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诗中视域下的背景考察!

宇宙视角 2022-08-09 08:41:42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来解析下这一首诗的视域背景,时间线索就是在白日这里,这里面“白日”的论证如下:

论证一:白日的基本词义,指的是白天;

1、《后汉书·吴祐传》:“今若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刑若不忍,将如之何?”

2、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我白日里就见个簸箕星。”

3、《西游记》第六七回:“白日里尚且难行,黑夜里怎生敢宿?”

管桦 《山谷中》:“从南方吹来的热风,就是在这夜晚也没有减低它的热度,只有压倒了青草的露水,散发出白日所没有的凉气。”

论证二:白日的引申词义,指的是太阳、阳光;

1、《楚辞·九辩》:“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  汉 王粲 《登楼赋》:“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2、《南史·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恬源靓雾,垄首晖霞。”

3、唐 韩愈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诗:“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

4、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要以风义交情,皎如白日,知公(袁可立)者宜莫如昌。”

5、清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层林翳远空,白日忽西匿。”

论证三:白日的扩展词义,指的是时间;光阴。

1、汉 王符《潜夫论·浮侈》:“此等之俦,既不助长农工女,无有益於世,而坐食嘉谷,消费白日,毁败成功。”

2、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3、唐 白居易 《浩歌行》:“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4、宋 欧阳修 《送孔生再游河北》诗:“志士惜白日,高车无停轮。”

5、明 李贽 《续藏书·内阁辅臣·岳正》:“世间白日如过隙,谁能耐烦等尔一落笔遂三十年也。”

把白日放在诗中语境下,我选择的是论证三,时间。

诗中的视域分析:采用人的普遍世界直观原理如下

“我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时候?”的直观认识方式,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他站在就是在黄的N-1层;(我在哪里)

其次,顺着视线,看到了黄河顺流而下,那么大海是那里来的?站在黄鹊楼顶肯定也是看不到大海,大海是诗人的视域经验,然后抽象出来的,他认为水最终会流向大海是一种归纳的正确;(我看到了什么)

再次,看到黄河流水的这个对象;(看到黄河的客观视觉原因)

最后,是因为有太阳在天上,只是太阳要“依山尽了”。(这一步就需要用到上面关于白日的论证“第三种方式:时间”);(什么时候)

依靠时间和视觉的背景来看,这首诗的文本视域下的背景就是倒过来写的:

更上一层楼(我站在楼上);

欲穷千里目(我想目触及到更远的地方);

黄河入海流(先看直观到河水的流动是视觉直接的感受);

白日依山尽(在感觉到时间已经晚上了。);

这就是文本里面的背景分析,

视觉背景:黄河入海;

时间背景:白日依山;

我的欲望:目穷千里;

我的实践:在上一楼;

对于视觉背景的解析:

我的终点,最终会停在某一楼无法向前;

欲望终点,就是千里之后欲望完满了;

时间的终点,就是白日最终落下去,进入黑夜;

视觉的终点,最终归宿就是河水流入大海,完成了水的目的。

结论:是一个人停在了楼上,望着远方,河水流向了大海,太阳落下了山坡,起点到终点由动到静的自然背景,这只是文本视域下的诗词背景,很消极。

诗人视域下的背景考察,白日将要落山,黄河也要流入海洋,我想要看更多的景色,抓紧在上一层楼,有静到动的积极实践。(同意本文观点请点赞)

留给大家的思考:那么我们读书,是读书的文本中的感觉,还是读作者的感觉?欢迎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0 阅读:14

宇宙视角

简介:我们互相欣赏彼此的差异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