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儒良臣的状元宰相梁克家,创下无数功劳,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文史安利官 2024-06-03 20:38:44

他既是状元出身,又曾二度为相。

既在孝宗朝政坛上呼云唤雨,又在史学园地里留下了《淳熙三山志》和《中兴会要》等名著。

作为士人,他享受到了最全面的待遇,也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美。

状元宰相梁克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绍兴状元

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以来,经唐代发展,至宋代时已趋于成熟。

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具,北宋科举“每举取士动辄达数百名至上千名之多”,南宋每年科举取士也多维持在几百人不等。

宋代读书人一旦考中进士科将来便有机会为官。

在这众多高中的进士中,尤以考中状元(即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头、榜首)最为荣耀,正如元代脱脱所言“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伦魁即状元。

因两宋时期对考取进士高科之人均可称呼为状元,但如今状元含义已演变为专指第一甲第一名,为避免混淆,本文“状元”一词专指第一甲第一名。

梁克家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得中泉州解试第一。次年,他顺利通过会试并在廷试中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梁克家作为状元有两点特殊之处:第一,以廷试对策第二名升为大魁(即状元),而非传统意义的廷试第一名;第二,他是宋朝为数不多担任过宰相的状元。

梁克家的仕宦生涯大体成一“N”字型,共分为三个阶段,而“N”字的上部两顶点可理解为他政治生涯的两次巅峰——两度任相,这是梁克家政治生涯的一大亮点。

两度任相

梁克家两次担任孝宗朝右丞相,前后长达六年,在孝宗朝宰相群体中仅次于左丞相王淮。

乾道八年二月,梁克家“自参知政事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左丞相虞允文共同辅佐孝宗,这也是他第一次任相。

同月,又“以右丞相提举国史院”。

同年九月初,孝宗下诏命宰执选拔谏官,允文“以李彦颖、林光朝、王质对,三人皆鲠亮,有文学,为时所推重”。

但孝宗没有采纳允文的建议,而是任用了曾觌推荐的官员。

“允文、梁克家争之,不从,允文力求去。戊寅,以允文为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封雍国公。”

虞允文罢相后,梁克家自乾道八年九月至九年十月独相一年有余,“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

在此期间,梁克家除辅佐孝宗处理内政外交以外,又分别于九年二月“上三省枢密院《敕》、《令》、《格》、《式》四项,共一百四十卷,《看详意义》五百卷”及九月上《中兴会要》二百卷。

当年十月,宋孝宗在张说的怂恿下,想要派遣使臣出使金国贺正旦之时,迫使金国在受书仪上做出让步,“以正其礼”,并同时做好了以军事相威胁的准备。

梁克家则认为更改受书仪之事不应操之过急,否则将极易引发宋金军事上的摩擦乃至战争,但他仍与得到孝宗宠信的“同知枢密院张说议使事不合,乃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

临行前,孝宗“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他“无求奇功”。

然而不久后,南宋“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但金国守将未被南宋恫吓而屈从,金朝廷反而派遣泛使质问南宋,致使南宋“举朝震骇”,南宋未在受书仪上占到任何便宜,反而碰了一鼻子灰,此时也便不了了之。

因为与孝宗就受书仪持有不同的意见,且双方观点矛盾始终无法调和,克家自觉不再受信于孝宗且已经厌烦于繁杂的政事,促使梁克家的第一次罢相。

所以,《克家罢右丞相制》有“方共熙于庶绩,乃愿释于繁机。累贡奏封,力陈疾疢。闭平津之阁,弗为朕留;图申伯之居,勉从尔志”之语。

再度启用

梁克家罢相后,先出知建宁府,并在此与朱熹商讨过社仓事。在他的帮助下,朱熹顺利建立了五夫社仓。此外,他还组织重新修建了平政桥。

淳熙元年(1174)正月,鲁国太夫人梁氏去世,克家丁内忧三年。

又于淳熙二年(1175)正月“坐擅改堂除,克家落观文殿学士”,在此期间不问政事。

淳熙三年(1176),克家起复,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淳熙六年(1179),梁克家重新得到重用,以资政殿大学士、宣奉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起知福州、充福建路安抚使。

他主政福州前后近四年,“在镇有治绩”。在此期间,他“乃约诸里居与仕于此者,相与纂集。

讨寻断简,援据公牍,采诸长老所传,得诸闾里所记”,在时任福州通判陈傅良等人的协助下,编纂而成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志——《淳熙三山志》。

淳熙八年(1181)二月,梁克家乞宮祠,孝宗不许,依旧令他知福州,并恢复他观文殿学士身份。

赵雄等人向孝宗建议再任梁克家为丞相,孝宗当时未拿定主意而回复“难云再任,可降指挥依旧知福州”。

但次年六月二十二日,孝宗便从福州将梁克家召还,任命他为醴泉观使兼侍读,并于九月重新任命梁克家为右丞相,制曰“道公静而邃深,德宽博而闳大······外则教条班于侯服,内则福润蒙于帝都。

民言维嘉,贤业以大。缅怀故相,参考本朝。”

