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按诸葛亮部署,能守住街亭吗?

咩咩爱历史 2024-06-05 15:18:07

01

建兴六年(228年)刚一开春,诸葛亮整出了大动静——开启自己的第一次北伐。

选择的路线是祁山道,绕开了曹魏重点布防的关中地区,转而夺取兵力相对空虚的凉州。

为什么是凉州?

1、丞相执政前几年,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狠抓生产和南中平叛上,所以雍凉地区一片祥和。所以,曹魏对丞相的此次北伐,事先一无所知!

2、曹魏,东边扬州方向放着曹休;中间荆豫方向放着司马懿;西边雍凉方向的最高统帅是安西将军夏侯楙。

夏侯楙是个十足的二世祖,父亲是夏侯惇,依靠父辈关系,娶了曹操的长女清河公主。为人贪财好色,府里养了几十个小妾花天酒地。

说到底,这人就是混资历的,指望他打仗,纯扯淡。

3、也是没办法的事,季汉的基本盘太小,凉州是丞相为数不多可以操作的区域。

在最终决战来临之前,必须拼命圈下尽可能多的地盘。

02

丞相突袭的效果很好:曹魏陇右地区的大小官员,看到近似从天而降的蜀军,十分惊恐,除了陇西太守游楚,其余太守全部连夜弃城而逃。

蜀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收取了大量土地和人口。

游楚虽然没跑,但心里其实也是慌的一批:家国大义在生死关头屁用不顶,诸葛亮大兵一到,难保这些人不把他卖了。

于是,他做了两手准备——

先召集手下人,给他们两条出路:

1、我等在此坚守,等到朝廷援兵到来,少不了各位的好处;

2、万一援兵没来,实在扛不住了,你们可以把我绑了当投名状。

全城豪族和百姓想了想,游楚的方案对自己怎么都没坏处,便愿意专心守城。

可等大批蜀军一到,还没等到援军的游楚便站在城楼上,直接点破了丞相此次北伐的最关键点:

如果在一个月之内,你们能隔绝陇道,打退魏兵,凉州百姓自然会诚心归附,不然你们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趁早散摊子回家。

《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注引《魏略》载:

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

03

游楚都知道凉州该怎么打,丞相自然也知道。

可断陇这事儿,说着容易,实操却遇到了大困难——

因为丞相事先没有考虑到两大变量:

1、本来应该常驻长安的雍州刺史郭淮,这时候碰巧在陇右视察,听闻丞相北伐,就近赶到了上邽城布防;

2、祁山堡上给丞相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祁山堡位于现在的甘肃礼县东,是平川上陡然凸起的一座孤峰。

虽然曹魏驻军不超过1000多人,但易守难攻。

更要命的是,这么个破地方,蜀军绕不过去。

卡着粮道呐!

本来蜀军的后勤压力就大,如果不拿下,任由祁山堡的魏兵出来骚扰粮道,过不了几天,蜀军就得不战自溃。

所以为了拔除祁山堡这根钉子,蜀军攻了很长时间,大大拖延了蜀军的步伐。

04

这也不是丞相的策略有问题。

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

1、

季汉在襄樊和夷陵两仗中,浪掉的精锐太多了。

虽然丞相修养生息数年,但在军人素质、战场经验等方面,两支蜀军已不能同日而语。

2、

蜀军此次北伐,也没带多少人。

考虑到季汉亡国时,人口一共才94万,能供养十万大军已经是极限状态。

由此倒推到第一次北伐时,丞相领军也应该不会超过10万。

(目前有明确记载的北伐兵力数是第二次和第五次,也分别是“数万”和“十万众”)

10万人,听着不少,但要撒到陇西各个方向去灭火收城。

还要算上赵云、邓芝在箕谷方向上做机动的疑军。

算下来,可就捉襟见肘了。

05

再说曹魏方面,听到陇右惊变的消息,群臣都不知道怎么办。

倒是刚继位的曹叡,表现出了与自己年龄不符的睿智,即刻下了三道命令:

1、大将军曹真接替夏侯楙,堵住身在箕谷的赵云;

2、右将军张郃统领5万大军,西援陇右;

3、曹叡自己则御驾亲征,亲自坐镇长安。

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张郃如今归骠骑将军司马懿节制,驻扎于荆豫地区,调他前往西线,一方面固然是司马懿已经解决掉孟达(出川之前,诸葛亮先把东三郡的孟达抛出去当烟雾了),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人;

另一方面,恐怕此时的曹叡已经有了“万一凉州失利,必须全力确保长安”的想法,不然不会让张郃出马。

直接让曹真分兵去救,时间上不是迅速么?

但在曹叡的计划里,曹真不能动,毕竟这是雍凉魏军的最后一张底牌。

在得知曹魏大军西援的消息后,丞相也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他准备抢在魏军穿越陇右通道之前,把人堵在外面打。

这个被丞相天选挑中的上佳阻敌之所,叫街亭。

这场关乎汉、魏双方未来走势的大战,一触即发。

只要季汉堵住街亭,丞相就能从容不迫的消化陇右,一举夺得整个凉州,随后再利用凉州的地利优势,对关中进行逐步蚕食;

如果街亭被张郃先期率军突破,那一切都将化为虚妄。

虽然我们后人已经知道结果,但不妨将整个战役做一次完整的复盘。

06

英明一世的丞相为什么会挑中马谡,来做这个前敌总指挥?

