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世界第三极?尼克松访华如何改变世界

雅旋谈社会 2023-03-21 23:09:05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政治短语

“尼克松在中国”

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某些政治人物像尼克松一样,拥有极其雄厚的资本与极度过人的头脑,可以完成一般人不敢去做甚至不敢去想的伟业

可是在尼克松到中国的1972年,贫穷的中国从表面上看远不是一个世界级强权,为何美国总统访华会成为改变世界的事件?

1970年代的中国是世界第三极

从今天的角度看,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强权,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极其弱势

单纯从GDP上看,1972年中国的GDP为1100亿美元,不仅不到美国1.28万亿美元的零头,甚至远不及日本的3200亿美元

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并不理想,她不仅无法成为澳大利亚或是智利这种资源净出口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还决定了中国必须将大量精力放在农业上

不仅如此,1970年代的中国并没有确立出口导向型经济,因为冷战的缘故中国与世界市场之间同样隔阂颇深

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很贫穷,同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继续这种“贫穷”

1960年代的日本已经开通高速铁路“新干线”

这样一个贫穷的国家能影响世界么?答案是别人或许不行,但中国可以

因为“富裕或许会带来羡慕,但只有强大会赢得尊重”

在建国以来的二十年间,中国人或许无法向外界表现出富裕,但已经充分证明了他们真的很强,中国的强,是老一辈中国人民不断拼搏的结果

当你打开1970年的世界地图,你会发现中国是亚洲地区唯一一个拥有立体核攻击能力的国家,同时也是亚洲地区唯一一个与美国交过手并取得胜利的国家

那时的中国已经通过朝鲜与越南方面的问题证明了“在东亚,任何事情不经过中国的同意都无法顺利实施”

而1967年中国在法国之前完成氢弹爆炸更是证明了,中国人不仅能做到西方人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更加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个中国,曾经是第三世界意识形态的“执旗手”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段独立自主的快速发展时期,而中国的种种成就证明了第三世界国家人民靠自己也能实现民族统一与国家富强

在“新中国”的激励下,从东南亚到非洲、从南美到日本,甚至在资本主义阵营的大本营欧美都掀起过“向毛主席学习”的风潮,1963年以来的欧美校园运动中成长起来了大量的“毛派”,他们拿着用不同语言书写成的毛主席语录,将来自中国的奇迹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如今的尼泊尔毛派武装

正是因为中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强大与意识形态上的领导地位,才让美国不得不正视这个“贫穷”的国家。然而作为冷战中的一级,有欧洲日本等众多小弟前呼后拥的美国,其实本没多大必要与中国和解

可就在尼克松上台那年,事情突然变得不一样了

历史的眷顾让尼克松完成中美和解

抗美援朝结束后,中美关系进入了漫长的冰封期。不过中美没有互动,不代表美国不会对亚洲指手画脚

在朝鲜吃了苦头的美国死性不改,1961年5月,在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授意下,副总统林登·约翰逊访问西贡与南越政府签署《联合公报》,自此美国一头扎进了越南这个泥潭

这一次美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了教训,自始至终不敢越过北纬十七度线,然而代价就是在中苏两国的支持下,美国根本无法迅速击败北越,结束这场战争

越南给两代美国总统都带来了厄运,1963年,肯尼迪在访问德克萨斯时遇刺;继任的林登约翰逊更是因为越南战争的扩大化而连任失败

等到1969年美国总统这个危险的位置传到尼克松这里时,他明白,自己必须为这场美国打不起的战争做个了结了

而中美和解这件事,看起来是尼克松选择了中国,但实际上是历史选择了尼克松

越南战争中的美军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四

其一,能解决越南问题的人不在河内而在北京,想从越南抽身,美国非与北京直接对话不可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不顾中国“不许越过38线”的警告强行北上、最终看似战无不胜的“联合国军”耻辱议和的这段往事,让美国陆军在越南战争中自始至终不敢跨过北纬十七度线一步

这导致北越明明是较弱的一方,却在越南战争中处于战略进攻的位置。在中苏两国源源不断的支援下,北越军队越打越多、越打越强,而美军只能跟随北越被动增兵,却无法取得任何战果

因此想解决越南问题,要么前往北京与中国人正面沟通,要么再在中南半岛与中国来一场“朝鲜战争”

二十年前更加强大的美国已经证明了他们无法在亚洲战胜中国,因此尼克松的北京之行,可谓“不得不行”

第二,对于那时的美国而言,任何一位试图与中国接触的总统都意味着政治自杀,除了尼克松

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正值反共高潮,而中国自朝鲜战争后,又被认为是苏联的天然盟友、红色阵营的重要成员

