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香港史,最血腥一页...

咩咩爱历史 2024-06-07 09:05:07

01

1898年6月9日,北京各国事务衙门,大清(李鸿章)和大英(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根据条约,1898年7月1日起,大清将要把广东省新安县(今广东深圳)自深圳河以南、九龙司地方街以北的土地全部“租借”给英国,租期为99年。

完全接受大英帝国的统治,成为英属香港的一部分。

(见上图黄色部)

条约是签了,但英国人却并不急于接管这片土地。

因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人就屡屡同广东本地绅民发生冲突,英国人见识了本地民风的彪悍,知道乡土观念重、宗族纽带强大的广东人并不好统治。

因此,这次英国人非常慎重,决定先充分调查和研究后,再进行接管。

对新界调查的任务分派给了港英政府的二把手——港督府的辅政司骆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

此人是个“中国通”,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对中国文化也颇有研究,甚至熟读儒家经典,以“儒学者”自居。

为了给新界居民营造出一个“英国将实行仁政”的假象,所到之处,一不扰民,二不要地方接待,甚至还主动对穷苦百姓捐赠财物。

效果不错——除了少数几个村落坚决抵制,其余村落都被假象迷惑了,对骆克的到来至少没有抵触情绪。

中英双方在深圳河树立界碑红圈内为骆克

紧接着,港英政府就开始紧锣密鼓进行全面接管新界的准备工作了。

02

1899年1月21日,25名香港警察在150名驻港英军保护下,来到新界的大埔墟,搭起竹棚,挂出“大英帝国香港新界警察署”的牌子,升起了“米字旗”。

突然从四面八方涌来上千百姓,要求降下米字旗,拆掉竹棚。

英国人岂肯就范?排成作战队形,100多支枪口对准了手持大刀、钢叉的百姓。

双方陷入了对峙。

听闻大埔墟出事,卜力马上派出200多名士兵,带着两挺机关枪,全副武装,迅速增援。

而赶来增援的百姓也越来越多,但大多拿着各类冷兵器,有的甚至拿着农具当武器,只有少数人拿着土铳。

实力如此悬殊,最终新界乡绅为了避免无谓牺牲,招呼乡亲撤出了现场。

危机暂时解除,但更大的反抗活动却在酝酿中。

03

去年骆克到新界搞调查的时候,新界的屏山、锦田等村子就拒绝让骆克进村,甚至用石头扔骆克。

这些村子居住的是当地历史最悠久、最有声望的邓氏家族。

北宋时从江西迁入。

八百年间,子孙一直扩散到了东莞县、惠州府一带,成为了新安县赫赫有名的豪绅。

新界锦田邓氏宗祠

邓氏家族为什么抵触呢?

一来,邓氏在新界拥有大量的田产。他们听说香港被割让给英国之后,所有土地都被英国人无偿征收,因此深怕“鬼佬”一来,自己的田产也被抢走;

二来,他们听说香港实行英国法律,没有祠堂,也不允许纳妾,甚至只能过圣诞节而不能过大年。不让纳妾还好说,但不让进祠堂祭祖烧香,这等于要他们的命。

从这次冲突中,邓氏家族看到英国人武器精良,训练有素,乡民绝不是对手。

因此他们一边联络各地的邓氏子孙,一边筹款购买武器,训练乡勇。

准备和英国人大打一场,绝不让“米字旗”在新界升起!

04

到了3月中旬,香港方面传来消息:港督卜力打算在4月17日正式在大埔墟举行“升旗仪式”,也就是说,英国人将在这天正式全面接管新界。

时间很紧迫了,锦田邓氏家族的领头人邓仪石决定,马上召集乡绅代表,组成抗英公会。

但除了邓氏家族代表坚定表态抗英,其余代表大都态度冷淡。

他们的理由是:朝廷都不要咱们了,没必要上赶着当大清人。再说英国人装备什么水平,在大埔墟咱都看到了,就咱这土枪土炮跟英国人干,不是以卵击石么?

邓仪石深怕抗英力量不够,又赶紧派人去东莞县雁田村找他的同宗兄弟——邓辅良,请他前来帮忙。

邓辅良是武进士出身,骁勇彪悍,早就对朝廷把土地拱手让给洋人的行为十分愤恨。

接到求援信,马上召集乡勇,收拾武器,准备干粮,迅速出发了。

抗英的新界乡勇

按照邓仪石的计划,4月17日大埔墟举行升旗仪式时发起袭击,一举歼灭港府的头头脑脑。

可他没想到的是,一个意外事件却打乱了整个计划,让这场抗英之战提前爆发了......

05

4月14日,港英政府在大埔墟设置的新界警察署为了筹备升旗仪式,搭建了临时礼棚和观礼台。

大埔百姓看到后怒不可遏,夜幕降临后,一把火把礼棚和观礼台烧了个精光。

英国人马上对放火的乡民开火射击,乡民也拿着土铳还击。

邓仪石得到消息,当机立断,派出屏山、锦田的乡勇前往增援,并派人在大埔头山东麓挖掘堑壕、设置拒马,断绝香港到大埔的唯一道路。

4月15日清晨,港督卜力收到消息,鉴于香港通往大埔的道路已被截断,下令由骆克率500英军登上军舰,绕过西贡半岛,从海上进攻大埔。

4月16日上午,英军舰队到达大埔墟东面的吐露港,立即炮轰击乡勇阵地,同时步兵强行登陆。

邓仪石指挥乡勇们用落后的武器坚持到中午时分,终于顶不住,被迫向锦田方向撤退。

下午2点多,骆克带领英军进入大埔墟,举行了简单的升旗仪式,随即下令向北追击,发誓要把这些反抗者铲除干净。

英国人拍摄的新界大埔墟升旗仪式

06

4月17日早上,英军追击到了大埔墟以北的林村。

邓仪石率2500名乡勇,已设下埋伏。

英军先头部队被打得人仰马翻。但是军大部队陆续到达,用机关枪和轻型野战炮,给乡勇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邓仪石果断向后撤退。

