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守边第一名将,修高塔斗间谍,一己之力保国家20年太平

文史安利官 2024-06-03 20:38:58

从太祖立宋到澶渊之盟的达成,宋朝内外局势 渐渐由战转和,中央统治政策亦由“重武”转为“尚文”。

在此形势变幻之际, 以“军功授爵”的诸位武臣也不得不改变政治态度和策略,逐步向文官方向发展。

四代为将的李允则一族即是如此。

仕宦生涯

李允则生于后周广顺二年(953),其父李谦溥与宋宣祖同里闬,以战守智勇深受太祖赏识,叔谦 升与太祖为布衣之交,太宗即位后又将谦升之女纳与次子元僖。

李允则以衙内指 挥使荫补入仕。但在太祖、太宗朝,李允则并未如王承衎等功臣子弟般备受优待。

究其原因,或在太祖立势时,李谦溥尚守丹州,未能参与太祖立势之事。

其次,李谦溥长期在隰州,太祖建国后亦未能进入权力中心,成为开国大臣。

除此之外, 宋太祖、太宗对武将亦有掣肘,“多为武臣等级,责其边功,非有奇功殊勋,无 因超越,故文臣正郎、员郎各止于三转,而武臣正使、副使必各九转。”

而众多 以恩荫补官的功臣子弟“因父兄财力,率豪横奢纵,”也受到太祖、太宗的抑制, “凡以资荫出身者,皆先使之监当场务,未得亲民”,骄纵放肆者“以贱职覊縻 之。”

这些政策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李允则的仕宦迁转。

太宗即位后,李允则尽管凭借自身才能,在宋辽关系依然紧张的情况下,前 往边境第一线典静戎军榷场。

然随着宋辽战事的再次爆发,李允则被迫易职。

随 后,李允则作为皇帝亲从官,多次被临时特派地方,检察地方事务,东奔西走迁转于南北,不再担任长期性的地方职务。

但李允则也借此在这四处考察和督事中, 更详细地了解了宋初各地的社会情况,使其在以后治理政务时,能够快速有效地 安抚百姓,稳定治安。

知潭州

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亲征北汉,自此宋辽双方和平关系终结。

高梁河之败后,太宗对辽由进攻转为防守态势,一方面,太宗在宋辽边境加大守备,强 化治理机构.

如在太平兴国六年“析易州遂城三乡”合静戎县为静戎军;另一方 面,为缓和边寇关系,宋朝政府对边境将士的活动亦加约束,边境贸易仍然时断时续。

太平兴国七年(982)十二月,太宗“遣使献犀带请和”,辽以无正式文书拒绝。

同年,太宗在镇州等榷场外,再置“榷场于静戎军” ,试图进一步缓解宋辽紧张态势,并谨慎选用主事人员。

就此,李允则被派往静戎军,主持境内与 辽贸易往来的相关事务,负责规范市场,严格禁榷货物,打击走私,以及防御辽 军间谍借机进行的刺探行为。

尽管在此期间,太宗规定北宋主要以“辇香药、犀、象及茶与(辽)交市”,但因缺乏完善的贸易制度,走私活动仍然十分猖獗。

北宋一朝,良马奇缺,太祖 至太宗初,为获得强壮马匹,补充战争所需,“沿边岁运铜钱五千贯于灵州市马”。

但相较西夏,辽朝马匹更加优良,“有役则旋驱策而用,终日驰骤而力不困乏”。

因此,宋人往往“私过北界”购买马匹,1 3 辽人也常越界“冒禁来诣榷场求市”,以求高利。

其他如硫磺、焰硝等涉及制造军器的物资和涉及民生的粮食、铜钱, 以及朝廷垄断的矾、盐,也属于长期禁榷品。

如从幽州私贩矾入境,在太祖时期 便予以“所犯至十斤处死”的惩罚,1 5 然因榷场随宋辽战争的变化而时废时立,所禁之物或是生活必需,或是价高利厚,加之士兵、官吏的参与,其走私活动仍屡 禁不止。

由是,打击走私成为李允则在静戎军榷场的主要任务之一。

打击间谍

虽然史料对 这一时期宋辽边境贸易情况记载不详,不过从《长编》所述来看,太平兴国七年 (982)末至雍熙三年(986)北伐前,宋辽关系始终处于平稳状态,宋辽边境也 较安宁,边境民间贸易亦当持续发展。

在复杂敏感的边境关系中,李允则还要监管榷场中的间谍活动。诚如田锡在 《上太宗答诏论边事》中所指:“今之御戎,无先用谍”。

在御辽过程中,募“边 鄙之人”“识外帮之情伪”一直贯穿宋朝治边始终,特别是以榷场中贸易往来进行情报的交换和汇总是最为保险的方式。

但也随之产生了情报冗杂,虚实难分的 问题。

李允则对此需要负责“考其侦事虚实”, 以供朝廷边将断决形势。仅此工作,便是对边境官员一项巨大的考验。

与此同时,作为边境重要的治政官员,李允则还需时刻防范榷场牙人向辽国商人获取情报, 警惕辽朝间谍借边境贸易活动 入宋境刺探军事机密。

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高阳关守将便“捕得契丹生口送至 阙下”,其所捕契丹人,可能便是辽朝间谍,以至宋朝边将特意将其送入京城。