假如美国总统是一个左翼人士甚至是政治中立人士,尝试与这样一个敌对阵营的国家接触都会被立即打上“通共”的标签

然而尼克松本人在访华之前一直以强硬右翼形象示人,可以说他就是美国右派的灵魂人物,因此当他考虑访华时,会被媒体与舆论解读为单纯的政治行为,而不会被扣上“通共”的帽子

一贯以右翼形象示人的尼克松

此外,尼克松是少有的可以按自己想法指挥下属的美国总统

想了解这一点,还要提到另一位总统——吉米·卡特,在美国人后来的评价中,尼克松是一个与卡特截然相反的人物,卡特政治道德非常高,但是在推行政策中处处掣肘,不仅被指责为无能,也经常表现出软弱

相比之下尼克松的政治道德则极其低下,为达目的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然而这种人却能在任期内有所成就

这是因为尼克松依靠其在白宫内部监听对手、广植党羽的“肮脏手段”,建立起极为团结的幕僚班子,正是这些见不得人的行为,才可以让他的手下全心贯彻他的惊人之举,而不是在国会或者什么地方掀起新一轮党争

最后,中苏关系的破裂打开了中美和解的窗口

虽然中苏关系出现裂痕始于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然而不管是赫鲁晓夫时代末期还是勃列日涅夫时代初期,中苏两国都处在一个“斗而不破”的状态

六十年代的大多数时间中,中苏两国之间除了无穷无尽的口水战之外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敌对行为,甚至在越南战争中,中苏两国还共同通过支援越南给美国使绊子

可是就在尼克松上台前后,中苏两国关系却出现了实质性变化

1968年是美国大选年,这一年共和党的尼克松对阵共和党的汉弗莱,然而此时此刻全世界的目光却都集中在中苏边境

1968年1月,苏联边防军入侵中国七里沁岛,打死打伤中国渔民十余人,这是中苏对立之后首起流血冲突事件

七里沁岛事件之后,中苏两国关系急速恶化,1969年3月中苏两国爆发珍宝岛事件,苏联直接扬言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连续不断的流血冲突直接改变了中苏之间长达十几年的“斗而不破”局面,苏联开始向远东地区大量增兵,而中国则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备战行为

与苏联敌对的中国进入了一段外交上空前孤立的短暂时光,而1969年,正是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的第一年

中苏交恶时期我方对于苏联的声讨

运气会眷顾有准备的人,历史最终选择了尼克松来完成中美和解的伟大事业

在两年多的精心准备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访问华的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为中美带来双赢结局

尼克松完成了“抵达中国”这一几乎不可能的壮举,而这次访问对中美两国带来的巨大而又深刻的改变,将会在过去两年以及未来几十年中都持续的影响着整个世界

这次访问还没成行,便为中国带来了第一个收获,美国的默许让中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中国之所以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真实原因是获得了美苏两大派系的同时支持

对于苏联而言,即使与南边兄弟的关系再差,那也总好过一个被美国操纵的“台湾当局”窃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而美国虽然在1971年依然投了反对票,但是加拿大、墨西哥、英国、甚至南美洲的秘鲁与智利,都在美国的默许下投了赞成票

美国用一票反对保住了自己的“脸面”,却用小弟们的十票将中国请回了联合国,尼克松的计划访华在其中功不可没

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中国重返联合国”

而与中国接触也让尼克松成功履行了就任时许下的诺言,这便是快速结束越南战争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第一条,就是中美之间互相交换了对于越南问题的看法

在中美会谈之后,北越立即迫于“压力”,停止战争行为并回到了谈判桌前。《中美联合公报》签署不到一年,象征越南战争结束的《巴黎和平协定》成功签订,尼克松完成了在任期开始时许下的最重要承诺

最后,中美的一步步和解从根本上扭转了冷战走向

随着中美接近,苏联不得不彻底放弃对中国“动武”的决心,而在美国的支持下,中国也可以安全地应对苏联在战略上的扩张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一个月后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通过一场快进快出的军事行动直接打乱了苏联的东南亚布局

在此之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十年蜜月期直接完成了战略上对于苏联的围堵,使得缺乏回转空间的戈尔巴乔夫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最差的路线。苏联解体既让美国赢得了冷战,也让中国解除了北方最大的战略威胁,而这两个巨大的成果,都来源于1972年的那一次会面

苏联解体时混乱的城市街头

尼克松是一个“肮脏的政客”,他最终也因“水门事件”倒在了自己的机关算尽之中。然而他生前推动中美和解并五次访华,同样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历史充满着巧合与矛盾,尼克松不会想到在他出访北京半个多世纪后,中国会成为美国最大的“战略对手”,而这一结局,其实本也与他无关,而那,也是另一个故事了

2 阅读:61

雅旋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