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区别

宇宙视角 2024-03-09 08:38:43

哲学史上,这个问题的交锋,可以追溯到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战著作《神圣家族》这本书里面。关于《神圣家族》写作背景:

一、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历史起源:

引用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843年12月,B.鲍威尔及其伙伴创办了《文学总汇报》,鼓吹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宣称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积极因素是他们的理论活动。并称这种活动为“批判的批判”。他们把改造社会的事业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认为纯粹的思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他们坚持敌视人民群众的唯心史观,称群众为“精神的敌人”,把群众说成是“非批判的”、是消极被动的“群氓”。该书就是为从理论上彻底批判这种思辨唯心主义思潮而写的。书中的“神圣家族”是对鲍威尔及其伙伴的谑称,讽喻鲍威尔像耶稣,他的伙伴们像耶稣的门徒,这个神圣家族自以为超乎群众之上,专门从事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教。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精神”和“群众”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他们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生产,不是自我意识。不去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群众必然会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同少数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必然会日益自觉地参加到社会的历史活动中来,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群众

通过这段百度百科的背景描述,了解了《神圣家族》论战的另一个哲学家,鲍威尔。鲍威尔是德国青年黑格尔学派的领导者。在哲学史上也起到积极作用,当时被称为“揭露基督教和人类秘密的”开路先锋。

《神圣家族》原本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幅名画,画中描述的是耶稣和圣母玛利亚,圣婴耶稣被怀抱于圣母玛利亚的臂弯中,此外画面中还有圣父圣约瑟以及一干天使等人。马克思恩格斯借用“神圣家族”这个题目,来讽喻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圣婴耶稣”是鲍威尔的喻体,上帝的门徒则代表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这是对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辛辣讽刺。这些人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神圣化,视其为宇宙本原,而批判丧失现实性,变成了僵死的超验的力量。而青年黑格尔派自身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神圣家族”。  (有点像杀马特系列成员抑或鬼火少年的既视感);

二、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历史区别: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第六章中批判了鲍威尔的“英雄史观”:

鲍威尔认为,真理是一部自动论证自己的机器,而人的认识始终追随着真理。真理是对现实事物发展结果的证明。与此同理,历史也是如此。植物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动物能够取食;动物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捕猎以果腹;同理,历史之所以存在,是服务真理的需要。历史的存在是真理的证明。总之,人和历史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令真理到达自我意识之境。鲍威尔的言下之意就是,真理对群众而言是不言自明的,这就引出了精神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人和历史之所以存在的终极目的。鲍威尔片面地否定了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英雄是历史的主宰者,群众则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批判的批判人为地制造了精神和群众的对立,精神的属人性被斩断,上升到最高的位格,沦为僵死的,非辩证的纯粹思辨。鲍威尔等人的观点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拙劣运用,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离开人的利益,历史将不复存在。

群众

鲍威尔说,群众是消极的,物质的,非历史的因素,而另一面是积极的批判因素。鲍威尔等人将黑格尔哲学进行改造,使之从客观唯心主义变成主观唯心主义。鲍威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演变是思维的外化,作为思维的承担者,英雄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则是派生物。这样一来,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被完全割裂和否定。鲍威尔将失败的历史事件归因于人民群众,并宣称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障碍。但历史事件并非因群众参与而失败,也不因英雄而成功。历史事件以失败收场,根本原因在于观念和现实利益脱节,对大多数人而言,统治者的思想原则并不代表他们的利益,而仅仅是一种观念,这就注定了革命的积极性是暂时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有的历史思想和历史活动都是群众的。一切历史和思想,都不可能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产生发展,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其出丑。研究真实的历史,必须明确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仔细研究英法工人革命问题时,看到了工人革命热情之后的利益诉求,看到了工人的巨大革命力量。因此,必须由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承担者,马克思看到了利益和群众的联系,他用群众队伍的壮大解释了历史的逐步发展。群众作为物质利益的追求者和实践的载体,同时也是革命思想的先锋。

历史唯物主义出现之前,历史唯心主义英雄观一直占领着意识形态高地。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将历史前进的动力归于统治阶级自身,即英雄。他们恐惧群众的力量,因此否定群众的作用。他们认为英雄造时势,伟人的历史就是世界历史的灵魂。他们将群众视为伟人的附庸,群众只有追随伟人才能获得拯救,人民群众是消极的惰性的物质。

群众

马克思彻底推翻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主张。

首先,在谁创造了历史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指出,人类历史的出发点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必须满足生活所需,第一个历史实践就是出于满足生活所需这一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反过来,这种满足也为新的需求开辟了道路。因此,人的物质生产本质上是与自然的斗争,是提供满足人类需求的手段:饮品,食物,衣物,人类力量的发展,然后是人类的智力发展,在物质生产这项事业中,人们发现自己是有生产力的生物,他们通过劳动使自己变得人性化。此外,他们使自然人性化,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活动和劳动,他们意识到他们虽生于自然,但能通过改造自然而成为现实的人。而英雄史观缺乏现实性,它看到生产力于推进历史的决定性作用,更看不到现实的人的力量。

其次,就英雄和群众的关系来说,二者并非泾渭分明的对立关系。英雄来源于群众,识时务者为俊杰,英雄并非天赋的能人异士,而是能够敏锐地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掌握社会变革的方法的人。社会意识会先于社会存在发展,英雄恰恰是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英雄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是历史进步的潜在力量和推动力量,而决定力量则是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群众作为基石的英雄孤木难支,缺乏英雄引领的群众难以找寻方向。英雄是群众中的杰出栋梁,他们往往能研判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以科学的方法论引领人民群众走正确的道路,英雄在历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同样,英雄人物的出现,也是历史客观规律的反映,英雄是时代精神的载体,但仅凭英雄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或者扭转历史局势的,更遑论创造历史了。

最后,就精神,英雄和群众三者关系来说,精神无法直接创造历史,英雄也无法独挑大梁,精神必须通过群众的践行,英雄必须团结群众并引领群众才能发挥作用。英雄是时代精神的掌握者,不能忽视英雄引领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如果没有领袖,没有接受过任何政治教育,就容易惊慌失措,盲目听信一切流言蜚语。可见精神与英雄对群众和群众运动的重要引领作用,二者的地位不可忽视。历史不是单个人或某阶级,某群体的意志的产物,它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无数个力合力创造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即包含着群众意志的历史。

群众

三、坚持群众史观发扬的历史意义

坚持群众史观的历史立场,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披着“揭秘历史”“反思历史”的外衣,攻讦唯物史观,抹黑国史党史,质疑歪曲英雄领袖。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彻底否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必须坚定马克思唯物史观立场,警惕提防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有着鲜明的五个特征。

第一,去思想化,即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二,去价值化,宣扬西方普世价值观,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去历史化,宣扬宗教神学或者英雄史观,彻底否定唯物史观。

第四,去中国化,推崇西方文化,片面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去主流化,弱化否认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现其去意识形态化战略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借学术研究,网络传播等手段,不断虚无并解构马克思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只言片语出发,模糊时代背景,借此污名马克思恩格斯,称其“反人类”“反社会”,更有甚者污蔑马克思恩格斯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们的理论是僵硬的教条理论。其次,历史虚无主义者别有用心地污蔑英雄,贬低经典弱化家国情怀,从而扰乱群众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误导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干扰主旋律,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还要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虚无主义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是别有用心巧言令色的谎言和欺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它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沉的持久的力量,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以不卑不亢的姿态面对外来文化,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在交流和借鉴中焕发先进文化的强大生机。

0 阅读:18

宇宙视角

简介:我们互相欣赏彼此的差异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