马谡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在军中的职务是丞相府参军,用现在话来说,是个参谋。

马谡在季汉混得不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哥哥马良。

马良和丞相相交莫逆,曾经在私信中称呼丞相为“尊兄”,能力也是独当一面的。马家是荆州八大豪族之一,夷陵大战时,刘备曾派马良招纳武陵郡当地的五溪蛮,获得成功,可后来战局急转直下,五溪蛮的二五仔们又把马良给杀了。

马谡是马良最小的弟弟,基于对马良的感情,丞相把马谡放在了身边。

马谡的才能也是有的,曾在丞相南征时献过“攻心计”,又通宵达旦的给丞相谋划北伐事宜。

既是烈士家属,又才气纵横,还富有基层管理经验,这样的人物,丞相自然相当喜欢。

可马谡偏偏被刘备在临死之前戴上了紧箍咒:“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这怎么办呢?

只能送给他一桩实打实的功劳来击碎流言!

只要街亭一役大获全胜,自然没人再提什么不可大用。

对年轻干部光速提拔的事情,刘备也干过。魏延是怎么出头的?还不是刘备力排众议,让他当上了汉中太守?

既然魏延能提,马谡自然也能提。

当然,还有更深一层原因:当时丞相手上,确实没人可用。

虽然有魏延、吴壹等一派军方大佬在帐下,但别忘了,郭淮可还在上邽呆着呢,大家都去防张郃,万一郭淮跳出了包围圈,从大军身后窜出来,来个两面夹击,季汉还是玩不转。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 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为了保证马谡此次前去能够平安捡个头功回来,丞相也算煞费苦心,他给马谡安排了两名副手:王平和高翔。

王平虽然这会儿显不出个头儿来,但是他后来有一件足以傲视众人的功绩:曾在汉中太守任上,杀退曹爽十万大军;

至于高翔,也曾在后来第四次北伐时的卤城大战中积极配合魏延,击败过司马懿。

所以副手的能力基本是没问题的,那就只能是马谡本人出了问题。

07

街亭古战场,学界一般认为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部的陇城镇。

这个地方,并不是那么好防守的。

街亭的东西两侧有一条狭长的干涸河谷,那边塞点人就能搞定;北边有条葫芦河,也可以不管,毕竟魏军不是水鸭子。

但南边的土山,高差只有几十米。

张郃的行进速度很快,快到马谡根本来不及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

那么,如果马谡按诸葛亮的想法,在“当道”,也就是路中间扎下营寨,张郃从南边的土山上就可以轻松越过马谡,要么直接绕过去,要么前后夹击。如此,马谡岂不是白玩儿?

另外,街亭通往陇西的大路足足六、七公里宽,马谡就算让全军就地扎营,也不可能把缺口全堵上。

到时候张郃五万大军一冲,马谡还是要失败。

所以,马谡在观察过实地地形之后,才会把主力放在南山上,控制制高点,同时分给王平一支人马在大道上扎营。

老王猜测,马谡这是把王平当成了诱饵。在马谡的设想里,只要张郃攻击王平,自己就从南山坡上挥兵杀出,坐收全功。

当然,历来马谡被严重诟病的,还有一点:

陈寿在记述这段历史时,曾点评过马谡的一个严重错误“不下据城”,意思是不会凭城固守。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街亭附近有个略阳城,东汉开国时,名将来歙曾经在此仅凭2000人硬顶住地方割据势力隗嚣数万大军的围攻。

所以有人便认为马谡也能照着来歙的样子抄作业。

可他们偏偏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从东汉开国到丞相北伐,中间隔了两百多年,略阳城会不会已经废弃?

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丞相在战前规划时,把略阳城当成了战略支撑点。

但凡略阳城能用,以丞相的算无遗策,他会不知道吩咐马谡去婴城固守?

你可以说马谡低智,但不能说,丞相和马谡一样低智吧?

来到街亭,摆在马谡面前的,便只剩下一条路:如何才能尽最大可能去拖时间,一直拖到丞相领着人接替他的防守。

事实上,通过上面的分析,好像马谡也只剩下上山这一条路了。

至于被张郃断水,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就陇右那地方,除非雨季来临,不然没几条河不是断流状态,总不能强逼着马谡全军上下两万多人都抱着大水缸行军吧?

所以左右战局胜负的关键点,根本不是马谡上不上山,而是马谡误判了张郃的行军速度,就和孟达误判司马懿的行军速度一样,他们俩都没想到对方会来得那么快。

08

马谡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街亭战败,而是战败之时弃军而逃,被打崩了之后,心理防线崩溃了,直接就跑到了好兄弟向朗那里。

向朗是向宠(就是《出师表》里的那个向宠)的叔叔,此时应该在汉中,如果向朗身在大营,马谡跑过去是没意义的,向朗顾着哥们儿义气,把马谡给藏了起来。

向朗这时候不是随军的状态,在丞相的眼皮子底下,马谡无论如何也藏不住。

可马谡行踪败露与否终究是迟早的事情,到最后还是让丞相发现了,向朗因此跟着倒了霉,被免官回成都。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回成都。”

关于马谡最终的结局,也不是被斩首。

《三国志》本传中记载:

“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如果是当众斩首,陈寿不会写得这么隐晦,“物故”,老王倾向马谡大概率是在狱中自杀。

丞相这一哭,既是哭马谡,季汉本来就人才断档严重,也是哭自己,最有希望的第一次北伐,倒在了距离胜利最近的地方。

0 阅读:86

咩咩爱历史

简介:洞察世界,体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