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能吃粽子吗?几个小技巧帮糖友安心过端午

君毅说健康 2024-06-08 08:26:48

粽子是我国传统节日特有的美食,小小的粽子香气扑鼻,包裹着端午节的浓厚传统情感,可以轻易勾起我们的美味记忆。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是否能吃这份美味,在端午来临之际早已成为热议的话题,下面我们将深入解读这个话题。

一、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粽子吗?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需要特别关注血糖控制,粽子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都比较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确实需要谨慎对待,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完全不能享用粽子,关键在于如何合理选择和适量食用。

作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粽子主要以糯米为主要成分,研究揭示糯米的血糖指数高达87,确实高于大米饭的升糖指数83,而且糯米中的支链淀粉比例较高,这种物质会导致葡萄糖释放速度加快,可能对我们的血糖控制产生不良影响,粽子中的肉类,豆沙等馅料也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和糖分,过量食用会成为我们控制血糖的障碍。

所以我们建议控制份量,一个标准的粽子相当于主食的热量,食用粽子后我们应尽量减少主食摄取,糖尿病患者并非不能吃粽子,但要选择小份量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节日气氛的同时保证健康,良好的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除了要控制粽子的食用量,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帮助我们健康过节。

二、医生提醒:糖友吃粽子记住这几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选择杂粮低糖低脂的粽子

杂粮粽子相比传统粽子更加健康,传统粽子大都是精细白米为主要原料,而杂粮粽子由多种杂粮混合而成,这些杂粮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血糖反应,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有利于糖友控制血糖水平。

杂粮粽子的热量相对较低,糖友需要控制摄入的热量,避免体重增加和血糖波动。杂粮粽子由于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更易产生饱腹感,可以减少进食量,帮助控制体重,杂粮粽子的热量相对较低,更适合糖友的饮食需求。

注:目前文章超过3000字将自动附带广告,广告观看完全免费。

广告解锁方法如下:

广告时长仅5秒,之后您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叉号,继续享受阅读。

杂粮粽子更容易消化吸收,杂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缓食物在肠道中的消化吸收速度,避免血糖急剧上升。

相比之下,传统粽子中的精白米消化吸收速度较快,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患者不利。

糖友选择杂粮粽子是更加健康和合适的选择,杂粮粽子不仅更加营养丰富,热量更低,而且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除了注意粽子的原料,我们还要注意粽子的其他馅料,避免食用蜜枣粽子或者红烧肉粽子,它们通常含有高脂肪高糖。

第二个技巧:最好在午餐食用粽子

虽然粽子是一种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但在适当的时间和摄入量下,糖友也可以享用粽子,午餐时食用粽子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午餐是一天中人体消化功能最强的时段之一。

在午餐时食用粽子,有利于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粽子中的营养物质。由于糖友胃肠道功能可能受损,选择在消化功能较强的午餐时段食用粽子,有助于减少消化不良和胃肠不适的发生。

粽子作为一种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的快速升高,午饭食用粽子通过午后的活动和运动,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血糖的波动幅度。相比之下,晚饭吃粽子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因为夜间活动较少,血糖波动较小。

第三个技巧:吃粽子合理搭配其他食物

糖友在食用粽子时可以选择一些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作为搭配,如芹菜,菠菜,芦笋等蔬菜。搭配低升糖指数的蔬菜可以帮助延缓粽子所引起的血糖升高速度,减少血糖波动的幅度,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

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也是糖友所需要的营养素,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延缓食物在肠道中的消化吸收过程,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糖友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第四个技巧:食用粽子后进行运动和血糖监测

通过监测血糖,糖友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内,如果血糖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通过药物调整和进行适量运动来缓解血糖升高,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带来的不良影响,吃完粽子这样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后,监测血糖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吃完粽子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糖友消耗多余的能量,促进血糖的降低。在节日期间糖友也需要注意饮食和血糖的监测。当糖友,满足这些条件说明血糖在空腹血糖≤ 7.0mmol/L,饭后血糖≤ 10.0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 7.5%稳定状态,可以适量食用粽子,帮助我们过一个健康快乐的节日!粽子的热量比较高,健康人群也不建议食用过多,还有一些人群更要注意控制食用量。

三、这些人群也需控制粽子食用量有心血管疾病人群要少吃粽子

患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的人群,过量食用肉粽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尤其是肉粽,一个正常大小肉粽其热量通常在450~600 kcal之间,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摄入过多的热量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加重心脏负担,随后会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

肉粽通常选用五花肉等肥肉作为主要原料,这使得肉粽的脂肪含量较高,高脂肪饮食是导致高血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过量摄入脂肪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这也会加重我们的心脏负担,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肉粽中盐分的含量也相对较高,摄入过多的盐分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脏病的病情,甚至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少吃肉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选择健康一些的杂粮粽,控制食用量,减少摄入过多的热量,脂肪和盐分,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减少心脏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患者还应该注意均衡饮食,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积极管理疾病,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要少吃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这种胶性物质可能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加重胃肠负担。对于胃肠道患者来说,消化系统可能已经处于一种脆弱状态,过度的消化负荷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甚至疼痛,过量食用粽子可能会加重胃肠道患者的症状。而且粽子中常含有高脂肪食材,如肉类和蛋黄等;这些高脂肪食材不仅会增加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还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加重胃部不适。

对于患有慢性胃病,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来说,摄入过多脂肪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病情,甚至引发溃疡穿孔,出血等严重后果。糯米是粽子的主要成分,但是糯米遇冷易凝结,在食用粽子后不能立刻喝冷水,以免糯米在胃内凝结,导致消化不良和腹胀。我们建议在食用粽子时应当注意控制食用量,选择杂粮粽等低脂肪,易消化的粽子种类,并避免立刻喝冷水,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保护胃部健康。

有肝病人群要少吃粽子

粽子中含有大量的糖分,肝病人群摄入过多的糖分会加重肝脏的负担,糖分在体内分解时会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其中一部分需要经过肝脏代谢,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导致肝脏负担加重,加剧疾病的发展。

肉粽子,蛋黄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等属于油腻食物,这些粽子中含有大量的油脂,摄入过多会增加肝脏的脂肪堆积,加重脂肪肝等疾病的风险。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油腻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

肝硬化及重症肝病患者往往伴有胃肠道症状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这些患者的消化功能已经受损,摄入油腻或过多的食物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或加重出血等症状,对于这部分患者,不建议食用粽子,以免加重病情。肝病患者在饮食上应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合理搭配,保持适当的营养摄入,有助于维持肝脏功能和控制疾病的进展。

吃完粽子不消化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引起胀气、消化不良甚至腹泻等问题。如果你吃完粽子后出现了消化问题,可以多喝水,水有助于稀释胃酸,促进消化,帮助身体更快地将食物消化吸收,尤其是温水或温茶,可以帮助舒缓胃部不适。还可以在胃部轻轻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食物更快地通过消化道,顺时针按摩腹部也有助于缓解胀气,如果持续出现消化问题,建议及时就医。

糖友在端午节是可以吃吃粽子,但是需要控制食用量,同时掌握几个小技巧帮我们安心过端午,我们可以选择低脂低糖杂粮粽子,吃粽子同时搭配其他食物,吃完粽子后可以适当运动并监测血糖,吃粽子最好放在午餐当中,以上几个技巧能够帮助我们稳定血糖的同时享受粽子的美味。

文献参考:

1. 刘畅, 王磊. 粽子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7, 25(3): 102-106.

2. 王刚翰, 赵立新. 粽子的营养成分及其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营养杂志, 2018, 26(2): 45-50.

2 阅读:1229

君毅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