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周恩来参观龙门石窟,被请求题字:陈老总写的比我写得好

雅旋谈社会 2023-02-11 22:40:06

1961年10月8日,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来到洛阳参观龙门石窟,周总理率队陪同。

马亨德拉对于这座千古奇观,文化的瑰宝赞叹不已。

当时洛阳伊河上正在修建一座石拱桥,正是后来的龙门桥,参观团来访问的时候,龙门石拱桥还在建设中。

就在他们结束参观,准备返回北京的时候,洛阳市领导突然请示周总理,看能不能给马上建成的龙门石拱桥题字。

周总理闻听后哈哈大笑,开口说道:“我身边就有一个大书法家、大诗人,你们怎么忘了?还是请陈老总写吧,他比我写的好!”

那么,周总理口中的陈老总具体是谁?为龙门石拱桥题字一事最终如何了?

让我们详细解答:

一、青海设帐启幼蒙

周总理所说的这个人不是旁人,正是陈毅。

陈毅可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革命家,他的诗词和书法也极负盛名。他梅岭三绝中“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诗振奋了无数革命青年的斗志!

年幼的陈毅受父亲陈昌礼的影响很重,陈昌礼幼年间读过私塾,是5个兄弟中文化水平最高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很精通。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毅也对诗词书法非常感兴趣,他甚至给自己定下了要求,每天都要练100个大字!

但由于家道中落,家里只能勉强维持他继续读书,后来甚至没钱给他买纸练字了。

陈昌礼看着孩子的字越写越好,心里很高兴,但由于买不起纸,却整日里愁容满面。

有一天陈毅一边喝粥一边练字,无意中将粥碰洒在了旁边的草纸上,陈毅赶紧把纸晾起来,等晾干了好继续用。

陈毅没想到等纸干了的时候,之前粥撒上的痕迹居然都看不见了。

陈毅一见,大喜过望,赶紧对他父亲说,我找到一个办法,既能省纸又不耽误练字!

陈昌礼好奇的问他是什么办法,陈毅回答道:我用米汤当墨蘸着在草纸上练字,等米汤干了,草纸还可以拿出来反复再用!

陈昌礼闻言大喜,赶紧去买了一沓草纸,打成了册子,专门让陈毅练字。

父亲对于陈毅的影响,除了识字还有诗文。从陈毅认字开始,每到晚上家里总是点上一盏油灯,母亲在灯下拿着针线缝缝补补,父亲则在昏暗的油灯下教陈毅诗词文章。

陈昌礼极为推崇宋朝的丞相寇准,所以从小就要求陈毅背诵寇准的《六悔铭》,其中那句“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深深的影响了少年陈毅。

1911年陈毅到了四川乐至县凉水铺三尖山的外婆家,一来是躲避川中的战乱,二来是到当地的青海寺学堂学习。

学堂的老师叫陈玉堂,懂得旧体的格律诗,看陈毅聪颖好学,又对诗词颇有兴趣,于是就生了爱才之心,教陈毅做诗,这也成了陈毅学习古典诗词的启蒙。

陈毅经常说他写诗是从三尖山开始的,还专门在后来写诗悼念这位陈老师:“青海设帐启幼蒙,博文约韵坐春风。出国归来先生逝,只忆音容难寻踪。”

两年后陈毅离开三尖山,跟着父亲到达成都,之后就考入了华阳县的一所高等小学。

这所小学的校长冯湛恩是成都有名的古文家,对陈毅的影响很大,《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集解》等书在这一时期成了陈毅看的最多的作品。

陈毅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说:“我那时的兴趣是集中在政治和文学方面。”

二、依稀门角见玉姿

陈毅在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但两年后因为参加在法留学生的爱国活动,而被强制遣送回国,之后他跟蔡和森等人联络一起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陈毅跟随南昌起义部队辗转于湘南、赣南地区,直到1930年,陈毅奉命组建红22军,他来到江西信丰县组建红军学校。

这期间,陈毅结识了来红军学校学习的肖菊英,肖菊英就是信丰县本地人,还是当地的妇女解放协会主席。

肖菊英在见到陈毅的第一面,就对这个儒雅从容,又慷慨激昂的青年一见倾心,很快两人在革命战斗中结下了深刻的情谊,并在1930年的9月份结婚。

1931年,中共苏区中央局任命陈毅为新成立的中共赣南特委书记。

赣南特委的驻地是兴国县城的新李家祠,这个地方原本是清末江南提督李占椿的花园别墅,陈毅夫妻二人就在别墅里的“绣花楼”居住。

楼下有一口井,周围的居民都是来这里打水的,由于井口没有井栏,所以陈毅就找了一块木板当做井盖盖在上面。

一天,陈毅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叫他连夜带一名警卫员去于都参加紧急会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非常紧张,这种紧急事件通常都伴随着危险,所以临行前他特意嘱咐肖菊英:如果自己三天之内没回来,就让妻子立刻转移,回到信丰老家躲起来,等自己回来后再去接她。

陈毅到达于都之后,发现是部署反围剿的工作会议,开完会以后,他立刻快马兼程往回赶。

可归途中却遇到反动派的袭击,在突围过程中,陈毅的马被敌人打死,他只能步行绕道回家,可等他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第4天的下午了。

当陈毅推开所住的李家祠大门时,却发现屋里已经白帐幔布,奠字高挂,妻子肖菊英已经不幸离开了他!