在典静戎军榷场约四年的时间中,李允则治绩如何,史料缺载,但太宗就边 境之势曾感叹曰:“今之边将,皆朕所推择,咸能尽心”, 可知李允则在静戎军 所行之事未有纰漏。

营缮雄州防御工事

随着边境的安定,雄州北门外居民逐渐聚集,人口众多,而瓮城狭窄残破, 条件简陋。

为吸纳宋朝边境人口,扩大宋对边境的控制范围,李允则欲修葺瓮城, 将其纳入主城之中,与此同时,也要避免由此产生的辽朝对宋的外交质问。

于是,李允则按当地习俗在瓮城中建一东岳祠,“出黄金百两为供器,道以鼓吹,居人 争献金银。

久之,密自撤去。声言盗自北至,遂下令捕捉,三以文北界”。

按宋 辽盟约,逃犯入对方境内,对方应当协助一方捉拿并遣回。

“时边郡有盗入北境, 彼皆即时擒付边将故也”。而此盗供器之贼,本就是无中生有,辽军也无法将其 捕捉归案。

就此,李允则“扬言以护祠。而卒就关城浚壕,起月堤,自此瓮城之 人悉入城内”。

旧瓮城之外的居民,亦被纳入宋朝管辖。

除此之外,瓮城被纳入 雄州城内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宋代主城之外,均可修建瓮城,以巩固城防。

新瓮城的修建,无疑可将主城的管辖区域向北延伸,扩大了宋军监视辽军的范围。

此外,李允则还命百姓重新整改房屋,加固防御,保障安全。

由于长期战乱, 州人多以茅草建屋,既容易遭到侵袭,也易引发火灾。李允则指导人们烧制砖瓦, 从太行山西麓砍伐木材,建造仓廪营舍。

还在城内规划了专门进行边境贸易的廊 市、邸舍,及供商品加工的水磨等公共设施,不仅促进了雄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和 繁荣,而且规范了宋辽边境商人的贸易活动,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和谐。

在修整坊巷时,李允则又将城中僧人迁往北原上,“州民旦夕登望三十里”,境内辽 人活动一览无余。

至此,“城上悉累甓,下环以沟堑,莳麻植榆柳”, 州城内 外秩序井然,防御完备。

然景德四年(1007)五月,因霸州边将亦在修筑城垒,辽朝遣使前来质问, 真宗不得不下诏河北边境禁止扩建边防。

“除依旧约修葺城池外,应移易寨栅, 开修河道,不以小大,并不得辄兴功役,致成事端”。

同时,河北缘边安抚都监 杨保用为拦隔辽民渔船侵越边境,在界河口内创置樁橛,落人口实,遭到处分。

守镇安军的石保吉在陈州也“因完葺城垒,疏牑于上”而“颇受众议”。于是, 真宗下令“其不得创盖亭台街道等事”。

但同年十月,真宗又诏“河北诸州军增 葺城池楼橹之具,令转运使、缘边安抚使、都监分往检校”,考察河北边境防御 工程的修筑情况。

真宗所行之事看似前后矛盾,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真宗遇 事不善决断有关,但更重要的在于霸州扩建城池被辽人发现,“北虏之人有词, 过成忧虑。

兼据沿边州军言,契丹界每见朝廷于沿边兴作,皆多差人伺察动静。”,

可谓宋朝边境时刻处于被辽朝监视之中,这也更加凸显出李允则在此环境中机智 多谋的特点。

事实上,李允则扩修州城的行为也是得到了真宗的默许的。

景德四年五月, 在禁止霸州修葺城池时,面对大臣奏罢李允则浚治渠田的行为,真宗曰:“决渠 障边,乃防遏所须,然誓书旧约不可不守也”,也仅仅是令此后“开复河道,无 大小悉禁止之”,李允则所修筑工事依然保留。

直到仁宗庆历时期,这些边防设施依然发挥其作用。

结语

李允则的一生经历了后周恭帝、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五帝,政治活 动集中在太宗、真宗时期。

他主要的活动地点,是北宋前期南北两个较为敏感的 政治区域,一是荆湖地区,一是河北两路。

面对荆湖地区少数民族在边境侵扰汉 人、冗税陈杂、制度混乱、天灾不断、文化衰败的局面,李允则励精图治、大兴 改革,消除弊政,促进了荆湖地区的平稳发展。

随着宋辽关系的日益紧张,李允 则又被真宗派往河北,镇抚一方。

在河北的二十余年,李允则无论是在沧州还是 雄州,其在任职期间所表现出的未雨绸缪的远见和大局观,以及机智谨慎的边防 意识都是令后朝大臣所赞赏不已的。

包拯曾多次赞叹其行事之缜密,能准确详细 探知辽朝情报,“大小必得其实”。

参考文献

[01]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增订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02] 姜锡东主编:《华北区域历史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定:河北大

学出版社,2011年。

[03] 李之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中),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0 阅读:35

文史安利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