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民的猛事

咩咩爱历史 2024-05-20 09:02:12

01

清同治九年(1870年)农历五月廿三日,天津三岔河口的望海楼一带,上万津门百姓,把海河边上的法国天主教堂围得水泄不通。

原因是,今日,津门流传着“洋人教堂诱拐小孩,挖眼剖心做药丸”的可怕传说。

而三天前的五月廿日,天津县衙门抓获了一名拐卖孩子的人贩子,据此人交代,他是受了望海楼天主教堂王三的指示,专门去诱拐孩子卖给教堂的。

老百姓本来对“洋教”占地建教堂很反感,于是士绅代表们纷纷给官府施压,要求彻查望海楼天主堂。

可自从十年前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之后,清廷上下已对洋人有了心理阴影。

天津知县根本不敢做主,就上报给了知府大人。

知府大人也不敢接这口锅,就又上报给了主持天津政务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

崇厚也想甩锅,但没得甩了。

因为他的顶头上司——直隶总督曾国藩,这时候请了病假在家休息。

崇厚只好硬着头皮去找法国驻天津总领事丰大业,请他跟教堂打个招呼,让自己带人去搜查一番。

丰大业一听:滚犊子!我法兰西教堂是你们可以随便搜查的吗?

洋人那碰了钉子,津门上下又群情汹汹,崇厚只好决定在五月廿三日这天带上几个官员到望海楼教堂,走个形式,随便看看,然后以“未见实据”为由,把这事儿糊弄过去算了。

津门的士绅百姓听说后,口口相传,纷纷涌到望海楼这里来看热闹。

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02

崇厚等人刚进教堂大门,丰大业就闻讯赶来了,对着崇厚就是一顿贴脸开大。

崇厚性格懦弱,赶紧开溜。

他这一跑,可把围观百姓气坏了:官府居然这么怂!洋人居然这么狂!

纷纷骂官府是怂蛋,骂洋人是畜生。

但骂归骂,大家心里还是清楚的,洋人和官府,屁民都得罪不起。

因此当丰大业离开教堂回领事馆时,百姓还是自动让出了一条道。

本就趾高气昂的丰大业一看,心里更加狂了,恼羞成怒,居然开枪射杀了一名骂他的百姓。

百姓彻底怒了,一拥而上,当场把丰大业活活打死。

打死了洋人外交官,事儿小不了了,干脆就干把大的!

一起冲进教堂杀了法国神父,一把火烧了教堂。

被烧毁的望海楼教堂内部景象

接着冲进法国修女院,杀光修女,烧了修女院。

又把天津卫的英美教堂也给烧了。

直到夜幕降临,总计6所教堂被烧毁,法国领事馆也被付之一炬。

共21名洋人被杀死。

这就是震动中外的“天津教案”。

03

第二天,消息传到北京。

英法美俄等国驻华公使严厉谴责和抗议,各国又调来18艘兵舰,陈兵大沽口,要求清廷给个说法。不然我们就给你个说法!

两宫太后一看这架势,赶紧下旨给在家养病的曾国藩,立马去天津处理此事。

老曾头都大了:

1、自己做学问和治军打仗,都可以算大清TOP3,但和洋人打交道没啥经验。

2、“清流”们都反对接受洋人们的要求;而不让洋人满意,真挑起战端,朝廷肯定把这口锅扣在自己头上;

3、天津民情汹汹,谁敢治百姓的罪谁就是“汉奸”!

思来想去,老曾也没想出个好法子,于是临行之前,给长子曾纪泽写了封信,颇像遗嘱:

此去天津,万一处理不好,我或死于洋人,或死于国法,或死于百姓,你们不要声张,扶着我棺材回湖南老家安葬就好!

04

六月初十,曾国藩车驾刚到天津地面,就被绅民代表拦住了,群情激昂,递上“万民折”:

咬定教堂“诱拐幼儿、剖心挖眼”;火烧教堂的时候,我们从教堂里救出了好多孩子呢;洋人公然当街拔枪伤人;大人您可要秉公办案,别遗臭万年啊!

经过几天查访,老曾基本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六月十四日,老曾向朝廷进行了汇报,基本的态度是:请朝廷千万别听信了谣言,一上头就和洋人硬刚。

其实,“诱拐幼儿、剖心挖眼”是谣言,但丰大业当街拔枪伤人却是确凿不移的事实。

老曾虽然在奏折里也提到了这件事,却刻意避开了这件事的定性问题。

因为他很清楚,这事没法深究,深究下去就没完了——

你说洋人也有错?

那好,洋人和百姓各打五十大板。

然后呢?

洋人和百姓一起得罪了,那不搞得里外不是人吗?

很明显,只能是顾一头——洋人船坚炮利,大清不是对手,那就只能牺牲屁民了!

05

可老曾没想到的是,洋人根本不买他的和稀泥。

六月廿二日,法国公使罗淑雅跑到天津向老曾施压,要求以“管制不力”的罪名立刻将天津知府、天津知县以及直隶提督全部处决,向法国“谢罪”。

老曾一听:过分了啊!据我调查,这三位官员与此事无关,凭什么杀他们?

罗淑雅态度强硬:不惩处这三人,你们就等着听大沽口的炮声吧!

