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孔子论述德性的隐藏面

宇宙视角 2022-08-17 17:40:03

引言:《论语》是儒家流传了千年的代表作之一,孔子作为儒家奠基人的伟大就略叙一二,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修六经、纂(zuǎn)春秋、设私学、创儒学、尊至圣先师……’今天我们就分析下论语中隐藏部分的德性。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里首先引出来儒家德性中的“中庸”概念,首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所以“中庸”就是“适宜”。

我们需要考察什么是适宜,以及适宜在道德中的量和质!

适宜放在道德中考察,有以下几种“感情适宜”‘能力适宜’“品质适宜”,(这里的考察只是作为个体的人,和儒家论述的政治无关);

首先考察“感情适宜”:可以特指为道德中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几种,反馈到人身上,就是伴随痛苦和快乐而发生。

其次考察‘能力适宜’:可以特指为我们获得这些感情的方式。

再次考察“品质适宜”:可以特指为我们获得这些感情的好坏关系。

举例,如果你正在委屈“人不知而愠”的时候,你的德性就是处于在愠这种关系的好坏中,有的人而愠,有的人而不愠。类似感情也可以这样类推。我们就是考察这样的品性。

上面论述了品质的分类,那么德性上的的品质道到底如何衡量?

还是要引入适宜来讨论,适宜就是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多了是过度,少了是不及。(适宜原理是根据中庸的意思归纳的出,所以,德性就是适度,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地制宜,德性就是中庸)

所以德性上的善恶就是不适宜,包括适当上的多一分是恶,少一分也是恶、这这条原理下,我们就可以考察论语中论述德性中隐藏的部分。

当然有一些事,本身就是恶的,比如,无耻、偷窃、谋杀等等各种本体上就是恶的行为。不是我们需要考察德性中适宜的范围。

用运这个概念,我们就开始考察前面距的例子。

“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这里首先考察“愠”的适度,这里是讨论了君子不怨的品质。如果我们用到“中庸”“适宜”这个定理来考察愠的范围,愠多一分,就是怒,愠少一分,就是怨。

孔子是教导我们君子不愠的德性(少一分),但是没有讨论君子不怒(多一分)的品质,所以这里面,怒就是隐藏的德性。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类似这样的句子,都是可以分析出来隐藏的德性。

抛砖引玉,如果这个原理用运适当,那么我相信很多类似这样的德性,都能有自己的理解。

大家还希望看到其他更多的“考察”请关注评论留言。

0 阅读:23

宇宙视角

简介:我们互相欣赏彼此的差异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