡公曹髦也都想过与司马氏抗争,曹芳有嘉平之变,曹髦有甘露之变,结果落得一废一杀。

到了曹奂这里,不但明元郭太后噤声,曹奂也干脆躺平,拱手让权司马昭,自己只做个安安静静的吉祥物了事。

景元元年(260年),曹奂继曹髦后再拜司马昭相国,封晋公,增封邑两郡,前后达十郡,并加九锡。另对司马氏诸子弟,未有侯位者皆封亭侯,并赐钱千万、帛万匹。司马昭又推让才作罢。

同年,已故去的汉献帝夫人曹节去世。

这个曹节,本是曹操的女儿。汉献帝建安十 八年(213年),曹操称魏公后,为进一步监视献帝,将自己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全部嫁给献帝为贵人。建安十九年,伏皇后因早年谋诛曹操之事泄露被杀,次年曹节被立为献帝苐二任皇后。曹节虽为曹操之女,但心向汉室。在曹丕为魏王前来索要玉玺时,被曹节一顿臭骂。曹丕篡汉后,献帝被降为山阳公,曹节一直以山阳公夫人陪同(参见)。

所以论起曹家这边的辈分来,曹奂得叫曹节一声姑奶奶。因此,曹奂亲到华林园,派使节追谥曹节为献穆皇后,并按汉皇后礼仪和献帝合葬禅陵(在今河南修武)。

刘协禅位封山阳公

还是这一年,升在高平陵之变中协助司马懿诛曹爽的尚书右仆射王观为司空(参见),可惜王观不久病逝。

当年十一月,燕王曹宇,也就是曹奂的生父上表贺天子,在表中曹宇自称“臣”。曹奂觉得以自己的生父为臣仆,于情不合。朝中大臣却以君臣大义不可废为由,要求曹奂以礼法称呼曹宇,只在非正式场合,可称“燕王”不直呼其名(参见)。

这也可以印证我前边说司马氏是在故意办曹家难堪的说法。

但曹奂朝也不是一无所为,在内政、外交诸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在对周边民族关系上,景元二年(261年),乐浪(治朝鲜,即今朝鲜平壤)外夷韩、濊貊诸部族来朝进贡,表示归附。曹奂再次拜司马昭为晋公,加相国,赐九锡。司马昭又予推辞。

景元三年(262年),辽东(治襄平,即今辽宁辽阳)又上表说,肃慎国派使入贡,进献其国特产弓三十张、石弩三百枚、皮夹铁铠二十领、貂皮四百张(参见)。这些东西对中原王朝也许算不得什么,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其价值。

十月,镇西将军邓艾破蜀将姜维于侯和(今甘肃临潭)。

同年,曹奂下诏,在曹操太祖庙从祀军祭酒郭嘉。此前的明帝青龙元年(233年),已诏从祀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从祀太祖庙;齐王正始四年(243年),诏从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钟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正始五年(244年),从祀尚书令荀攸;齐王嘉平三年(251年),从祀司马懿(参见)。这样前后从祀曹操太祖庙的,就共有二十六人。只是司马懿从祀太祖庙,且排位苐一,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司马懿从祀曹操太祖庙,岂非讽刺

景元四年(263年)二月,曹奂再下诏对司马昭晋位赐爵加九锡,司马昭依然固辞不受。

那么是司马昭是良心发现了么?显然不是,他是在消弥弑杀曹髦造成的恶劣影响。弑曹髦的影响有多大?仅举一例就可知道:东晋明帝司马绍一次问及晋室得天下的经过,司空王导谈及司马昭杀曹髦,司马绍听后,把脸埋在床上说:“若公所言,晋祚安得长乎?”

所以司马昭不受封爵九锡,不是他风格高,实在是他想等一个可以扭转舆 论的机会。

三、历史回旋

机会来了。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司马昭计议伐蜀。五月,曹奂下诏,魏军集结十八万兵力,数路攻蜀。

在前线大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曹奂再封司马昭相国、晋公、加九锡。司马昭这次没让,坦然接受。

十一月,蜀后主刘禅到征西将军邓艾军前投降。至此,割据西南的蜀汉覆灭(参见)。

曹奂从益州划出部分土地,设立梁州,并特赦益州士民,五年内免一半租赋。

灭蜀后,钟会、邓艾二士争功。司马昭为牵制二人,表奏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同年,一生为工具人的明元郭太后去世,与曹叡合葬高平陵。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密告司马昭,说邓艾居功自傲,心生反心。司马昭一面以朝廷名义囚押邓艾入京,一面裹胁曹奂西行至长安(今陕西西安)。不久,钟会蜀中谋反不成被杀(参见),邓艾也在押解途中被杀,西南遂平。

司马昭还调军驻荆州,防备东吴来犯。

刘禅降魏封安乐公

三月,司马昭进爵晋王,增邑十郡,前后共二十郡。同月,刘禅到洛阳,被封安乐公,食邑万户。

同年五月,改元咸熙。司马昭奏复五等爵制,司马懿被追封晋宣王,司马师追封晋景王。八月,司马炎封副相国,辅助司马昭共掌朝政。同月,封司马懿之侄司马望为骠骑将军。九月,封司马炎抚军大将军。十月,司马炎成为晋王世子。

这样,司马氏就完 美复刻了曹操当年的一切。

这时蜀国已灭,东吴又内乱不息。曹奂遂下诏裁撤各地屯田机构及屯田官,诸典农官改为太守,典农都尉改为县令长。这样,自曹操时代推行的屯田制退出历史舞台。

内外诸事平定后,司马代晋被提上日程。如同当年曹丕篡汉一样,各地开始呈报祥瑞。咸熙二年(265年)五月,曹奂特许司马昭戴天子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出入御林 军护卫,乘天子六马金根车,车后跟随五色副车。又许晋王宫可演奏天子八佾乐舞、置钟磬乐架。晋王妃称王后,世子称太子。

当年秋八月,司马昭去世,谥文王。司马炎继晋王位,统领百官如故,司马氏一众心腹也都被升迁。

历史就是个回旋镖。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逼曹奂禅位建晋,曹魏四十五年国祚至此绝。

纷乱三国终归晋

在禅位大典上,还出现可笑的一幕:陈留王曹奂、山阳公刘康(刘协孙)、安乐公刘禅,三位前朝旧君同时在场,见证新君登基的无限风光。不知三人,当时心里是如何想的?

司马炎依当年汉魏禅代旧例,降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其他如汉献帝一样,曹奂在自己封国可以用天子旌旗,行魏国正朔,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礼。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曹奂在封国去世,年五十八。晋室追曹奂谥元皇帝,故史称其魏元帝。

世人皆笑刘禅乐不思蜀,躺平的魏元帝曹奂,何尝不是另一种乐不思蜀?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5 阅读:1017
评论列表
  • 2024-05-18 16:56

    然而世人皆称赞曹髦的一腔热血[呲牙笑][呲牙笑]

    用户94xxx71 回复:
    曹节还真不愧其名
    用户94xxx71 回复:
    说的这么像热血高校,玲南顶点[呲牙笑]

群众魏蜀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