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发生在乾隆八年,那场“热灾”万余人中暑而亡

文史达观 2024-06-26 00:35:22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中国历史上迎来了有数据记载的最热的一天,记录数据显示,北京城气温高达44.4℃。

庄稼大面积干旱致死,数以万计的臣民因中暑而身亡。身为一国之君的年轻的乾隆帝,一度以为这种反常的天降异象与其处理国事的好坏有关。

为此,年轻的乾隆皇帝只好下罪己诏,将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以祈求上天垂怜。

其圣旨中写道:

“谕:京师自五月杪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细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

北京最热的一天

据史料记载,乾隆八年的高温,覆盖面很广,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武汉等地。光记载这起高温事件的史料,就有48处。

那一年从阴历五月开始,华北地区就出现了罕见的酷热。

据《浮山县志》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浮山县,位于今天山西临汾,由此可见那一年山西的夏天也异常炎热。不过从中暑死亡人数上看,北京更加严重。

当时有山西临汾人在北京做生意的,也有因此毙命的,可见北京那年天气之热非比寻常。

还有,河北《高邑县志》中也记载:

“(乾隆八年)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当时就连躲到阴凉处,依旧炎如火灼;中午时分,连铅锡都会被热化;还有很多人因为喝不上水而毙命的,场景十分凄惨。

当时还有身居北京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哥比”,在写给法国巴黎的朋友的信中,也曾描述了当年北京城的炎热景象:

“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 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了”。

“7月13日以来炎热已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这些人往往突然死去,而后在路上、街道或室内被发现,许多基督徒为之祷告”

“当时曾有官方数据统计显示,7月14日到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

也正因为当时传教士“哥比”带的有西方研发的温度计,并做了相关的温度观测和记录。

后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专家张德二根据其记录推算,从7月20日开始到25日,北京的最高气温连续6天超过40℃。

其中7月25日的气温更是高达44.4℃!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北京在20世纪的极端气温记录——42.6℃(1942)和42.3℃(1999)。

无怪乎,清朝大型编年体史书《续东华录》里记载,六月丙辰(7月25日)这天,“京师威暑”。一个“威”字充满了多少恐惧和无奈。

导致“热灾”的原因

要说起乾隆八年那场人心惶惶的“热灾”,其实并不是突如其来的,通过总结乾隆八年的种种情况,还是能找到一些大自然的“预警”。

要知道,乾隆在位的整个时期,旱灾就尤其的多。

尤其是乾隆五十年,出现了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旱灾”,那场旱灾甚至比乾隆八年的“热灾”还要严重。

旱灾,常被看做一种自然灾害,是人力所不能干预的。尤其是在古代,更是难以解决。

但是究其根本,除了诸多无法直接干预的客观因素之外,人为因素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因素。

在乾隆朝的历史记载中不难发现,乾隆时期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旱灾和热灾,有两方面的原因:

1、不重视水利

水利建设不仅决定着洪涝时期的水源问题,更是庄稼生长的根本,然而在修筑水利设施这一方面,乾隆处理的其实并不完善。

有史料证明,乾隆48年,国库预计拨下53万两白银,用以修筑山东境内的运河。一方面拨款53万两白银并不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利问题。

另一方面,最后实际花费了110万两,偏差如此之大,肯定是有不少银子落入了某些人的口袋之中了。不过乾隆最后也没有过多的过问。

2、水土流失导致

乾隆年间,中国的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为了解决庞大的人口带来的最基本吃饭问题,人们不得不纷纷开垦荒地。

尤其是那些原本属于森林、草原或其他自然生态的土地,被大规模的垦荒,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样一来,遇到洪涝的时候,没有植被固定,土壤流失,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不仅土地肥力下降,还加剧了干旱的程度。

遇到干旱的时候,因水土流失使得土壤变得贫瘠,无法有效吸收和储存雨水,从而加剧了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还有一点,乾隆八年的热灾之所以造成了那样的人员伤亡,超过了万例之多。其中一方面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水利问题,使得关键时刻水源很少。

另一方面,就是有官员私自屯水,控制了水源。

那时候由于天气炎热,一时间水比油贵,一些商人便派人将水囤了起来。这也是很多人被热死的原因之一。

值得庆幸的是,当年年轻的乾隆帝面对如此灾难,还是做出了应有的应对之策:

他一方面派人在城门口发些去暑的草药和汤剂,一方面打压囤积粮食和水源的奸商,最终将可能的灾难缩小到了最小。

热灾之后,为了防止引发旱灾,乾隆又让朝廷拿出了救济粮,帮百姓渡过难关。

除此之外,他还参加了祈雨仪式,不管是否管用,都给百姓带去了希望。仅凭这些,乾隆也不失为一代明君。

读者们,关于“乾隆八年的北京热灾”,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参考文献:

葛全胜:《中国历朝气候变化》,(日)田家康:《气候文明史》,马德:《气候颠覆历史》,郑大玮:《寒潮与热浪》)

0 阅读:54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