无奈之下,老曾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向朝廷建议先把三人撤职,交刑部议处,堵洋人的嘴,拖延时间。

但老曾知道,洋人不是傻子,拖个三五天可以,不可能一直拖下去。

怎么办呢?只能赶紧捉拿“真凶”,也洋人个说法。

可参加烧杀的人那么多,那年头又没有监控,到哪儿去抓,抓谁?

于是,曾国藩给手下人定了个原则——专门在天津卫的混混群体和民间的反洋教组织“水火会”里打探消息,只要和五月廿三日的事儿沾点儿瓜葛的,或者家里有来历不明的洋玩意儿的,立刻抓人。

就这样,从七月十五到八月初四,短短二十天,天津官府就捉拿了80多人归案。

可曾国藩很不满意——洋人这次死了21个,咱们至少也得砍21个案犯的脑袋,一命偿一命,洋人才挑不出理来。可抓来的这些人都是趁乱盗抢教堂财物的小毛贼,够不到杀头的。所以还得继续抓人,时间还得快。

这可把天津官府给难住了,因为大清定死罪是有严格制度和流程的。

你把人抓来一顿酷刑伺候,他认了,可回头上级复审的时候一翻供,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商量来商量去,天津官府最后想出个歪招——“买”罪犯!

你还别说,这招确实好使——

当时的大清,满大街都是活不下去的穷人,只要给他们一笔不算少的银子,自然会有人愿意拿命换钱留给亲人。

更别说,官府出的是每人200两银子。

按当时的物价,这笔钱足够买上十来亩地,拿一条烂命换全家人日后的温饱,值啊!

就这样,短短5天工夫,21个“罪犯”就“买”齐了。

他们到案之后,一不用打,二不用审,自己都麻溜儿的签字画押,认罪伏法。

06

其实,曾国藩岂能不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但大清的政z逻辑就是这么荒谬——只要结果,不问过程。

总之有人把锅背了,对洋人有个交代就行。

真要深究起来,怕是猴年马月都结不了案,洋人生气了一动武,到时候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你曾侯爷!

既然如此,那就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老曾也就向朝廷上报,建议将这21名“首犯”全部处斩,另将“从犯”25人判处充军流放。

其实,老曾也已经想到,这份处理意见报上去,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对。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反应远远超出了他的想像!

“清流”们纷纷上折,弹劾老曾“媚外残民”、“专以取悦洋夷为要”,甚至提出“请杀曾国藩以谢国人”。

老曾的老家——湖南的士子们听说了他们的偶像、“一代完人”老曾现在居然变成了“汉奸”,气得把老曾题写的“湖南会馆”的牌子都给摘下来烧了。

还有人趁夜间在曾家的府邸大门前贴上对联:

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

和戎罪大,三年早死是完人。

湖南湘乡的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大半辈子积累起来的声望一夜之间就算全毁了!

07

老曾栽到了这个地步,两宫太后也感受到了压力,于是借着南京发生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案的由头,传旨让老曾调任两江总督,彻查此案。另调湖广总督李鸿章接替他的直隶总督的位子。

那意思很明白了:老曾,这案子你就别再弄了,让老李办吧,朝廷这也是保护你。

可老曾是个典型的湖南人,脾气“霸蛮”得很,越是被人骂得狗血喷头,越是不服气。

上折子,请求暂缓去南京就任,一定要把天津的案子办完了才走。

好在老李是老曾的学生和下属,给足了老曾面子,也不催促老曾交印,只是耐心等待老曾把事儿办完。

只是这件事的结局,让老曾哭笑不得......

08

八月底,突然从海外传来消息,说八月初六的时候,法国大军在色当和普鲁士大军展开决战,法军惨败,12万大军全军覆没。

拿破仑三世都当了俘虏。

之所以会晚这么多天才得到消息,是因为大清没有电报!

老曾一听,肠子都悔青了:早知法国吃到如此败仗,当初何必怕他们?就差了那么几天,自己把处理意见先递上去了,结果毁了一生的名声。

但事情已成这样,现在再对法国人强硬也挽不回自己的名声了,反而会让人说自己投机取巧、见风使舵,让人更瞧不起。

再说法国人也主动做了让步,不再要求处决天津知府、天津知县和直隶提督了,唉,就索性一条道走到底吧!

九月十三日,老曾上了关于天津教案的最后一道奏折,仍坚持原来的意见,处决21名“首犯”,流放25名“从犯”,并且赔偿各国全部损失。天津知府、天津知县,在教案中弹压不力,建议判处充军;直隶提督与此事无关,建议免予追究责任。

至此,天津教案尘埃落定。

九月廿三日,老曾回到保定,将总督大印交付给李鸿章,然后进京面圣,南下赴任两江总督去了。

09

九月廿五日,是处决教案“首犯”的日子。

除去五名涉及杀害俄国人的“首犯”被俄方要求暂缓行刑外,其余十六人押往天津西门外刑场行刑。

据《沽水旧闻》记载:

十六名“首犯”没有坐囚车,而是自己步行去刑场,一路上谈笑自若。

万人空巷,不断有人敬酒献菜,叫好声不绝。

直到大刀落下,鲜血四溅...

参考文献:

《清史稿》、《清实录》、《清史列传》、《沽水旧闻》、《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0 阅读:155
评论列表

咩咩爱历史

简介:洞察世界,体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