原来陈毅走后的这三天,肖菊英始终坐立不安,直到第三天晚上,肖菊英突然听到外面的狗叫声和脚步声。她大喜过望,以为陈毅终于回来了,于是匆匆忙忙的摸黑下楼。

而陈毅他们所住楼下的那口井由于经常有人去打水,而当地民众又不习惯打完水后去盖井盖,导致当天晚上井口并没有盖挡着。

肖菊英匆忙之间一脚踏空,人就掉到了井中,她不通水性,晚上周边有没有人,最后在井里竟被活活淹死,而那一年,肖菊英刚刚20岁!

肖菊英的死让陈毅心如刀绞,他在万分悲痛之下写下了一首诗《忆友》——

“泉台幽幽汝何在,检查遗篇几首诗。

谁说而今人安在,依稀门角见玉姿。

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人间总比天堂好,记否诺言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玉姿,定睛知误强自支。”

…… ……

一首诗写得如泣如诉,其中的悲痛几乎要从纸面上溢出来,陈毅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与他相伴相依的妻子,也是一位优秀的革命战友。

三、创业艰难百战多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陈毅因腿部负伤只能奉命留下,与项英、贺昌、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组成中共苏区中央分局。

从这一天起,陈毅就开始在原来的中央苏区打起了游击,掩护主力部队。

这场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一打就是三年多,一直到1937年国共第2次合作。

这三年的斗争艰苦卓绝,不但有敌人对他们的封锁,甚至平时温暖的赣南山区里,居然出现了大雪封山,游击队经常弹尽粮绝,甚至一度食盐断绝。

部队不止一次被打散,甚至于人数最少的时候就剩下几个人,陈毅的腿还中了枪,缺医少药之下,腿部反复感染,差点儿送了命。

1936年的8月,是陈毅35岁的生日,可这个阶段也是整个游击战争中最艰难的时期。

生日当天他想到这些年的经历,再想起那些出生入死的同志,不由得深深感叹,当即作了一首《三十五岁生日寄怀》的诗——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这首诗既追忆了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们,也用最后一句来展望了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

这首诗与毛主席那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成诗不到半年,也就是三六年的冬天,革命形势却更加恶化,陈毅的队伍在梅岭地区被敌人围困20多天。

由于叛徒的出卖,游击队遭受了重大损失,陈毅东躲西藏,好几次都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躲了过去。

弹尽粮绝下,陈毅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

若说那个年代,论气势磅礴、视死如归的风范,谁能够跟毛主席的几首著名诗词相提并论的话,恐怕也就是陈老总的这三首诗了。

最终靠着革命群众的帮助,游击队以坚强的意志挺过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陈毅不由得在《赣南游击词》中感叹——“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四、阿蒙愧负故人情

1937年10月国共第2次合作展开,陈毅所率领的赣南游击队编入了新四军。

陈毅的第1个任务就是去兴国县找当地的国民党谈判,释放期间被捕的政治犯。

但这次去兴国,陈毅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寻找自己的第二任妻子赖月明。

原来在肖菊英牺牲之后,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和妇女部部长蔡畅,担心没人在生活上照顾陈毅,于是将赖月明介绍给了他。

赖月明就是江西兴国人,两个人1931年相识,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后来因为革命形势问题,第5次反卫剿失败,陈毅不得不让赖月明返回兴国县的老家。

想不到这一走两个人就彻底失去了联系,陈毅在革命斗争中东躲西藏,也没有机会去联络赖月明。

陈毅到了兴国之后,这才知道赖月明早已经牺牲了。

原来赖月明回到兴国之后,继续参加当地的革命斗争,之后不幸被捕,当地的一个乡绅恶霸,看中了她的美貌,想要强娶她,赖月明誓死不从,最终跳崖自尽。

同年10月6日夜,住在兴国旅舍的陈毅,回想起自己和妻子的点点滴滴,不由得潸然泪下,提笔写下的那首《兴国旅舍》——“兴城旅业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愧对故人情。”

但是陈毅不知道的是,赖月明没有死,只是与组织彻底失去联系,当她再次得到陈毅消息的时候,已经是1958年了。

五、青年是时代的先锋

1937年5月,陈毅和新四军领导来到了镇江丹阳访仙镇,当地的爱国人士汤铭新,召集当地的开明士绅一起招待陈毅他们。

宴会结束后,汤铭新的孙子汤通庆想请陈毅签名留念,汤通庆那年二十四岁,也是一名有志青年。

陈毅也不拒绝,当即提笔写下了“青年是时代的先锋,先锋责任的完成,只有从斗争中锻炼可以得到”这样几句话。

题词长12厘米,宽9厘米,签名处盖有陈毅方形私章一枚,字是钢笔写的,但是字体虬然有力苍劲笔挺,虽然没有使用毛笔,但也能看出陈毅在书法上的造诣。

这本纪念册,被汤家仔细的保存下来,1942年,日军进驻访仙镇,汤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不惜巨大代价保护和资助新四军战士。

73岁的汤铭新更是在跟日军的斗争中,突发疾病去世。

汤通庆将这首题词藏在老宅石壁里,躲过了日本人的数次搜查,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汤通庆将这张珍贵的题字贡献给了镇江市博物馆,并一直留存至今。

对于陈毅的诗词书法,很多文化界人士,甚至包括毛主席都给过极高的评价,甚至于就连郭沫若都专门为陈毅元帅题诗“一柱南天百战身,将军原本是诗人。”

因此上,周总理才会在龙门桥题字的时候,推荐跟他一起去的陈毅。

陈毅也不负众望,在第2年一开春,就把他写好的“龙门”两个大字寄了过来。

这两个苍劲的大字,被分别雕刻在石拱桥两端的南北两侧,而这座桥也干脆就被命名为龙门桥。

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去参观龙门石窟的话,路过石拱桥时,依然能看到陈毅的这两个大字。

编辑:张墨

责编:t

0 阅读:15

雅旋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