英军穷追不舍,当天深夜,追击到了石头围,人困马乏,只得扎营休息。

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醒来,石头围已经聚集了不下5000名乡勇。

原来,邓辅良率领3000名雁田乡勇跑来和邓仪石的队伍会合。

石头围距离锦田的中心——吉庆围很近,必须在这里给予英军较大打击,才能保证吉庆围的安全。

英军一看这架势,知道情况不妙,想赶紧突围,没想到领头的军官刚冲出石头围就被火铳一枪撂倒,身负重伤。

英军群龙无首,只得守在石头围的围墙里,靠着火力优势抵挡乡勇的攻击。

骆克在大埔墟听说后,立刻下令停泊在吐露港的英国军舰向石头围进行远程火力打击。

新界六日抗英战场示意图

武器落后的乡勇再次伤亡惨重,坚持到下午时分,邓仪石下令全队撤往吉庆围,准备依托吉庆围的防御工事做最后的抵抗。

吉庆围是邓氏先祖最早在锦田定居的地方。

从康熙年间起,邓氏家族在村子四周建起了6米多高、3米多厚的围墙,挖了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整个村子只有一个出入口,装有坚固的连环铁闸门。

围墙上还有许多射击孔。

如果是一般的土匪海盗,还真拿这样的围子没有办法。

只可惜,面对装备最先进的英军,古老的围墙和铁门已经难以抵挡了。

19日,战至下午时分,邓仪石和邓辅良在族人掩护下逃出吉庆围,一路狂奔到了深圳河以北。

英军大肆搜捕乡勇,还连环铁闸门给卸了,作为战利品运回了香港。

吉庆围村口的连环铁闸门

该门于1925年被港英政府归还给邓氏家族

07

新界反抗失败,骆克又萌生了更大的野心——

5月16日傍晚时分,大批英军突然越过深圳河,侵入深圳墟。

此地本来有1000多驻防清军,但面对气势汹汹的英军,居然一枪都没敢放,直接缴械投降了。

英军继续北进,企图侵占更多的土地。

饶是大清国再软弱无能,此时也无法忍受了。

李鸿章当即照会窦纳乐,质问英国为何不守条约?

窦纳乐反咬一口:新界的抗英运动是两广总督谭锺麟在背后指示的,而且有穿号衣的清军混入乡勇中参战,因此是大清违约在先。

李鸿章反驳道:谭总督几次给新界民众发去告示,告知英国即将接受的事情,要求乡民各守本分,不得作乱。你们说谭总督暗中指示民众抗英,证据何在?

其实窦纳乐心里都清楚,谭锺麟确实跟此事无关,但坚决拒绝撤兵。

经过几番较量,英国开出了撤兵条件——罢免谭锺麟,同时赔偿英国军费15万银元,向英国赔礼道歉。

面对如此无理蛮横的要求,清政府终于表现出了空前的强硬态度,坚决不接受。

不过,也只是不接受英国人的无理要求,出兵反击收复深圳,那是打死也不敢的。

敢跟鬼佬干的,还得是广东百姓。

08

英军占领深圳后,跑回雁田老家的邓辅良马上召集乡民,再次组织起抗英义勇三千多人,跑到深圳墟北面的布吉和沙头角扎营,同一千多英军对峙。

经过新界之战,邓辅良深知英军火力凶猛,因此他没有和英军刚正面,而是组织小股敢死队,趁夜色不断袭扰英军营地,击杀英军哨兵。

就这样,从5月耗到10月,英军伤亡者不断增加,军事行动花费的成本也是日甚一日。

终于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侵占深圳的合理性。

经过评估,英国政府认为,这一地区人口众多,且民众反抗意识强烈,英国想长期占领,必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得不偿失。

最终,11月13日,英军撤过深圳河。

09

新界的这场抗英运动,就军事上来说,给英国造成的损失非常有限。

据英方统计,只有2名英国军官受伤,另有30多名印度和华人士兵伤亡。

而中国乡勇阵亡高达500多人,受伤上千人。

但从政Z上说,这是一场收益很大的战斗——

鉴于新界乡民的激烈抗争,港英政府不得不搞起了“一港两制”,即在香港和九龙实行英国法律,在新界实行《大清律》,保留新界乡绅的土地所有权,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祠堂,祭祖,纳妾,一切照旧。

同时,还吸纳了大量乡绅加入新界的管理机构,实行“英华共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和九龙是真正意义上的“英国殖民地”,一切都是英国人说了算,而新界只能算“半殖民地”,中国人说话依然很有分量。

1925年港督司徒拔向吉庆围交还铁门

深圳的抗英运动则意义更大——

让深圳避免成为第二个新界。

PS:

老王2017年去香港旅游时,住的酒店就在港岛的“骆克道”上。

这条以骆克命名的道路紧邻维多利亚湾,酒吧众多,非常繁华。

而1899年抗英牺牲的新界乡勇们的义冢却鲜有人知道。

参考文献:

《清史稿》、《清实录》、《香港史》、《被遗忘的六日战争》、《香港6000年:远古-1997》、《骆克与香港新界》

4 阅读:411

咩咩爱历史

简介:洞察世界,体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