至此,梁克家重回南宋权力中心,开启第二段丞相生涯,此次任期长达四年。

四年间,梁克家与左相王淮同心辅佐孝宗,处理内政外交事宜皆为妥帖适当。

淳熙十三年(1186)二月,五十九岁的梁克家自金紫光禄大夫、右丞相、仪国公授特进、郑国公,并于当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移病而归相印”致仕,诏令其居住于史浩旧第。

次年,梁克家病逝。

任相原因

梁克家能够在短短十二年间便出任右丞相并在孝宗朝两度任相职,放眼整个宋王朝也属凤毛麟角。

这既和他本人的才能、品行有关也与“伯乐”们的推荐、提拔以及当时宋金关系时紧时松的政局下宋孝宗的用人策略息息相关。

“打铁必须自身硬”,能够在南宋初较为动荡的时局下两度出任相职,没有过硬的自身条件是不可能的。

梁克家自身条件过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状元出身、仕途起点高。

如前文所述,梁克家为绍兴三十年(1160)状元,初次任职时便被授予左承事郎、平江签判,属于京官。

其仕途起点与一甲第二名许克昌(作为弥补其“锁厅人不为状元”的补偿)相当而远远高于其他进士,属于朝廷重点培养对象。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种情况下,梁克家更易引起南宋统治集团高层更多关注,其自身的才华与能力才能有更多机会表现出来。

为人沉稳有见地,不随波逐流。从政多年,梁克家始终保持着沉稳冷静的优良品格。

初入仕途时,面对金主完颜亮攻宋失败被杀,众人都主张趁机进取中原,梁克家依然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发出了“敌虽遁,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的独到见解,受到陈康伯与陈俊卿的赏识。

任翰林学士期间,他曾率使团前往金国贺“万春节”,因其状元出身而受到金国君臣的礼遇。

在金国接待宋使团的宴饮投射活动中,面对金人的挑衅,梁克家冷静应对更是“连数十发中的”。

金臣大受震撼,对文臣出身的他更是刮目相看。

身处敌营的梁克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金人心中树立了一个文武齐备的宋朝大臣形象,也为南宋在金人面前争了一口气。

第三,文采斐然,为时人称道。

现存的梁克家作品不多,传世的作品中《赋九月梅花诗》颇具代表性,洪迈称赞《赋九月梅花诗》“语意不凡,殊类王沂公”。

元代脱脱更是在《宋史­梁克家传》中赞扬梁克家“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除自身的优良条件外,上司与同僚之间的提携是梁克家得以短时间内出任右丞相的另一重要因素。

对梁克家有举荐之恩的典型代表为两位南宋宰相——陈俊卿、虞允文。

陈俊卿对于梁克家的知遇之恩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第一事如上文所述,梁克家对完颜亮死后宋金形势的准确判断,受到了陈俊卿的欣赏,陈俊卿将梁克家推荐给时任宰相陈康伯,不久梁克家便被“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第二件事是梁克家与莫济曾遭到中书舍人洪迈的政治攻击,两人上书请求外调,但时任参知政事的陈俊卿认为“二人皆贤,其去可惜”,于是上奏弹劾洪迈奸险谗佞,不宜留在皇帝左右,并最终将洪迈罢免。

陈俊卿在两次关键时刻给予梁克家的提携与保护,对他日后的仕途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孝宗的赏识及其用人之策

位列宰执、出将入相,除需要具备过硬的自身条件以及伯乐提携以外,皇帝的认可与赏识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梁克家能够封侯拜相与孝宗的赏识密不可分。

“初,唱第时,孝宗由建邸入侍,爱其风度峻整”,高中状元的梁克家给孝宗留下了良好印象。

孝宗继位后,梁克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例如担任给事中时,他曾上奏孝宗广开言路:“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孝宗欣然接纳并命他“条具风俗之弊”。

克家列出四条弊端“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字字珠玑、切中要害,得到孝宗的“手笔奖谕”。

此后,孝宗对梁克家更是信任有加,“及登政府,眷宠尤渥”,时常赏赐御笔字画以示尊宠。

由此观之,梁克家能在短短十数年中“入政府”、拜宰相与宋孝宗对他的赏识、倚重密不可分。

结语

梁克家在仕途上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从万众瞩目的状元到位高权重的右丞相,梁克家仅仅用了十二年。

这既与他本人的才华有关,又与上司、同僚的相互提携密不可分。

但仅任相一年多,他便罢相出知地方,原因正在于他当时与孝宗不可调和的抗金主张。

此后梁克家又因丁母忧而远离政治两年有余。经此人生的大起大落,使他的性格愈发沉稳、干练,也为他第二次任相汲取了经验和教训。

随着宋金形势的变化,宋孝宗的抗金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与梁克家的主张逐渐吻合,促使梁氏再次任右丞相。

此后梁克家竭尽全力在内政外交各方面辅佐孝宗,鞠躬尽瘁,直至油尽灯枯。

参考文献

【1】(宋)梁克家撰:《(淳熙)三山志》,王晓波、李勇先、张保见等点校: 《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甲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点校:《宋会要辑稿》,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3】(宋)李攸:《宋朝事实》,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0 阅读:29

文史安利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