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驱动力加码!DMS赛道「狂奔」

高工智能汽车 2024-06-11 17:42:04

作为智能汽车相对小众的细分赛道,DMS(Drive Monitor System,驾驶员监控系统)正迎发展拐点。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获取的信息,DMS上车驱动力正得到大幅强化,核心包括三点:①2024年7月,新增法规驱动力;②NOA进入普及周期,当下人机共驾方案中,DMS基本为标配;③座舱交互从1.0迈向2.0阶段,从简单的多模交互,到基于多模交互的大模型探索。

数据端,DMS渗透率正一路狂奔。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监测数据,2024年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渗透率为12.47%,继续超过10%。回溯来看,2021-2023年,这一数字分别为2.78%、6.54%、10.94%。

具体来看,此次文章主要聚焦的问题为:

●当前DMS赛道驱动力为何?

●阻力为何?

●赛道内有哪些代表性玩家?有哪些代表性产品?

其一,DMS赛道目前驱动力为何?

①法规驱动方面, 有业内人士在沟通中强调,基于DMS本身监管驾驶员状态的产品属性,「法规驱动」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分心驾驶本身,就包含大量驾驶员主动分心的场景(包括驾驶员接打电话,在使用NOA时主动睡觉,乃至坐在后排等)。

目前来看,2024年7月1日,《C-NCAP管理规则(2024年版)》将正式实施,首次新增驾驶员监控系统(DMS)测评项目(归属于主动安全ADAS板块),分值占2分。

DMS法规驱动,欧洲市场或可作为参考。从2023年1月开始,如果没有搭载DMS的主动安全系统,很难获得欧洲NCAP的五星评级。同时,按照欧盟发布的通用安全法规(GSR),到2026年,欧洲市场上投放的每一辆新车都将强制标配DMS系统。

此外,根据通用安全法规(GSR)的要求,从2024年开始,在欧盟市场投放的新车型,将首先强制标配DMS系统(测试标准要低于欧洲NCAP)。

据智华科技CTO杨波介绍,其公司的智能座舱监测系统,已经迭代3代。针对即将到来的法规驱动阶段,公司已基于非常小的算力平台,开发了极致性价比的对应产品(匹配当前8155等AI座舱芯片尚未进入10万级车型的局面)。

②NOA方面,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高速NOA的车辆,94.54%同时搭载DMS。未搭载的阵营,包括智己LS6、LS7、极氪007、宝骏云朵。

另一组数据表明,2021年,标配DMS的车型销量中,配置NOA(含选配)的占比为11.68%,及至2023年,这一比例为38.16%。这意味着,NOA正快速成为DMS上车的核心驱动力。

杨波在沟通中表示,「自动驾驶真正落地之前,你可能可以不开车,但必须要监控车辆状态,在这种人机共驾的模式下,DMS理论上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多事故都发生在在智驾系统运行中需要接管,但人在睡觉或者存在其它的一些分心场景。」

③舱内交互从1.0迈向2.0阶段方面,回溯来看,DMS早期主要功能为疲劳监测,通过监测方向盘转向角度、车辆的行驶轨迹等,间接推断驾驶员的状态,在人脸识别在消费电子大放异彩的背景下,基于视觉/摄像头的方案也尝试上车。

及至2020年,长安力推重要车型UNI-T,发力智能化,其中多模交互为营销亮点。「未来汽车一定是包括触觉、语音、眼神、手势、耳朵在内的多模态交互,不同维度交互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是当时UNI-T相关项目负责人的表述。

杨波认为,在UNI-T的上车事实上重新定义了DMS产品,正式将多模交互/舱内娱乐属性赋予DMS,带动相关方案成为新风向,而在此之前,产业链并未有玩家真正投入打磨类似形态产品。

而伴随大模型的爆发,车载语音交互从1.0小模型阶段,探索进入2.0大模型阶段,根据此前高工智能汽车针对大模型上车调研获取的信息,基于语音、视觉等多模交互为大模型发展的共识,目前正处于初步探索落地期。

其二,DMS上车的阻力为何?

事实上,此前DMS上车的主要阻力包括两点,成本、好用度。

对于前者,自高通8155拉开AI座舱的序幕,叠加算法厂商在算法剪枝适配等努力,干掉控制器集成中控成为主流,上车成本已位于低位。

对于后者,功能好用度意味着DMS获得用户主动买单(而不仅仅是法规强标),当前其主要功能为:其一,分心驾驶监测(含疲劳监测);其二,多模交互。

其中,分心驾驶监测,其识别精度仍处于持续优化周期(比如识别打哈欠、眼睛小,以及司机部分主动分心,与深度疲劳等的区别,一律触发报警往往引发反感),尝试迈向「好用」,而不仅仅是「可用」。

比如一个使用者的案例为,春节期间熬夜,第二天开车出门,当天开车其打了7-8个哈欠,DMS便报了7-8次警。根据调研获取的信息,驾驶者自知的浅度疲劳,DMS的报警容易引发反感,深度疲劳场景,DMS仅声音报警或难以唤醒驾驶者。

而一旦实现「好用」的突破,DMS的报警将不再局限于声音提醒,可进一步引入方向盘震动、安全带震动等(在「可用」阶段引入,较高的误报警概率,会加大用户的反感情绪)。NOA带来的人机共驾,也在加速「好用」阶段的到来。

其三,赛道内有哪些代表性玩家?有哪些代表性产品?

以智华科技为例,作为DMS赛道的重要玩家,其2020年首家成功量产乘用车前装智能座舱监测系统(长安UNI-T),后续不断在广汽的影酷、GS4、GS4S、GS8、广汽GS3等车型,哪吒U、哪吒S等车型,以及五菱KIWI、长城哈弗H9等车型上实现上车。

该公司采取「软件引导硬件,硬件反哺软件」的软硬一体系统产品布局,传感器标定会依据算法的应用场景和功能需求做差异化定制,能够具备更优的算法模型和参数,在成本和性能上兼具优势。

同时,智华科智能座舱监测系统产品线,包含低、中、高三种配置方案,高配版本加入了60GHz座舱监控毫米波雷达,打通结合视觉和毫米波的舱内融合技术,以解决座舱单视觉功能受限和驾乘人员隐私保护等痛点问题。

0 阅读:1

高工智能汽车

简介:专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市场研究、媒体会议和投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